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言的使用放到语言行为中去认识,给后来的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启发。
他的主要论述由后人整理出版,有《哲学论文集》、《如何以言行事》、
《感觉和可感觉的》等。
奥斯汀十分注意语言用法分析。他认为语言的日常用法隐藏着种种
复杂的区别,对日常语言用法的研究即使不是哲学研究的终极目的,至
少也是其必然起点。他曾就“如果”和“能够”这对关连词在使用中的
细微差别作过具体分析。摩尔曾经用“如果我选择就一定有”去替换“如
果我选择就可能有”。奥斯汀认为这两句是不可替换的,因为后一句中
的“如果”是表示条件,而前一句中的“如果”则是表示约定,因此后
一句中的“可能有”表示的是设想,而前一句中的“一定有”表示的是
能够。奥斯汀说,这类词在哲学上经常被使用,弄清楚它们的用法是使
哲学避免歧义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日常语言哲学也就是“语言的现
象学”。
奥斯汀把语言的使用当作一种行动或行动方式加以研究,并对语言
行动作了细致的划分。他认为,说话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语意行为,
即说出有一定意思的语句的行为,如“椅子在房间里”,句子的意思来
自句中各词的意思,这句话指的是椅子放在房间里这件事。第二,语示
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示意力量,如“椅子在房间里”,或是示
意他人椅子所在之处,或是示意他人把椅子搬来。第三,语效行为,即
说出的语句产生了一定效果,如“椅子在房间里”,是说椅子被搬到房
间里去了,提醒别人不必去找了。在这三种语言行为当中,前两种都不
可能单独存在,而是同时包括在整个语言行为中。后来,奥斯汀又进一
步划分语示力量,提出了五种语言示意力量:判决力、行使力、约束力、
行动力、表述力。以此说明各种不同的语言类别。奥斯汀把语言看作人
类一种特殊行为方式的看法,否定了语言与真假、对错的必然联系,克
服了逻辑实证主义把语言意义与真假的评判相联系的片面性,对70年代
以后语言学向语用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彼得·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森 (1919——)是奥斯汀之后最著名的
牛津学派哲学家。他对日常语言哲学提出的一些新见解至今仍影响着许
多分析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个体:试论描述的形而上学》、《逻
辑和语法中的主词和谓词》、《逻辑和语言学论文集》、《自由和愤慨》
等。
斯特劳森十分重视日常语言逻辑的研究,他对日常语言逻辑和形式
逻辑之间关系的比较性考察,以及对日常语言逻辑特征的论述,被英美
… Page 47…
哲学界认为是富有独创性的见解。斯特劳森认为,形式逻辑的命题演算、
谓词演算等基本规则不能充分表现出日常语言逻辑的复杂性。形式逻辑
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精确与完善,如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但在日常语
言中却显得简单化,缺乏充分性和准确性。如,形式逻辑中的逻辑连接
词往往不能表现日常语言中的相关词的含义。这是因为形式逻辑所表述
的都是一些脱离了语境的语句,使这些语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如“所
有的鲸鱼都是哺乳动物”,这类语句对日常生活来讲没有意义,它们不
是关于日常生活的陈述。语句和陈述有很大区别,一定语境中的语句才
是陈述,离开了语境的语句没有意义。与形式逻辑不同,日常语言逻辑
具有流动性和多方面性,这表现在它的规则的丰富变化及其不精确性。
日常语言并不像形式逻辑那样根据预先研究过的规则去判断语句,而是
根据人们对自己的语言活动的认识来形成规则。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
人们常常赋予词和句新的含义和用法,这使得一个词或句的字面用法与
比喻用法之间的区别难以精确化。因此,日常语言逻辑是一个丰富、复
杂、富于吸引力的知识研究领域。
斯特劳森批评了现代形式逻辑在哲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
中,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罗素把命题分为三种
情况:真的或假的或无意义的,例如“法国国王是秃顶的”,这个命题
不是真的,因为现在的法国没有国王;也不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命题
没有所指,那么它必然是假的。斯特劳森不同意罗素这种三分法,认为
真、假不能与意义并列。他认为,一个语句可能有意义或无意义,但不
一定是真的或假的;一个语句可能是真的或假的,但一定有意义或无意
义,这取决于语句是否被使用。语句和语句的使用必须区分开,一个语
句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语境时并不存在真假 (对错)的问题,但这个语
句是有意义的;而只有把这个语句用于特定的语境时,它才有真假之分,
并仍是有意义的;语句不被使用时则无意义。例如“法国国王是秃顶的”
指的并非路易十四或路易十五或其他国王,那么这个语句无真假,当特
指某位国王时才有真假出现。在这里,斯特劳森区分了语句和语句的使
用,强调了语句在使用中才有意义,在特定使用中才有真假,这是他重
视日常语言的必然结论。
斯特劳森在他的日常语言逻辑的研究中,逐渐发现仅仅研究日常语
言的实际用法不能充分满足哲学的需要,还必须探讨语言背后的概念结
构的一般特征,这就是他对“描述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他认为,笛卡
儿、莱布尼兹、贝克莱的学说是一种“校正的形而上学”,即试图用一
个理想或概念系统去取代以往的理想或概念系统;亚里士多德、康德的
学说是一种“描述的形而上学”,即只描述人们关于世界的思想结构,
而不去构造更好的结构。他通过对殊相与共相关系的论述,对思维结构
作了形而上学的描述。斯特劳森对形而上学的重新研究,标志着新一代
分析哲学家不再陷于语言的精细分析之中,而是开始从本体论上把握语
言和逻辑的问题。
(2)日常语言学派向美国的传播
从40年代起,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逐渐向其他国家传播,尤其在美
国,深深地渗透到后来的语言哲学研究中。
… Page 48…
日常语言学派传向美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这一学派的
思想代表到美国讲学,宣传他们的思想。如,奥斯汀曾于1955年到哈佛
大学主持詹姆斯哲学讲座,斯特劳森也曾受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多次
