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据1954年的统计,中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约2,000万人(产值为
93亿元,约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0%),其中独立的个体手工业者约800
万人 (产值为68亿元),农业兼营商品性的手工业生产约1,200万人(产
值为25亿元)。
对手工业的合作化,在前期也是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一般
… Page 110…
经过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
合作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在步骤上是从供销
入手,从小到大,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员发展到98万人,占全国手工业全体从业人员的12%,人均产值达到1970
元,比个体户高85%。后来,手工业合作化也出现类似农业合作化过急、过
快的情况。1955年底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其实,到 1956
年底,手工业合作化已基本完成,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
人员的91。7%,其产值达到93%。由于手工业合作化后期出现集中、合并
过多等问题,手工业中不少具有特色的产品(如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子以及
景泰蓝等)受到了削弱。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的
政策,而对民族资本则实行赎买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实
行“利用、限制、改造”,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和平改造。改造的
步骤是:先从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从加工、订货、统购 (包括收购)包销和经销、
代销等初级形式,向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过渡。
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工业中主要包括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
1953年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有了较快
的发展,国家扩大了加工定货的范围,1952年加工定货产值在全国私营工业
产值的比重为56%,1955年提高到81。7%。在商业中,初级的国家资本主
义形式主要是批购、经销、代销等。据1955年8月的普查材料,全国私营
零售商业和公私合营商业共计295。4万户,其中实行批购、经销、代销的形
式为70。1万户,占总户数的23。7%,占职工总数的44。9%,占资本总数的
35。9%。从1954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其重点是转向发展公私
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主要是国家同资本家在企业
外部的合作;公私合营,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企业
内部的合作,企业的生产资料由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有,公
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无论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
主义,还是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其利润都实行“四马分肥”,即分为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部分,资方红利约占
四分之一,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高速发展的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也掀起了高潮。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首先宣布全部实现全行业公私合
营。到1月底,全国50多个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都先后宣
布实现全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
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转变为公私合营或合作社。据统计,1956年
工业总产值中(不含手工业)国营企业所占比重为67。5%,公私合营工业为
32。5%。在批发商业中,国营、供销社经营和公私合营的比重达到99。9%,
… Page 111…
私营只占0。1%;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营、供销社经营和公私合营的占
95。8%,私营的仅占4。2%。据当时的估算,全部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核定
为34亿人民币,其中工业为25亿元,商业为8亿元,交通运输及其他1亿
元。定息年息为5%,从1956年1月1日起计算,国家为全年定息支付的资
金为1。65亿元。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由于过急过
粗而遗留下一些问题,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情
况下,没有适当地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对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国探
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该报告提出要以苏联为鉴,调动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论十大关系》主要是
讨论经济建设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探索与苏联有所不同
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该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
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今后应根
据形势和经验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
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
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二是已开始触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问
题。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并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
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指出: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
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
设方针,强调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的发展速度,把
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大
会还提出三个主体与补充,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
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
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
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
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上述提法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无疑是一个突破。大
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73 页。
… Page 112…
会还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中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
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
划 (1958—1962)的建议》,该建议要求到196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
年的计划增长75%左右,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1200万吨,粮食产量达到5000亿斤左右,国民
收入增长50%左右。
实践表明,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极其艰难而曲
折的过程。当时主要是涉及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究竟是“以阶级斗争
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
究竟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还是不顾
各种客观限制而规定国民经济过大的规模和过高的速度。从1957年至1976
年长达20年之久的时间中,中国在对待上述两个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失
误,导致严重的后果。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及其后果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
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
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
1958年5月,中央召开了八大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夸
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
经济的综合平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
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
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
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大跃进”的口号最先是在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中提
出的,认为在农业合作化以后,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在1958
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逐步开展。其主要标志
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
标。
大跃进突出反映在全民大办钢铁方面。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提出以纲
铁翻番为中心,“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在
能源、交通、设备、材料供应等方面优先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在1958年
开工的大中型钢铁项目达到1587个,钢铁投资高达35。7亿元。实行大跃进
的结果,虽然钢产量经过突击达到了,也为今后地方工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
基础,然而却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产品质量下降,原材料和
燃料消耗增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
… Page 113…
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
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
入年均下降3。1%,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下降4。7%,居民消费水平年均下
降3。186 3%,在此期间只有重工业年均增
长3%。与此同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明显失调。1960年同1957年相比,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例由24。9%提高到39。6%,直接减少了当年的消
费基金;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粮食产
量减少了1031亿斤,降到1951年的水平,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例由5。7∶
4。3变为7。8∶2。2。1958—1960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55
%下降到33。4%;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三年的财政赤字达到169。4亿元,货
币流通量增加了82%。在三年“大跃进”期间,人民必需的消费品已难以保
证基本需要。1957—1960年,全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由406斤降到327斤,猪
肉由10。2斤降到3。1斤。
和“大跃进”一样,人民公社也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产
物。人民公社化最早是从1958年3月成都会议提出把小合作社并成大合作
社开始的,各地试办了一些1000户以至数千户的大社。如河南省遂平县嵖
岈山卫星社在1958年4月把27个小社合并成拥有9369家农户的大社。7、
8月间,《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公开宣传毛泽东关于把工、农、商、
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的思想。不久,
河南新乡七里营社就办了一个人民公社。8月份毛泽东视察了这个社,指出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认为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可为农村过渡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