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 

     间主要是一种非对抗性的关系,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 

    性质从总体来讲便是非对抗性的。非对抗性的特点是矛盾对立面“又相 

    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备解决矛盾的条件。这个条件就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无产阶级专政,一种人民民主专政,它 

    在镇压反人民活动的同时对人民实行广泛的政治民主。具体来讲,就是 

    通过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而非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人 

     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把这种方法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 

     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 

                                     ① 

    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在中国50至60年代的建设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这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党派的国家,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并渡过了国际政治难关。但是,60年代 

     中期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也由于毛泽东政治判断失误, 

     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政治动乱和文化浩劫,即“文化大革命”。在此 

    期间,毛泽东的矛盾理论没有继续发展,相反,他用“阶级斗争”和“继 

    续革命”理论取代了原来的思想。事实证明,后一种理论是错误的。毛 

     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他的“继续革命”理论,随着他的逝世 

     而退出历史舞台。 



           (2)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1904— )同毛泽东一样,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和中国 

     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袖;在理论上,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 

    者、一位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去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家。 

          邓小平思想的突出特点是讲求实际,他曾明确地指出:“实事求是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 

                                            ① 

     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与他二十多年戎马生涯,又三十 

     多年政治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他曾三次被撤消政 

     治职务,又三次恢复职务。而每一次都是由于他坚持从具体情况和实际 

     需要出发作决策。50年代中期,邓小平不赞成夸大事实、不切实际,不 

     赞成把苏联经验搬到中国,也不赞成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大民主做 

    法,而是反复强调“面对国家的现实”、“面对群众的需要”。70年代 

     中期,他在第三次受到政治挫折又恢复职务后,依然坚持他的实事求是 

    观点,果断地整顿生产秩序,为此他再次受到批判并被撤消一切职务。 

     70年代末期,他第三次被恢复职务,更加坚决地推行讲求实效的政治路 

    线和思想路线。事实证明了他是正确的。到9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领导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369 页。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64 页。 


… Page 105…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他以实事求是为主要特点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集中表述在80年代初至 

     90年代初的各种讲话中,大部分收集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一,邓小平肯定了生产力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地 

     位。促进生产力发展,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已有之意, 

     但由于实践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生产力往往被人们看成因变量,看 

     成社会形态的潜在而非显在内容。这种观点在毛泽东晚年时期非常流 

     行,“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等观点就是突出代表。邓 

     小平重新肯定了生产力在现阶段的首要地位,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根 

     据。其一,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认为,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80%人口是农民,许多地方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整个国家的经济积累水平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差距,与经济 

     发达国家比则差距更大。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相对落后 

     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必然经历一个特殊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本 

     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 

     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 

            ① 

     划。”其二,根据人们现实利益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发展水平较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邓小平认为:“革 

     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 

                                                  ② 

     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社会 

     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物质文 

     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因为人民的政治地位问题解决后,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邓小平说:“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很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 

     ③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再向小康水平迈进,“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④ 

     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其三,根据历史经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必 

     须确立生产力标准。邓小平果断地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否定了“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 

     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 

     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 

                                          ① 

     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为此,他把政治路线确定在生产力问题 

     上。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 

     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 

     的是非标准。”② 



①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52 页。 

②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36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75 页。 

④ 同上书,第22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16、172 页。 

② 同上书,第123、181 页。 


… Page 106…

          第二,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根据生 

     产力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原初设计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造不合理的生 

     产关系,从而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 

     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力获得解放。但是,无论苏联、东欧的实践, 

     还是中国的实践,都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有一个继续完善与 

     发展的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生产力发展将因缺乏推动力而陷于停 

     滞。于是,改革社会主义体制中不合理的内容,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自 

     5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把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结 

     合,把改革提到解放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沟通和分界问题。邓小平这样评价中国的改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 

     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 

                                                                      ① 

     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我们把改革当作是第二次革命。”改革社会主 

     义制度内不合理的成份,必然遇到社会主义性质问题,也就是改革的方 

     向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理论问题。邓小平这样论述:“要害 

     是姓 ‘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 

          第三,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制度。肯定社会 

     主义制度的对外开放性,同样源于对中国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实际考察。 

     邓小平总结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的教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闭 

     关锁国。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年的闭关 

     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 

     后。”而从社会主义的经验来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 

     搞了很多年,也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 

     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的僵化,主要指斯大林的两大 

     对立世界阵营和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这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于 

     隔绝状态。邓小平正视当代高科技带来的全球性变化,肯定了“现在的 

                             ③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提出了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不会导致资 

     本主义的论断。 

          邓小平的思想,贵在求实和实行。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发又运用于这一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 

     次得到发展。 



①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42 页。 

② 同上书,第372 页。 

③ 同上书,第90、139、64 页。 


… Page 107…

                            八、儒学的重建 



     儒学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 

要意识形态,有过两千多年的显赫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东亚、东南亚以及欧美地区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840年以后,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自身的衰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儒学及其所代表 

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独尊地位,在中国封建帝制结束的时候(1911~1919 

年),儒学被彻底否定。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及东亚、东 

南亚地区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的重建,面临西方高效率的工业文明与 

东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之间明显的差异和冲突,这使儒学的地位与 

价值、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等问题重被提出来,形成了关于儒学的种种 

思潮。 

     对儒学的研究和发扬,并非只流行于有儒学传统的国家和地区,50 

年代以后,在欧美一些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国家也开始探索如何利用 

儒学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出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社会需要, 

希望那些由工业文明产生却又为工业文明所解决不了的社会秩序、家庭 

稳定、个人品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