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惜字如金;自一九八一年出版《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一书后;鲜有文章问世;现在编者力邀之下;答允东山复出”'注'35。不过李氏从八七年「东山复出”至今;三年来也只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而已;即《思维方法与独立思考》、《思辩与宗教》、《思考与心魔》。
 李氏不单惜「字”如金;而且也惜「话”如金以前虽在电视和电台罕有地讲述过思考方法;不过自此就「多次婉谢了这两种传媒邀约讲有关的问题了”'注'36。
 李先生这种态度和作风的背后原因;估计不外以下两点:
 (1 )石琪先生在其专栏上说:「早已知道李天命很爱玩”(同'注'5 );事实上许多人都知道李先生喜欢玩乐嬉戏。这种生活方式是很容易使人不肯多花时间在工作上的。虽然李先生的作品俱属精品;但这毕竟不能作为疏于工作的理由。穷人捐一元比富人捐一千元更可贵;相信李先生必明这个这理。一个中人之材;勤勤恳恳;尽力而为;那便可以问心无愧另一方面;一个原本能创造更多杰作的人;纵然「才华横溢”;但若没有尽力;那便总是有负上天所赐了。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2)当周兆祥博士以「无敌是最寂寞”来形容李先生时;李先生并没有客气否认(同'注'3 )。由此可以推想李先生对自己的估量如何。这样的估量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压力。记得李先生曾在讲坛上说过(大意):「写思辩文章;若要严谨精妙的话;首先要使自己无懈可击;那就必须字字准确;句句清晰;无一言半语多余;无一论证有逻辑漏洞;各部互相呼应;全篇首尾一贯;最好步步留有后着;更在附注中伏下后着的后着。”这种极高的要求;可能便是李先生惜字如金的另一个原因吧。但笔者越来越体会到;纵有至高无上的思辩境界;还是不如达到仁爱宽厚的人生境界。笔者离校多年;从各方面得悉;李先生一直保持英锐之气;卓尔不群;睥睨俗世;思想辞锋始终凌厉无匹;此意味着思考力和生命力的强劲;固然可喜可贺。不过笔者这些年来读了一些古书;吸取了一些东方智慧;发觉东方智慧实涵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李先生的思辩风格;有「横扫一切;所向披靡”之势;但东方智慧却有「成人之美;包涵一切”的仁者襟怀。愚见以为;温润的仁者比锋锐的智者在人生境界上更进了一步。老子有言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才是至高无上;这才是真正的无敌。
 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注
 '注'1 《法言》月刊;1989 年六月号;第62 页。
 '注'2 陈耀南(梁山)「疏雪集”(1989 年8 月12 日《东方日报》)。
 '注'3 周兆祥「每月对谈”(1989 年10 月7 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录音带)〔编按:其后由周兆祥教授整理并发表于《信报》上〕。
 '注'4 《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论文集》(新亚学术集刊第九期)第373 页。
 '注'5 1989 年9 月5 日《明报》:「倾偈集”。
 '注'6 《学苑》1980 年四月号;第28 页。
 '注'7 1988 年3 月7 日《香港时报》:「短文四叶”。
 '注'8 《明报月刊》1988 年八月号;第107 、111、113 、115 页。
 '注'9 《明报月刊》1988 年十月号;第115 页。
 '注'10 1989 年10 月4 日《大公报》。
 '注'11 同注;第29 页。
 '注'12 1988 年5 月9 日《文汇报》。
 '注'13 1988 年10 月22 日《大公报》。
 '注'14 《博益月刊》1987 年十一月号;第3 页。
 '注'15 1988 年1 月25 日《文汇报》:「掌中篇”。
 '注'16 《博益月刊》1988 年十月号;第170 页。
 '注'17 《明报月刊》1989 年四月号;第115 页。
 '注'18 参考有关课程手册所列出的「思考方法”课程大纲;即可见一斑。
 '注'19 《明报月刊》1989 年三月号;第24 页。
 '注'20 1987 年2 月27 日《明报》。
 '注'21 1989 年2 月16 日《信报》:「磨励精神”。
 '注'22 1989 年11 月5 日《星岛日报》。
 '注'23 见《明报月刊》1987 年十二月号;第41 页。
 '注'24 郑志诚着:《宗教与思辨/回应李天命博士的「思辩与宗教”》(香港;1988);第34 页。
 '注'25 《明报月刊》1989 年五月号;第93 页。
 '注'26 《新亚学生报》1980 年四月号;第10 页。
 '注'27 《明报月刊》1988 年六月号;第37 页。
 '注'28 「磨励精神”;1988 年10 月24 日《信报》。
 '注'29 「戏间形彩”;1988 年10 月15 日《信报》。
 '注'30 「乘游录”;1989 年2 月4 日《信报》。
 '注'31 「磨励精神”;1988 年8 月28 日《信报》。
 '注'32 《明报月刊》1988 年八月号;第106 页及十一月号;第38 页。此外如黄孝明所撰《「九月辩论”的风波》一文;亦对梁氏的申辩作出了近似的批评见1988 年11 月6 日澳门《华侨报》。
 '注'33 1990 年1 月1 日《法灯》。
 '注'34 《鹅湖杂志》1977 年四月号;第16 页。
 '注'35 《明报月刊》1987 年八月号;第2 页。
 '注'36 《法言》月刊;1989 年七月号;第49 页。
 
