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受到蒯因等人的影响,于60年代转向分析哲学研究。70年代以后,他
对分析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一些传统提出了全面质疑。他的主要
论著有:《语言学的转向》、《哲学和自然的镜子》、《实用主义的结
论》等。
罗蒂认为,源于希腊哲学又经笛卡儿、洛克、康德直至当代分析哲
… Page 43…
学与现象学的西方哲学传统,始终是一种基础主义,即把哲学研究的问
题看成是根本的、先验的,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柏拉图把哲学看成是关
于表象的一般理论;笛卡儿进一步把表象看成是外界实在的内部反映;
康德再进一步认为哲学是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的基础;到分析哲学
和现象学,仍未摆脱表象概念的主题。分析哲学从语言分析去研究精确
表象,现象学则从本质还原去研究表象。这一传统实际上并无万古不变
性,传统哲学所希望为人们提供的永恒牢固的知识的基础,实际上并不
存在,没有适合一切时代人类知识的合理而客观的普遍标准。罗蒂认为,
西方哲学传统之所以如此,与西方文化中的视觉思维习惯有关。这种文
化特征导致了哲学上的反映论传统。然而以一种感觉方式作为其他感觉
方式的基础是没有道理的,它在哲学上必然带来偏见。这种视觉思维特
征的文化及其哲学传统在20世纪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罗蒂认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范式,而各个
时期的哲学范式不过是那个时期与社会心理和思潮相关的一种约定。哲
学是人类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中进行对话的一种声音,而不是对本质的
精确表象的研究。罗蒂认为,20世纪已不是一个需要以哲学理性去抗衡
宗教迷信的时代了,文化的世俗化与宗教相比已完全占优势,以精确化、
严格化去发现思想与世界一致性的哲学的传统功能正在丧失,正统哲学
主张已越来越显得荒谬,如同17世纪以后人们对经院哲学命题的讥笑一
样。新的哲学应当摆脱传统的问题及其研究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哲学活
动方式,以一种新型的、有情趣的理智生活和对话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
新的精神境界。
可以看出,逻辑实证主义自蒯因以后,遭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许多
哲学家的批判,在衰退中出现了新的语言哲学。这些哲学家几乎都是在
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的,他们也都是在逻辑实证主
义的培养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国60年代以后的语言
哲学,是分析哲学,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继续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多
少是由于分析哲学另外两个学派的影响。
2。日常语言学派的形成与影响
日常语言学派是分析哲学的另一支派。它形成于30—40年代的英
国。当时,虽然仍有一些高声望的哲学家,如艾耶尔(1910—1989),
坚持并系统地传授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但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已从
欧洲转向美国,逻辑实证主义在英国不再红火,日常语言学派便取而代
之。这一学派承袭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关于尊重人类日常语言的观
点,反对逻辑实证主义构造精确的理想语言的主张,对形而上学全盘否
定的态度,以及偏于数理逻辑的方法。日常语言学派主张,日常语言本
身就是完善的,哲学中概念的混乱是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
因而哲学应当通过研究日常语言去解决哲学问题,而不是去构造一种人
工语言。这一学派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对词、短语、句法进行语言学方法
研究,不重视数学和逻辑学的方法。正因为这一特点,有些哲学家批评
这一学派研究的不是哲学而是语言学。
60年代以后,由于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以及美国语言哲学的影
… Page 44…
响,日常语言学派逐渐衰落。但它对整个分析哲学的影响已渗透到当代
许多英美哲学家的思想当中。
(1)日常语言学派在英国
日常语言学派在英国分为剑桥学派和牛津学派。剑桥学派形成于30
年代中期。当时剑桥大学由于罗素、维特根斯坦的执教而成为英国哲学
活动中心,在他们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哲学家,不赞同关于分析命题
和综合命题的划分,也不赞同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而是主张
仔细研究日常语言。威斯顿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
牛津学派形成于40年代。维特根斯坦于1947年退休后,英国哲学
活动中心随即转移到牛津,50年代是牛津学派最兴旺时期。当时,英国
最著名的一些哲学家集中在牛津大学,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人都
是在牛津执教的哲学导师,他们的思想成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内容。
因而,牛津学派在国内外的影响比剑桥学派大得多。
约翰·特伦斯·迪芬·威斯顿 (1904— )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
他对“哲学”一词进行了语义分析,以说明哲学的目标不是发现新事实
(这是自然科学的任务),又不能无视事实。哲学的范围是研究事实的
结构,使事实结构清楚地显现,以便人们去获取关于事实的新知识。威
斯顿的主要论著有:《逻辑构造》、《哲学的困惑》、《他人的心》等
论文,《心和物的问题》、《哲学与心理分析》、《悖论与发现》等书。
威斯顿认为,哲学的问题是词语形式的,因而哲学可以定义为某种
