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几度东风吹世换-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家里的父母姊妹。她的诚心感动了皇帝,以后每年正月十五,汉武帝批准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宫,与家人团圆。
  且把遥远年代里的幽怨抛在一边,听《汉宫秋月》,品十五元宵,岂非快哉?
  【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当然宋玉与楚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进而说“鸟有凤而鱼有鲲”,自然非凡间俗物可比。宋玉说,“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问》中明明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认为,郢中为楚国旧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宋玉以此自况,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而指责他们,这不是很荒谬么?沈括还指出,阳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细节后来被错误的解读和传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称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毛泽东试图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统一起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统一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在极左的年代里阳春白雪成了受批判的对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不少资料对古曲《阳春白雪》解题时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春白雪这支曲子。
  至于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非大路所能参透。言犹未尽,此处且做“留白”,与众友共赏析。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文/东南一箫〕
  祖谚云:无独有偶,是真的么?西哲云:历史上重复出现的事情,往往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是闹剧,也是真的么?
  闲来翻史书,竟发现吾国史上有不少事例,足证话之不虚。在下试举几例,以飨同好。
  【1、李斯陆机同咏叹】
  李斯乃秦朝开国丞相,面对初初大一统的广袤华夏,他力推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又统一度量衡,于国于民,功莫大焉。不期后来被赵高诬陷谋反而被判腰斩并夷三族。临刑时,李斯哀思大发,对儿子说:啊,当年我和你们一起牵着黄狗,去家乡东门外逐兔射雕,是何等自由爽快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啊!
  陆机则是三国东吴名将陆逊的后人,吴亡入晋为官。陆机文名极著,诗文并茂,却在晋末“八王之乱”中被成都王司马颖聘为都督,带领二十万大军去打仗。结果打了败仗,又被人诬陷,遭司马颖杀害。临死前,陆机仰天叹道:啊,我江南家乡那翱翔在云端的美丽仙鹤啊,我再也听不到你们嘹亮清越的鸣叫声了!
  相隔五百年,两人临死前的哀叹如此相似,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建功入世和追求自由之间的矛盾心理和两者皆失时的幻灭心态。
  【2、宋襄徐禧均仁义】
  宋襄公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公元前637年,宋国与楚国交战于泓水。楚强宋弱,宋将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一半时先行攻击,宋襄公道:吾乃仁义之师,用兵当堂堂正正,岂能偷偷摸摸搞小动作么!待楚军轻轻松松渡完河,又从容不迫在河边排兵布阵时,又有将军建议趁楚军尚未布成阵势攻击之,又遭宋襄公轻蔑拒绝。后来的结果是尽人皆知了。宋襄公这一举动,被后世伟人称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确实是贻笑万年。
  徐禧则是宋朝神宗时人,官居御史中丞。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大宋朝与西夏在西北边境屡起战事,延州市长沈括请求朝廷在边境新筑一城,以巩固边防。朝廷派徐禧前往总督此事。城造好,西夏即前来进攻。有将军建议趁敌军尚在行进未及摆好阵势时,我军先攻击之。谁知千年前宋襄公的灵魂钻进了徐禧的头脑,使他大言道:你懂得什么!我们是堂堂王师啊,要给那些野蛮人做个榜样啊,怎能去进攻尚未摆好阵势的军队呢!当西夏兵渡河来攻时,又有人建议趁他们没有全部渡完赶紧进攻,徐禧又不听。结果西夏军从容渡完河,立即猛烈进攻。大宋军队几万人全军覆没,新造的永乐城市也只能让别人去享乐了。
  兵凶战危,必须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采取一切手段,争取胜利,这是任何兵书上都有的道理。如果说宋襄公时国人还淳厚,还未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经过千年岁月,又有例在先,而饱读史书的徐禧还会做出如此蠢事,真是只能令人扼腕兴叹了!
