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霸主。这就形成了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
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1949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组成
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沙条约组
织,该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立与抗衡,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
锐对立的重要表现。1945年2月,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首脑在克里米亚的
雅尔塔举行了会议,对战后各国的疆界和大国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这就
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在形成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起
了极其重要作用,它基本上确定了战后东西方对峙的政治疆界。
在50年代中期后,世界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格局也逐步在变化。其主
要表现是:第一,由于苏联推行了霸权主义路线和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
结,社会主义阵营不再存在。世界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格局已逐渐转变为苏
联与美国激烈争夺和尖锐对抗的格局。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导
致美国战后初期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地位日趋下降。到60年代,在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领域中,已逐步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
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多极化已开始形成,而在政治上美国的独霸局面基本未
变,因而美国要维护自己的霸权而与其盟国发生诸多矛盾与冲突。第三,发
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如1973年10月发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了反对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
支持,阿拉伯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展了震动世界的石油斗争。在这一斗
争中,除了限制石油生产量、对一些国家实行石油禁运之外,石油输出国还
夺回了石油定价权,从而打破了国际石油卡特尔对石油产销和价格的垄断。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分别组织政
治、军事集团,激烈争夺势力范围和军事优势。在两极格局下,世界的主要
矛盾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和对抗。美苏在政治、军事和经济
方面的对抗以及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是战后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的主要根
源。美苏两国的这种对抗和争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然而,在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随着苏联和华约集团的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多极格局开始
出现。多极格局从开始出现到最后形成,尚需要一个过渡时期。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无疑仍然是世界政治中最强
大的一极,但它在冷战中元气大伤,综合实力地位下降,难以建立由它主导
的单极世界。实力强大的西欧迅速崛起,欧共体不仅经济上更加强大,而且
政治上也可能成为独立的一极。在欧共体中,德国的发展值得注意,德国统
一后地位上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它明显地加快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步
伐。日本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它正在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谋求为
世界政治的一极。作为前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虽国力衰弱,但从幅员、人
… Page 19…
口、自然资源、经济潜力,特别是从军事实力看,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
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国民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各国之间的关系趋向于进一步复杂和多样。在两极
格局中,美苏集团双方互为对手和敌人,对主要威胁来自何处,都十分明确。
在两极格局结束后,原来是简单明了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冷战结束后,西
方大国即美与日及英、法、德、意这些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它们之间作为盟友的内聚力锐减,而作为竞争对手的一面更为突出,相
互矛盾在上升和深化。在政治上,美、欧和美、日争夺欧洲和亚太地区主导
权以至争夺世界事务的主导权日趋激烈。
在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各国的内外政策都在进行调整和发生变
化,出于民族利益和民族意识的考虑进一步增强。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国
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世界其他各种矛盾都被这个主要
矛盾掩盖着。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向多极格局过渡,过去被掩盖的多
种矛盾也就明显突出起来。原来被忽视、压制、掩盖的民族主义、民族分离
主义和宗教情绪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大上升并酿成局部冲突。南斯拉夫的解
体以及波黑危机就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②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世界政治处于两极格局之中,而世界经济则呈现
多极格局的趋势。战后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三种类型国家经济关系,即所谓世界经济关系大三极。80年代末90年代
初冷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从一极向三极过渡。
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霸主地位。5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
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高达45%,出口占1/3;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唯
一拥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美元是当时唯一一种受欢迎而又最重要的国际
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国当时几乎是世界唯一的对外资金供应国,进行了
大量的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建立了以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支柱的世界经济秩序。然而,美
国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减弱,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则迅速增长。到1968年,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欧各国,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联邦德国位居
第三。与此同时,美国的地位在下降:到70年代初,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在世界上所占比重下降到25%左右,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下降到16%,对外
贸易顺差不断减少,到1971年终于转变为逆差。当年逆差额尚不到22亿美
元,但一年之后就增加到68。2亿美元。从此后,除个别年份外,美国的贸
易都有逆差。1971年,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以
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
了动摇,美、日、德在经济上三足鼎立之势已日趋明显。在70年代初之后,
美国的经济实力继续相对削弱。日本经济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继续快于美
… Page 20…
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8。6%提高到1989年的
15%。美国在这方面的比重一般稳定在22—25%左右。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
主要反映在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上。这种现象在
80年代表现得更为突出。美国1/3以上的对外贸易逆差是对日本的逆差。美
国通过吸收更多的外资来弥补这一逆差。到80年代中期,美国从世界上最
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的债务国。与此同时,日本则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
权国。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仍是最强的,但它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削弱,美国
与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1990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衰退。到1994年春季,
这次衰退才告结束。一些事实表明,美、日、德以往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
势得到了扭转。如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走出了衰退;美就业增加和失业率
下降,反映其经济活力的增强;1990年以来的三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
长2。5%,高于其他国家;1985年以来在出口方面年均增长近9%,高于日
本 (6。6%)和德国(4。2%),出口额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已从10年前的10
%回升到目前的大约14%,超过了德国而重居首位;许多重要产品特别是信
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反映了美国经济优势的加强;
对外投资迅速增长,1993年投资额达1300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倍多,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作为资金供应大国地位的恢复。尽管美国的经济力
量重新有所加强,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美、日、欧三极格局的趋势难
以改变。
战后,随着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
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苏联
的统计,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曾占世界工业的40%以上。根据世界银
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的统计,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
为四分之一左右。然而,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剧变,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剧
变后,实行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转轨,并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经
历数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有的国家的经济已下滑到谷底并开始回升,有
的国家仍未走出危机。另一方面,中国等国家则正在探索一条坚持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改革道路。中国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本世
纪末将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的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然
后到下个世纪中叶再实现第三步,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在本世纪末中国将初
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面临不同的
社会和自然条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亚洲出现了四个新兴工业化国家
或地区,即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省和香港,从60年代初开始实施出口
导向工业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60年代其增长
… Page 21…
率为9%,70年代为9。1%,80年代为6。3%。现在,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已接近或达到了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是发展中
国家中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国家。然而,进入80年代后,由于国际
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
是,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利用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大
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使经济获得高速的增长;另一种情况是,许多
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拉美国家经济在战后获得一定的发展,但80年代爆发
的债务危机,使其经济停滞、衰退持续10年之久。最不发达国家,约有2/3
集中在非洲,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一般以农业为主,主要出口农矿
初级产品,是发展中国家里属于最贫困的国家。1970—1980年,最不发达国
家年均增长率仅为3。4%(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5。6%),1980
—1989年又降为2。5%。
在战后40多年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在世界经
济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是:
1963年为14。5%,1973年为15。9%,1980年提高到18。6%。在世界工业
品出口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仅占3%跃升到
1993年的22%。整个说来,战后至80年代之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进入80年代之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2)基本的发展特征
①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战后,随着世界范围科学技术和社会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国际化获
得飞速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和国
际分工的加深,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趋加强。与此
同时,在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