形式的语言分析。但哲学问题又不完全是词语的,而是一种语言非惯常
用法的表述。如“我能知道他人的心灵吗?”其中的“知道”一词在哲
学家那里被赋予了非惯常含义,否则,这个命题在惯常用法中的含义是
“我们不知道他人思想和心理状态”,就成了无意义的。因此,哲学分
析既不是对物质结构的物质分析,也不是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形式分析,
哲学分析是通过语言分析去澄清事实结构,即在分析中使语言背后的东
西显现出来。这种分析就是揭示句子的“逻辑构造”,即用一个句子X
等价替换句子X',揭示出X'是X的逻辑构造。他认为这并不是单纯地
把一个句子翻译成另一个句子,X和X'所表述的事实有层次上的差别,
X所表述的是一级事实,X'所表述的是二级事实,X揭示的是X'所言事
实的终极结构。
威斯顿认为,传统哲学中的分歧与混乱,源于范畴、概念的不准确。
这里面既有语言根源也有非语言根源,因为哲学家在使用语言时改变了
日常词义,赋予了自己的含义。他把范畴分为四类:感觉或感觉材料类
——指称那些可直接观察的实体;物质客体类——指称那些非哲学意义
上的日常的可观察实体;科学客体类——指称那些只通过其作用结果才
可观察的实体;他人精神类——指称那些只有个人才能观察的实体。哲
学中的冲突就在于各派哲学家混用了这四类范畴。例如,怀疑论是用感
觉类范畴去陈述非感觉类范畴的命题,所得出的怀疑一切的结论必然是
自相矛盾的。还原论,包括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等,则是用非感觉类范
畴去陈述感觉类范畴的命题,所得出的证实原则等还原结论只能是一种
先验的推测。没有一种范畴可以转换成另一类范畴,只能在同一类范畴
内进行陈述,才能使哲学陈述及讨论达到应有的目的。
… Page 45…
吉尔伯特·赖尔 (1900—1976)是牛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被
称作“逻辑行为主义”。这是因为他的语言哲学具有行为主义和逻辑分
析双重色彩。他的主要论著有:《有规律地令人误解的表达式》等论文,
《心的概念》、《哲学论证》、《两难论法》、《论思维》等书。
赖尔在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中最早提出哲学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一
命题。他认为,哲学的目标是在语言的用法上找出那些反复出现的误解
和荒谬的理论的根源。在他看来,哲学中的错误论题和荒谬理论源于语
言混乱,语言混乱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人们把句法的异同误认为逻辑的
异同,实际上句法形式与所描述的事实形式并不相同。例如,“鲍德文
先生是一位政治家”和“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它们有相
似的句法形式,却完全没有相似的事实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
因此而发生误解,但在哲学家们那里,却往往因只从表面上看待它们的
语法结构而陷入谬误。赖尔把那些语法形式不能表现其事实的逻辑形式
的表达式归纳为四种:一、似是而非的本体论陈述,如“上帝存在着”、
“肉食的牛并不存在”;二、似是而非的柏拉图式陈述,如“善德是对
它自己的酬报”、“不守时是应受到谴责的”;三、特殊的描述性陈述,
如“目前的法国国王是聪明的”;四、似是而非的描述性陈述,如“我
看见这棵树的树顶”。这四类陈述都是由于语法形式与所述事实的逻辑
形式不相宜而往往引起误解的表达式,对它们应重新加以表述,运用罗
素摹状词理论进行修改,使新的表达式在语法和事实之间达到统一,这
是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肉食的牛并不存在”在语法上是主谓
陈述句,是有意义语句,但在事实上“肉食的牛”所指称的对象并不存
在,因此这句话应重新表述为“没有任何东西既是肉食动物,又是牛”。
为了排除哲学命题中的语言混乱,赖尔对范畴的类型和层次作了澄
清与划分。他通过对句型框架 (即不完全的表达式)的填空来分析范畴
类型和层次。例如:语句框架“……是坏的”,可以在空白处填入“琼
斯”或“苏格拉底”等词,但不能填“星期六”等词,这说明前两个概
念与后一个概念属于不同范畴。但在另一个语句框架“……读过亚里士
多德的著作”里,“琼斯”可以填入,而“苏格拉底”填入句子就荒谬
了。在另一些事例中,这种填空错误并不明显,如将“我作的陈述”填
入语句框架“……是错误的”之中,语句含义就成了悖论,但并不明显,
哲学应当研究这种不明显的悖论。赖尔认为,如果两个词语相互替换会
出现荒谬,或者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命题呈现不同的含义或逻辑力量,那
么这两个词语就属于不同的范畴。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仔细区分各种范
畴,去发现隐藏着的悖论。
赖尔从他对哲学性质的看法出发,专门考证了哲学史上的身心问
题,试图校正人们关于这方面知识的逻辑位置。他指出,心的概念在日
常生活中被人们正确使用着,但是一旦深入到它的范畴归属,就往往要
陷入困境。笛卡儿二元论中把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表述为“心”或“心
灵”这种不同于肉体的实体,就是犯了范畴上的错误。心理活动的词语
是用于表述人的意向或倾向的,不是任何实体的名称。如果按笛卡儿的
观点,心灵是一种实体,肉体是另一种实体,那么,非物质的心灵是怎
样影响物质的肉体进行活动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把心理活动看作与肉体
活动同等的活动,在范畴归属上犯了把不同层次的范畴并列一起的错
… Page 46…
误,就好像一个外国人参观了牛津大学所属的各个学院后却问牛津大学
究竟在哪儿。
赖尔认为,心理活动之所以不是一种实体,是因为心理活动并不脱
离肉体活动单独存在,心理活动是人的行为特点。人在许多活动中表现
出理智,但理智并不先于活动而为人们提供活动规则。一切用于心理活
动的词语,其实都是关于身体行为或预示身体行为的表述,没有什么只
有个人自己才知道的内心世界,个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长期观察其身
体行为来说明。
约翰·兰肖·奥斯汀 (1911—1960)是战后牛津学派的重要成员。
他对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对语言在使用中的差别的分析,并且把
语言的使用放到语言行为中去认识,给后来的语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