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剧变,政权更替,共产党或工人党有的更名改姓,有的组织分裂,有 

的沦为在野党,有的名存实亡。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被取消,马克思主 

义失去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也随之失去理 

论舞台。进入90年代,这一思潮完成了它批判社会主义、批判马克思主 

义的使命,转向沉默。 



      (1)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 

     南斯拉夫实践派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形成最早 

的一个思想派别。它基于50年代初南斯拉夫全社会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而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马克思主义在南共党内和南斯拉夫国 

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当时 

哲学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948年,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与苏联共产党发生政治冲突,南斯拉夫在探索独立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全面批判斯大林主义,提出了自治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一历史 

背景下,南斯拉夫哲学界的一些学者重新理解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以“实践”为核心概念的人道主义观点,并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体系的观点展开积极的理论争论。争论的结果,持实践观点的一方取得 

上风,实践派成为南斯拉夫哲学舞台上的主角。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实践派发展壮大时期。1963年创办的 

科尔丘拉夏令学园、1964年创刊的《实践》杂志、1966年创刊的《哲学》 

杂志,是实践派主要的理论论坛。这一派学者以此为基地组织了一系列 

国内国际哲学会议,探讨政治、经济、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其影响扩展到各个人文学科领域,扩展到南斯拉夫全社会,扩展到国外 


… Page 98…

哲学界。 

     7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的改革出现挫折,实践派在理论上与南共联 

盟发生分歧,其人道主义观点被批评为抽象人道主义,其批判的辩证法 

思想被指责为否定一切。《实践》和《哲学》两杂志、科尔丘拉夏令学 

园于1974年被勒令停办,实践派失去了理论阵地。紧接着,这一学派的 

8名主要成员于1975年被解除教学职务,实践派元气大伤。80年代以后, 

实践派发生内部分歧,终于解体,南斯拉夫哲学界进入多元观点时期。 

尽管如此,由实践派提倡起来的人道主义精神继续保留在南斯拉夫哲学 

界。 

     实践派的主要代表由两部分人组成,分别集中在萨格勒布大学和贝 

尔格莱德大学。最著名的人物是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米哈伊 

洛·马尔科维奇 (1923—         )和萨格勒布大学校长、哲学教授普列德 

拉格·弗兰尼茨基 (1922— )。他们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有:《辩证的 

意义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人道主义和辩证法》、 

 《实践派的辩证法》、《从富裕到实践:哲学和社会批判主义》、《南 

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派》;《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 

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不断革命的自治》等。 

     实践派的理论出发点是肯定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派不同,它不是把人道主义看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或马 

克思主义在伦理学上的基本观点,而是把人道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 

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方面的根本立场。实 

践派对这一观点的阐述,以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为突破口,通过实践、 

自由、异化、扬弃、辩证法等范畴进行论证。虽然在理论命题上并不刻 

意建立如辩证唯物主义那样的原理体系,但理论观点仍有其完整、深刻 

之处,主要体现在实践观点、异化观点和革命观点的论述中。 

     实践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范畴引入认识论,解决了认识的源泉、动力、 

基础及真理标准问题,使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征。实践派则 

认为,这种理解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了传统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没 

有看到实践范畴在认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本体 

论结构,包括了人的存在的所有方面。这是由人的本质规定性在于人的 

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从存在方式和结构上把人与动物根本地区别 

开来。实践成为人的一切活动的特征,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 

突出。因此,实践作为人的规定性和一切活动的总体,就也是认识本身。 

实践不是被当作认识的一个环节引入认识论的,而是作为对认识的新的 

理解改造了认识论。因为从实践理解认识,主体和客体都不是既定的, 

而是由实践产生的。人通过自由的、创造的、普遍的、社会的实践活动, 

不断生产出人自身和人的世界。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是实践的产物和内在 

环节,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异化观点。这是马克思早期论述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各国学者 

激烈争论的理论问题之一。实践派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整个马克思主 

义就是“一个伟大的异化理论”。实践派不像其他学者那样把异化只理 

解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非人道现象的批判,而是看成马克思对人 

的本质的一种重要分析。人作为具有创造性的实践存在物,通过自己的 


… Page 99…

活动不断生产着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在这一本质性活动中包含了否定自 

己的因素,既有积极的否定也有消极的否定,进而包含着进一步否定、 

创新的可能。异化作为消极的否定是必然现象,是每个特定发展阶段上 

的人的存在结构的成分。据此,实践派认为,异化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现 

象,社会主义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但也有自己的异化问题,甚至成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只有在克服和扬弃异化中才能存 

