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因此,同一个寓言故事,可见于佛教的经典,也可见于耆那教的经典,
还可以见于其它书籍。佛教徒把它说成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耆那教徒把
它说成是大雄前生的故事,其他人又各自根据自己的信仰把它应用到其他人
身上。”①因此,原来的寓言就有所分化。

印度寓言的高度发展,即它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

当时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的同时,由于小王国林立,相互

攻伐,使商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印度人民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有一个强烈的

统一愿望,希望过和平安定日子,人们思想非常活跃,从而引起了科学、文

学和哲学等学术的空前繁荣,也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教派的

弟子们,为了宣传宗教和提供例证,以及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他们

全都看中了民间流行的生动活泼、语言精辟、深入人心的民间寓言,或收集

整理,编成专集,或改造修改,杂入经典。例如《五卷书》、《益世嘉言集》、

《百喻经》等等,就属这类。

印度寓言故事倍受欢迎,世代流传,影响很大,这与寓言的特点有密切
关系。它的特点之一是富有反抗精神。而由于社会残酷,压迫沉重,斗争复
杂,人民百姓的斗争和反抗方式也要讲究。出于斗争的需要,要曲折隐晦地
表现自己的思想,需要托物寄言。加之印度的自然特点,多有珍禽异兽,于
是大量动物形象进入了寓言故事,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它告诉人们:
凶恶残暴的动物本性难改,是善良被害动物的敌人;只要他们存在,山林的
世界就不会有和平安定的生活。这类寓言故事想象丰富,生动活泼,妙趣横
生,我们自然应当把它们当作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品来欣赏,而不会把
它们等同于动物学的文章来看待。故事的结局,总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例如印度寓言《聪明的兔子》,讲的是聪明弱小
的小兔,为众兽报仇,巧计使凶恶的狮子掉进井里淹死。这些故事,总是弱
者用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打败愚蠢的强者。写的虽是动物,表现的则是现实社 


①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415页。

会中的斗争。尽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虽属少见,有时也难于实现,但是却表
现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它是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体现。这些寓言故事,
既是动物的事,又是关于人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事。这是人与动物
的统一,现实与幻想的统一,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它鼓励受欺侮的弱者起来
反抗,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强大的
敌人。

会中的斗争。尽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虽属少见,有时也难于实现,但是却表
现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它是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体现。这些寓言故事,
既是动物的事,又是关于人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事。这是人与动物
的统一,现实与幻想的统一,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它鼓励受欺侮的弱者起来
反抗,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强大的
敌人。

寓言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
点。翻开印度的寓言,仿佛看到天鹅抬着乌龟在天空飞翔,接着又听到乌龟
因自满开口讲话,掉在地上而被甩成粉身碎骨的声音;又仿佛看到一只狼掉
进染缸后的可怜样子,而后又招摇撞骗的可憎举动;一只狐狸耀武扬威地走
在老虎面前,也不由得使人深思,现实生活中有谁是这种形象,等等。印度
寓言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无不栩栩如生,生
机勃勃。

印度的寓言故事主题很多,内容广泛,除了政治性和宗教性的以外,还
有许多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劳动、学习、斗争等方面的寓言,或
者告诫人们如何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犯错误等等。有的教人要未雨绸缪,
勿临渴掘井,如《聪明的天鹅》;有的教人办事要调查研究,避免主观主义,
如《鹦鹉黑姆林格》;有的教人要纳人善言,不要忘乎所以,如《爱唱歌的
驴》;有的教人要有自知之明,如《狼崽儿》等等。有些寓言短小精悍,含
义深邃,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甚至读后使人捧腹大笑,而在笑的背后,却
包含一些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教训,给人们以启发。

印度寓言结构新颖,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故事的编排常常是全书有一
个基干故事,然后故事中又派生出新的故事,如此环环相套,从而编织成一
个庞大的故事集。故事集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而读起来又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使读者恨不得一口气想把全书读完。这种风格,不乏其例。

上述寓言故事的特点,为印度所特有。同时,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思想影
响甚大。

印度古代寓言故事传入中国后,很大一部分保存在佛教书籍中,有些故
事大概是印度佛教徒从民间流传的材料里取来,也有些可能是信仰佛教的人
创作的。这许多寓言故事传到中国被译成汉文后,便成了我国文学宝库的一
部分。信仰佛教的人重视这里面的宗教教训,而一般人和文学家却对那些曲
折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感兴趣。尽管故事情节有时很奇怪,寓言里还夹杂着
宗教教训。但是很多作品都是富有生活气息,为历代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