  【3、弱国无外交,宰相人头送】
  魏齐是战国时魏国丞相。战国时有名的范雎曾差点被他折磨死。后来范雎到了秦国,三言两语后竟得秦王信任,当了秦国丞相。当时秦国强大,隐隐已有并吞六国之势。当了丞相的范雎就对魏国人说:快把你们丞相的头斩下送来,否则就要灭你魏国了!魏齐听了害怕,逃到赵国。谁知秦又威胁赵国,魏齐只得再逃回魏国。魏国竟无人敢见他。魏齐怒而自杀。结果头被赵国人拿走交给秦国。堂堂魏国,无力保护自己宰相,而任他的头被人拿去献与敌国,已是一大奇事。
  谁知千年之后竟发生了又一件类似的事情。公元1206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韩侂胄为宰相,主持兴兵北伐,欲收回被金人占领多年的土地。谁知战事不利,反而丧师失地。朝野一片恐惧,赶紧派人与金人谈和。金人挟战胜之威,提出五条议和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宋朝将宰相韩侂胄的头割下送来,否则还要兴兵南下!宋人恐慌之下,想到当年宋高宗被金兀术赶到海上,几乎亡国。这种恐怖的事怎能让它再发生啊,还是委屈侂胄同志一下吧。于是竟发动了一场政变,将韩侂胄抓住杀死,然后乖乖将其头送给金人。
  国家第二把手的宰相的头都能割下来送给敌国,这种国家真是可怜啊。这种怪事也只有我们这种伟大国家才会发生吧。
  【4、窦婴勇于自任,萧衍鹦鹉学舌】
  窦婴是汉景帝时大将,汉武帝时曾为宰相,爵拜魏其侯。窦婴的好朋友灌夫,因为触犯了当朝宰相田鼢,被判死刑。窦婴知道后,挺身而出要去为灌夫辩冤。夫人劝他说:得了吧,他得罪的是丞相田鼢,这田鼢可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啊,肯定是无法救的啊,没的还要搭上你呀。窦婴道:大不了免了我的侯爵吧。侯爵是我得来的,现在我自己送出去,又有什么可恨的!结果灌夫没救出,窦婴还真把自己也搭上了。
  萧衍则是南北朝时梁朝的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以狂热信佛并三次入寺为僧而闻名。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原从东魏叛逃过来的大将侯景起兵叛乱。两个月之后,侯景的八千人马直打到首都建康。围城三个月,终破京城。萧衍得知后,安卧龙床,说:国家是我得来的,现在又从我手里失去,又有什么可恨的!
  窦婴是朋友义气,为救好友,主动准备抛弃一切荣华富贵。萧衍则是起先不以叛乱为事,城被围后又自恃有全国几十万军队会来勤王,直到叛军冲进皇宫,知道无可救药了,才故示超然的说此以自我解嘲。真是话语虽同,情景非一,不可同日而语啊!
  【5、项羽高歌猛进,传芳折戟沉沙】
  西楚霸王项羽在反秦战争中创造的破釜沉舟战例是人人皆知的。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去救被秦军围困的河北巨鹿。大军渡过黄河,项羽令全军每人带三日干粮,然后将渡船全部凿沉,把烧饭的锅子全部打碎,以示拼死一击,决无退路。结果三天之中连打九仗,大败秦军。
  两千多年后的1927年8月,惨遭北伐军打击的北洋军阀“五省联帅”孙传芳,纠集了北洋军最后的军事力量约十万人,攻下徐州,又渡过长江,进攻南京。孙传芳为示拚死一击,兵无退路,也令全军带几日干粮,将所有船只遣回北岸。谁知几万大军仅打到南京城外的龙潭火车站一带,就遭李宗仁、何应钦等指挥的军队阻击。双方激战一星期,结果北洋军全军覆没,孙传芳仅以身免。
  哦,孙大帅啊孙大帅,为什么不把船凿沉而要派回去呢?谁不知道现代通信发达,派回去再叫回来方便啊。你不敢象项羽那样不给自己留后路又带头拼命在前,徒然学人家个形式,有什么用啊。
  【6、大家都作壁上观】
  项羽的破釜沉舟一战之前,秦国的大军已经围困巨鹿城达三个月之久。在项羽之前,已有陈余、张敖及其他诸侯军队十余支前来救赵。但这十余支军队因畏惧秦军,谁也不敢上前,都扎营在巨鹿外围,互相观望,看秦军围攻巨鹿。直到项羽的军队渡过黄河,向秦军展开进攻,他们仍然在作壁上观,直到楚军击溃秦军。
  这十余支军队的不作为,成就了项羽的霸业。没想到七百多年后,又有十余支军队前来勤王,又是大家都作壁上观,结果葬送了一个皇帝,断送了一个王朝——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萧衍及其梁朝。上面说过,侯景用八千兵叛乱,打到建康,围攻内城三个月。长长的三个月里,堂堂大梁朝竟没一兵一卒来救?非也!非也!当时也有湘东王萧绎、邵陵王萧纶、司州刺史柳仲礼等十余支共计十多万军队前来勤王。不过他们到了战场,先后与侯景打了几次小仗,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