 原载于《路德月报》第3 8 2 期;1 9 9 0 年五/六月号
 *编者按:李天命诗数首;附录如下
 轻之思
 其一:秘密
 东风拂过蔷薇
 一根刺把秘密
 轻轻挑破
 
 其二:等待
 阳光从城东淹到城西
 黄昏将层云染成叠彩
 归鸟卿卿侬侬的
 投向树后微裸的楼台
 腆的夜未临
 一把空椅是一把等待
 
 其三:点亮
 娉娉袅袅的裙步
 踩着江南小调
 飘过苏堤
 一朵绰约的媚月
 沿堤点亮
 左一湖夜色
 右一湖夜色
 
 其四:舞别
 翩然的轻盈翩然的舞
 嫣然的意态嫣然的妒
 黯然的夜尽黯然的别
 茫然的晓寒茫然的路
 
 连环念
 茑萝将女儿嫁给原野
 原野将血液输给河流
 河流将命运押给湖海
 湖海将拥抱送给沉舟
 沉舟把思念寄给寡妇
 寡妇把幽怨遗给高楼
 高楼把青春卖给风雨
 风雨把故人许给深秋
 深秋将木叶还给大地
 大地将仰望献给太阳
 太阳把余晖交给峻岭
 峻岭把暮色推给荒林
 荒林将晚菊开给过客
 过客把清芬携到远方
 荒林将夜幕剪给过客
 过客把星月带到远方
 远方向我展示戈壁的浩瀚
 我在浩瀚戈壁上发现江南
 
 荒城之月
 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回荡着一缕无力的歌声
 低唱出一段无情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轻轻细诉:
 「当这一切结束
 就只有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武夷石
 破云欲飞的高山
 望断长空的仰止
 攀登自一念开始
 一脚脚踩痛引力的指尖
 一步步测量自己的高度
 穿过崎岖
 解开谜路
 偶一抬头;白雾雪崩
 从坡顶滚到鼻梁
 稍一开口;语言随风
 从唇边直落千丈
 几条冶娆的紫藤
 缠着古板的老松不放
 老松斜撑着尊严
 我的尊严在峦巅
 在苍云上面
 那就必须继续向上
 背着爬过的峻岭
 攀越眉上的崇山
 告别了一座巍峨
 再奔赴下一座召唤
 最后的召唤由最后的一步印证
 最高的山岩界定最高的一程
 望着那怀了叠叠记忆的岩石
 我窥见了洪荒的皱脸
 不涂脂粉;只抹着片片风霜
 在迟疑间;我一步跨了上去
 站在风景之上
 
 无题No .1
 我在沙上写了一首诗
 又在沙上抹去那首诗
 只让海知道
 我在空中写了一首诗
 又在空中抹去那首诗
 只让云知道
 我在心里写了一首诗
 又在心里抹去那首诗
 只让你知道
 
 以上各诗均收录于
 《李天命诗集寒武纪》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浪荡与沉思
 李天命先生谈经历和思想
 周:周奕辉《法言》特约记者
 李:李天命
 
