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发展较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9。5%和8。7%。该时期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的比重,第一产业为27。5%,第二产业为46。1%,第三产业为26。4%,
与“六五”计划时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
比重分别提高了0。4和4。5个百分点。
第四,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七五”计划时期,以特区开放城市、
开放地带构成的沿海开放区进一步发展,1990年中央又作出开放、开发上海
浦东的战略决策,内地对外开放也逐步展开,特别是边境地带的双边往来有
新的突破。1990年海关进出口总额达1154。1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65。8
%,年均增长10。6%。其中,出口总额达620。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33。5
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7。8%和4。8%。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
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1985年的第16位上升
到1990年的第14位,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由49。4%上升到74。5%。利用
外资增长也较快,“七五”计划时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62。8亿美元,
比1979—1985年7年间累计增长1。1倍。
第五,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387
元,比1985年增长1倍,平均每年增长15。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
增长4。1%;农民人均收入630元,平均每年增长9。6%,扣除商品性支出
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提高3。4
%。人民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平均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标,已接近或达到
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 Page 125…
“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
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协调。突出的问题是:1。经济发展
起伏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初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过热状态,后期进行治
理整顿,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5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固定
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最大落差分别为7、7。7和31。5个百分点。2。经济效益
滑坡较大。社会产品物耗率上升,从1985年的57。7%上升到1990年的61。9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从1985年的23。8%下降到1989年的
16。8%;财政赤字由“六五”计划时期年均25亿元上升到“七五”计划时
期年均94。4亿元。3。信贷、货币投放一度失控,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
5年中信贷资金运用增加10686亿元,货币投放量达1657亿元,增幅不仅明
显高于计划,而且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零售物价水平大幅度增长,
年均涨幅达10。1%,比“六五”计划时期平均涨幅高2倍。其中1988和1989
年曾分别高达18。5%和17。8%。4。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倾斜,宏观调控能
力削弱。居民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85年的 58。7%上升到
1989年的62。9%。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所占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57。6
%下降到1989年的45。2%。中央掌握的外汇由60%下降到40%。
从改革开放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1990年同1978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7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89倍;农业总
产值增长了 1。03倍;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防实力得到进一
步增强。第一步战略目标已提前实现,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这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
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
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要求人们
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
可丧失时机。同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
要谈话。同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大,总结14年来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伟
大实践并规定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在系统地完整地阐明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
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14日召开了党的十四
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
领。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
的目标模式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目标模式问题,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Page 126…
首先,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强调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
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
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
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
了新的重大突破。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
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中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
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八届人大把这一目标载入了宪
法。
其次,《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
总体上设计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就解决了如何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根据《决定》的规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既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
大优越性,又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主要环节组
成的。《决定》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必须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
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
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
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
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
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决定》还要求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
展,1989—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多一些,而1992
年和1993年则分别高达12。8%和13。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1993年中
国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协议外资金额1100亿美元,实际投资达到
25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958亿美元,
… Page 127…
比上年增长18。2%;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93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
长3。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1993年在经济体制改革
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企业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了与国际接轨的
《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股份制试点
的企业达到近4000家;价格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以市场决定价格的
机制初步形成。全国90%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油销售价格,钢铁产品和
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也先后放开,对部分原油价格进行了调整。目前国家定
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只占5%,在农产品总额中只占10%,在工
业生产资料总额中已降到 15%;宏观调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在工业产值
中,国家指令性计划已降到5%左右。为了使中国的进口管理体制更加符合
国际贸易规范,中国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就是从1992年12月31日起,
降低337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占海关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的53%,
使中国关税总水平下降7。3%,是建国以来调整关税涉及商品范围最广泛的
一次。
… Page 128…
六、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一批国家走上了社
会主义道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以战争为转机,资
本主义大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又促使其形成新的经济
力量中心;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资本主义也步入了它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化的深刻影响下,世界
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前
面第一章已涉及,本章从略);在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国际
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加强;区域性经济集团日益成为
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活动主体;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特
点、新趋势;南北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的斗争,
也随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发展是主流,而矛盾依然存
在。本章将对包括上述内容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
1。战后发生的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
当代世界经济有了巨大的增长和发展,其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
力,而促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决定性因素是战后所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
命以及不断的科技进步。正是战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命性变革,使当
代的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
(1)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与科技革命的展开
①新的科技革命在战后发生的历史条件。如前所述,人类历史上已经历
了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并
以此为基础大大改变了社会经济面貌。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纺织机发明和
蒸汽动力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曾带来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
展;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内燃机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