在和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终结式的理想状态,而是开放的、不断的革命。 

     革命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观 

点。实践派摆脱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对革命所作的政治学意义上的理 

解,从哲学角度给予了新的解释。实践派认为,革命是与实践具有同等 

意义的范畴,同样是人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是最发达的创造形式和最 

真实的自由形式,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在这一意义上,革命决不仅仅指 

社会形态的更替方式和手段,即使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单纯是为了建成无 

产阶级政权,而是为了完成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这一变革也就是人的 

存在方式的改变,使人成为自由的、具有创造性存在的人。因此,社会 

主义作为一个非终结形态应是不断扬弃异化的过程,人在其中通过不断 

革命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 

的实质是人道主义,而且是实践中的人道主义,即不断生成中的人道主 

义。 

     可以看出,实践派的人道主义观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批判 

性的一面。这对于推动南斯拉夫摆脱斯大林主义的影响走自治社会主义 

道路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过分激进的观点并不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因 

此,实践派观点在南斯拉夫的社会改革过程中受到批评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如此,实践派哲学家们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突破,对东欧各国理论界 

产生了广泛影响和理论共鸣。 



      (2)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 

     布达佩斯学派的形成与匈牙利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卢 

卡奇的思想和活动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匈牙利建立人民 

民主制度,侨居苏联的卢卡奇回国,任教于布达佩斯大学。由于他在政 

治见解上与执政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发生冲突,他的思想受到批 

判。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成为苏联及东欧各国 

的思想任务,卢卡奇重新活跃起来。他积极发表反斯大林主义的演说, 

批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教条主义,甚至在1957年匈牙利事变中 

担任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在苏联干预下,事变失败,匈牙利展开批判修 

正主义运动,卢卡奇再次成为批判对象。  60年代初,批判运动平息, 

卢卡奇和他的相同政见者重又得到认可,并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 

非官方马克思主义派别。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公开出版理论著作, 

被人们称作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布达佩斯学派”,或“卢卡奇派”。 

     60年代后期,布达佩斯学派因猛烈抨击苏联占领捷克行为,再次与 

执政党发生冲突。学派的主要代表被开除出党,全国掀起一场反对敌对 

意识形态影响的政治运动,学派成员所在的科学院哲学所和社会学所被 

指责为坚持右倾观点。1972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通过 

一项与意识形态内的敌对观点、调和观点作斗争的决定;1973年,匈牙 


… Page 100…

利又公布出版禁令,布达佩斯学派遭到进一步批判和打击,又一批主要 

成员被开除出党,学派被解散。70年代中期以后,迁居西方的一些成员 

继续发表论文和著作,对国际和匈牙利国内依然有很大影响。进入80年 

代,匈牙利改革的失利使社会主义工人党失去威信,于1989年改名为匈 

牙利社会党,并放弃党领导国家的纲领和民主集中制。1990年,由于社 

会党内部的分裂而失去领导能力,在3月的国会大选中失去执政地位, 

被排除于政权之外。也许,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这个结局并不是布 

达佩斯学派成员们所希望的,因为他们所反对的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 

教条的做法,他们所努力的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所希望的是 

建立一种“具有人性的社会主义”。但是,他们在70年代以后发表的意 

见,多少促成了匈牙利政局的改变,这是不容否认的。 

     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除卢卡奇外,还有黑格杜斯、海伦、马尔 

科斯、瓦吉达等。他们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有: 《历史与阶级意识》(卢 

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黑 

格杜斯)、《社会主义和官僚主义》(黑格杜斯)、《社会主义的人道 

化:布达佩斯学派的作品》(四人合集)、《日常生活》(海伦)、《马 

克思的需要理论》 (海伦)、《激进的哲学》(海伦)、《历史理论》 

 (海伦)等。 

     布达佩斯学派的理论侧重点在于反对斯大林主义和匈牙利社会主义 

工人党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因而其论述具有鲜明的论战色彩。他们的口 

号是“回到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去”、“改革马克思主义”、“复兴马 

克思主义”等。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理论的马克思主义。 

他们反对自然辩证法的提法,认为只有在社会历史领域才有辩证法,因 

为辩证法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同样,把认识活动理解为反映 

过程也是错误的,复写、摄影式的反映不是人的创造活动。他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或历史哲学,是以往历史哲学中最伟大 

的,但它并没有摆脱所有历史哲学的共同弱点,这就是把未来当作实在 

的东西去推断,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就是把观念的、理想 

的东西当作了实际存在的东西,这是导致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陷入困 

境的原因之一。要解决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需要对它作出深刻的 

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也只有在深入反思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才能 

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布达佩斯学派用来分析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异化 

理论,但他们不像实践派那样把异化理解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而是认 

为异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现象。尽管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但与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有根本区别,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可 

以由完善社会主义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