 一、从老人精到学生会会长
 周:李先生;从大学时代开始;你即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起初你是怎样念起哲学来的?其间曾否考虑过转系或就业的问题?
 李:有的人从小就被哲学问题困扰;我属于这一种人。大约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独自在街上「流浪”(那时的小孩;能走路的大都会得溜到街上玩;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没有大人陪伴就不准到街上去)。我一面「流浪”一面想:「我是谁?为什么有我?为什么有这个世界?”这样边走边想;「流浪”到灵粮堂(嘉林边道和太子道交界处的教堂)门外;忽有声音仿佛自天上来:「天命!”抬头一看;原来是父亲找我回家吃晚饭。他问我一个人低着头背着双手在街头踱步干什么;我说:「想问题。”然后告诉他我想些什么问题。他一听就哈哈大笑;回家之后把经过告诉妈妈哥哥们;他们听了也大笑起来。那时我只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有什么好笑;只是傻兮兮地跟着一起笑。
 到长大了才明白:原来小孩子想那些问题;可算得是「老人精”(小老头)。
 第一次接触到「正规哲学”;是在升上中学以后。在一个下雨天;我走进孟氏图书馆避雨(后来改名为孙逸仙图书馆)。穷极无聊;随手找些书来消遣;偶然拿到一本中译的《哲学概论》;便随意翻阅。虽读得似懂非懂;但有个印象:那些常困扰我的问题大概就属于哲学。
 到了中学毕业;懵懵然跟着大家一齐报考中文大学;我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哲学。由于不想进其他学系;事实上也想不出有什么其他系好读;于是便在「第二志愿”(那时不设「第三志愿”?)一栏内仍然填上「哲学”(我以前经常忘记要守规则;这时毛病又发作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转系;也没有担心过就业前途的问题。在我看来;毕业之后只要不饿死便可以了。倘若志向只在「飞黄腾达”;一开始就不会报读哲学系了。我从小就心高气傲;到大学时期更目空一切;视俗世如无物;自以为凭自己的条件;要是从事其他行业;也能出人头地的。结果念了哲学;那完全是兴趣使然。
 周:现在纯粹由于兴趣而读书的人不多;你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一般是怎样的呢?
 李:当时我所接触到的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浪漫”;不那么「现实”;读书多从兴趣出发;追求异性时则往往不顾一切。那时没有现今学生之间流行的那句格言:「不怕她丑;最要紧的是易上手。”我们比较热心于课外活动;比较关心思想、文化、时代、人类前途等方面的问题;虽然每每流于空谈、高调;但如果定要两者择一;我宁取这样的年轻人而不取那些「年少老成”、从来没有傻过也从来没有天真过的年轻人。就以学生会来说;那时的学生会常有多个候选内阁煞有介事地出来竞争;我做会长那一届就须得击败另外两个候选内阁才能当选。但现在的学生却往往因为做学生会工作没有实利可图而组不成阁。今天有不
 少学生太过势利;缺乏理想。这个评语也许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理想;那就是金钱。许多人正是根据这个「理想”来考虑念什么科系的。
 
 二、捣蛋反叛与主动读书
 周:你以前读书的态度和方式;跟时下的学生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李:我做学生时;反叛性很强;经常不守规则。譬如体育;所有大一同学都去修这科;我偏不修。体育老师吴思俭先生年年叫我去上课;提醒我不修体育不能毕业;但我硬要等到大四那年才去修。又如「社会学导论”;那是哲学系学生的必修科;我平时不去上课;要交的功课有几位很可爱的同学替我做;年终考试就不及格。该科老师何太太叫我去补考;我就是不肯去。她很愤怒;说:「必修科不及格不能毕业。”我说:「将来的事将来再算。”幸好世事就是那么巧:到大三时;「社会学导论”不再列为哲学系必修科;否则我能否毕业便很成疑问了。总之我做学生时经常有捣蛋的倾向;例如考「中国哲学史”不及格;就是因为不好好的去答问题;却去分析、挑剔题目;结果唐君毅老师就给我不及格。
 我这种捣蛋反叛的作风固然不足为法;但是现今学生那种太过循规蹈矩的态度也有缺点。今天的学生大都采取「被动读书”的方式;只看学科指定的参考书;甚至只读课堂上抄下来的笔记。我认为做学生时不妨偶尔吹牛、夸大;回到家里便会(便应)心虚胆怯;然后「挑灯夜读”。以前我喜欢硬找一些老师没有讲过的书来念;可以增加吹牛的本钱。分析哲学、科学哲学、存在主义、数理逻辑等等都是这样子开始念起来的。读中大的时候;学校根本没有这些课程;我就到图书馆自己找书看。后来进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是博士班的必修科;我摸到系主任的办公室;要求在课堂外考核我的数理逻辑水平;希望能够破例:免修该科。结果如愿以偿。这得归功于「主动读书”的习惯。
 
 三、留校开新科;留学赌沙蟹
 周 :传说你在美国念博士时; 从没有在学校出现过;却溜到别的地方去了。实情是怎样的呢?
 李:我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