文学作品来欣赏。这类作品集很多,例如《杂譬喻经》、《杂宝藏经》、《六
度集经》、《大庄严论经》、《百喻经》等等,这类作品译成汉语后,使人
耳目一新。我国古代旧有的文学流传在新来的外国文学刺激下,生长出了新
的花枝,得到了新的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
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
中国文学的发展,早在远古时代就受到印度寓言的影响,那时候的所谓文学
只是口头文学,还没有写成书,内容主要是寓言和神话。到后来影响就更大
了,在先秦的书籍里有不少从印度传来的寓言。如《战国策·楚策》中的狐
假虎威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秦汉时,社会上盛行神仙,从东汉起,不少佛
经被译成汉文,晋以后越译越多,佛经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到了六朝时代,
由于原来就流行神仙传说,加上从印度传来的说佛谈鬼的风气,于是出现了
鬼神志怪之类的书籍,最突出的是“阴司地狱和因果报应”等内容。后来内
容范围逐渐扩大,又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成为唐朝的传奇小说。唐代的
另一种新文化是“变文”,它是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通俗而生
动的文体。它最初专门讲佛经里的故事,以后才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变文
的产生与印度影响有关,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到后来变文又直接影响了宋
代的话本,就是所说的故事书。宋朝“说书”行业很发达,与上述影响有直
接关系。

文学作品来欣赏。这类作品集很多,例如《杂譬喻经》、《杂宝藏经》、《六
度集经》、《大庄严论经》、《百喻经》等等,这类作品译成汉语后,使人
耳目一新。我国古代旧有的文学流传在新来的外国文学刺激下,生长出了新
的花枝,得到了新的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
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
中国文学的发展,早在远古时代就受到印度寓言的影响,那时候的所谓文学
只是口头文学,还没有写成书,内容主要是寓言和神话。到后来影响就更大
了,在先秦的书籍里有不少从印度传来的寓言。如《战国策·楚策》中的狐
假虎威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秦汉时,社会上盛行神仙,从东汉起,不少佛
经被译成汉文,晋以后越译越多,佛经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到了六朝时代,
由于原来就流行神仙传说,加上从印度传来的说佛谈鬼的风气,于是出现了
鬼神志怪之类的书籍,最突出的是“阴司地狱和因果报应”等内容。后来内
容范围逐渐扩大,又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成为唐朝的传奇小说。唐代的
另一种新文化是“变文”,它是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通俗而生
动的文体。它最初专门讲佛经里的故事,以后才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变文
的产生与印度影响有关,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到后来变文又直接影响了宋
代的话本,就是所说的故事书。宋朝“说书”行业很发达,与上述影响有直
接关系。

的,有很多杂剧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像马致远的“黄梁梦”取材于《枕中记》,

郑德辉的“倩女离魂”取材于《离魂记》,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柳

毅传》,这都是最著名的例子①。因此我们可以说,印度的文学也影响了我国

的元代戏剧。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对印度文学的研究,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他
一再指出印度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他指出“汉武帝内传”窃取了佛教
的东西;还指出,吴均《续齐谐记》里的阳羡鹅笼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
书生,但是在晋人荀氏的《灵鬼志》里也记载了这个故事,这里不是一个中
国书生,而是一个来自外国的道人。他用这一例子来说明印度故事中国化的
过程②。

中国现代许多文学家也受到印度寓言的影响。例如“小说家沈从文有时
候也取材于印度的寓言文学。他利用这些材料主要是通过汉译的佛经”。他
的一部叫做《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里,几乎都取材于汉译佛典。供他取材
的书有:《杂譬喻经》、《智度论》、《长阿含经》、《大庄严论》等。

印度寓言对中国的影响都是通过佛教、佛经的传入而发生的,伴随佛教

俱来的还有天文、音乐、音韵、美术、医学、哲学等等。今天我们为继承和

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在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要研究中国文化,也

要研究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季羡林先生说过:“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

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这话千真万确。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不

仅我国文学发展受到印度的影响,如前所说,就连我国的绘画、语言、音韵、

建筑、音乐、舞蹈、医药、天文等等也都无不深受印度的影响,弄不清印度

的这些影响,就无法弄清我们自己的家底,“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 


①见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中印智慧汇流”一文。 
②见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132页。

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
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
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可见印度
文化、印度佛教同中国的重大关系。 


①季羡林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264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月。

二、魅力无穷的印度音乐

二、魅力无穷的印度音乐

曲动听,音乐悦耳,致使不少人对电影百看不厌,对音乐百听不烦。印度人

认为,音乐为生活所必需,否则生活便会枯燥乏味,犹如白水一杯。

印度音乐历史悠久,渊源很深。它同任何艺术一样,属于劳动人民的生
活创造,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有些人还以音乐为职业。因此,印度音
乐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早在上古文献《吠陀》中对音乐就有了记载。《梨
俱吠陀》赞歌的吟咏,需要有音乐知识。《娑摩吠陀本集》更是以歌唱为目
的而形成,“娑摩”指的是祭祀用歌曲,这个本集里共有 
1810节配曲调演唱
的歌词。因此有种说法,印度音乐是以古代祭仪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印度
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神圣的,而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信仰天神。所
以在大约三千多年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往往以精神为主导,而艺术则处于
从属地位。据文献记载,在吠陀时代,除唱歌外,已有了不少维拉、喀尔喀
利之类的弦乐器,以及横笛之类的管乐器。今天流行的不少乐器就是从古代
流传或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两大史诗时期,音乐得到不断发展,两大史诗中
多次提到与音乐的音阶和乐器有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