往美国讲学。他们的讲稿及著作在美国被整理出版。另一途径是通过在
剑桥和牛津两大学的学生学成后到美国的介绍和继续研究。
日常语言学派在美国的传播大致有两个时期:40—50年代主要是介
绍后期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学派观点的时期,60—80年代则主要是继
承和发展的时期。在前一个时期,除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人的讲学外,
布莱克、拉策罗维茨、马尔科姆等也起了很大作用。他们都曾先后于30
年代在剑桥大学直接从学于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等。甚至维特根斯坦后期
的思想在公开之前曾向拉策罗维茨和另一学生面授过,拉策罗维茨等以
自己的听课笔记最先将《褐皮书》的基本观点传播开来。这些学者在美
国出版了大量介绍日常语言学派的著作,如布莱克的《语言和哲学》、
《模型和隐喻》,拉策罗维茨的《摩尔回忆录》、《维特根斯坦:哲学
和语言》,马尔科姆的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心的问题、从笛
卡儿到维特根斯坦》等书,都是介绍日常语言学派两位创始人思想的。
50年代以后,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以及赖尔、
奥斯汀等人的著作相继出版并流传到美国,使美国哲学界更直接地了解
了这一学派思潮。在后一个时期,塞拉斯、齐硕姆、塞尔等人对日常语
言学派的研究,使这一学派在美国哲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威尔弗利德·塞拉斯(1912——)曾于1933—1937年在牛津大学奥
里尔学院学习,以哲学为主。当时正是剑桥学派形成时期,英国哲学界
的活跃及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对他后来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塞拉斯的哲
学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到本体论、逻辑、元心理学等许多方面,他还是
“科学实在论”的主要倡导者。他在日常语言学方面着重发展了后期维
特根斯坦关于词的意义在于词的用法的观点,强调语词同语境之间的相
关性。他认为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是从词的功能方面对词进行分类,也
就是这个词在一定规则下对语言所起的作用。如“某某意味着某某”的
句型是一种翻译程式,它不仅是指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而且
是指从同种语言的一个词翻译为另一个词,所表示的无非是两个词在语
言中有同样的用法,也就是起同样的作用。他在这方面的论述,主要载
于他的四本论文集中。
罗德里克·齐硕姆(1916—)没到英国留过学,但他通过研读后期
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人的著作而接受了日常语言学派的影
响。他的研究涉及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多方面,在语言哲学上
主要继承牛津学派的语义分析方法。他赞同日常语言学派的基本观点,
认为许多哲学命题的混乱在于违背了日常语言的用法,为此,他重视对
那些与认识相关的词汇的分析,如“感知”、“知道”、“相信”、“显
现”等。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则批评较多,对形而上学的研究
给予重视。他在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人和对象:形而上学研究》、《第
一人称:试论指称和意向》、《认知的基础》等。
约翰·塞尔(1932—)曾直接就教于牛津学派,主要继承奥斯汀的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方面,也继承了日常语言学派的
观点,强调语言同语言环境的关系,并着重从语言行为角度去考察语词
… Page 49…
的指称和语句的意义。他认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指号、词或语
句,而是某种言语行为的完成。他继承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并
着重研究其中的语示行为,并提出了意向性的意义理论,即认为话语的
意义、说话者的意向、话语说出的习惯这三者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他还
把言语行为理论扩大到对隐喻、虚构、指称、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的研
究,丰富了奥斯汀原来的内容。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言语行为:
语言哲学方面的一篇论文》、《词语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意
向性》等。
与日常语言学派差不多同时,从逻辑实证主义中发展起来另一个与
之抗衡的支派,就是批判理性主义。60年代以后,它又演变为历史主义。
3。批判理性主义及其向历史主义的演变
批判理性主义的提出,源自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哲学观点的批
判。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认为,科学哲学是经验科学的知识论,其中
心问题是科学知识的一般逻辑结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进行
静态的逻辑分析,即对科学理论的前提、假设、概念、定义、公设及推
理等作逻辑分析。强调逻辑分析、强调归纳方法是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
哲学问题上的主要倾向。
批判理性主义和后来的历史主义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科学哲学是
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发展与增长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应进行动态的历史分析,即以科学史家和社会学
家搜集的科学生活的观察资料为基础,总结科学发展的规律。在理论特
点上,这两个思潮以反归纳主义、反证实原则为旗帜。
批判理性主义产生于30年代奥地利,二战以后扩大影响,50—60
年代在英美科学哲学界取代逻辑实证主义而居主导地位,70年代在历史
主义的攻击下逐渐衰落。历史主义在50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