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相即别相。其他四相也是这样从相互依存变成了相互等同。华严宗教 

     人们“六相圆融”的观法,就是叫人们看淡世界上的矛盾和差异,“是 

                                        ③ 

     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看破红尘即可获得解脱。他们用“十玄 

     门”来形容这种没有矛盾,圆融无碍的终极境界:一、同时俱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镜门;五、 

     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显隐俱成门;七、诸藏纯杂俱德门;八、十 

     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变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门” 

     是华严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每一事物皆为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又都是世界的全体,就像天帝头上结满宝珠的帽子,每颗宝珠都可 

     以照见其它宝珠的影子,而自身的影子又映照在每一颗宝珠之中,重重 

     无尽,无不圆足。所以华严宗以代表佛教最高水平的一乘圆教自居。 

          华严宗在天国设置问题上,充分表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色。他们不是 

     把天国安置在远离人世的彼岸,而是放在了此岸世界之中,为此他们提 

     出了“四法界”理论。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 

     ①这是指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无尽的差别和矛盾,所以烦恼痛苦。二、理 



                                                           ② 

     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在真如佛性之中,一些事 

     物本质上都是圆融无碍的,同一相即。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 

                                ③ 

     义,性、分无碍故”。 理在事中,理界的同一无碍事界的矛盾,互不干 

     扰,平安相得。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通融, 

                        ④ 

     重重无尽故。”在获得了佛教圆融无碍的真谛之后,再反观事法界,诸 

     种矛盾也就圆融无碍了。由于理在事中,故成佛不在他求,只要通过诵 

     经、坐禅,转换思想方法,舍迷入真,即可流入菩提若海,获得涅槃。 



                             5。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因 

     其以“直证本心”为宗旨,故亦称“佛心宗”。按照他们自己开列的谱 

     系,西土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共有28祖,其说并无实据。但禅宗东土 

     诸祖则确实是从达摩开始的。达磨生卒年月不详,南天竺人,梁中叶泛 

     舟渡海来到中国,曾在金陵与梁武帝问答,但因机缘不契,渡江北上, 

     入嵩山少林寺。他面壁七年,终日不语,从而创造了一种以“壁观”, 

      “理入”为名目的新禅法,为禅宗创源。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 



②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 

③ 《华严义海百门》。 

① 《法界观门》。 

② 《法界观门》。 

③ 《法界观门》。 

④ 《法界观门》。 


… Page 111…

    —公元606年),皆以《楞伽经》印心,所以社会上也把他们称为楞伽 

     师。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改而用《金刚经》传法,常年隐居 

     黄梅山。五祖弘忍 (602—675)也常年住黄梅东山寺,门下弟子达到了 

     700余人,人称“东山法门”。弘忍晚年欲传法时,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证 

     心意。上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试, 

                      ① 

     莫使惹尘埃。” 此偈表达了他重视宗教修习的渐悟思想。当时仅为伙头 

     僧,不大识字的慧能请人代他写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 

                                     ② 

     佛性常清寂,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的见解更为深刻、彻底,便 

     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因惧怕神秀人多势大,慧能连夜携带衣钵逃回广东。 

     从此禅宗分化成南、北两大派。 

          北宗神秀(公元606年—706年),俗姓李,开封人。少年出家,投 

     于弘忍门下,为上座弟子。弘忍死后继续统领僧众,武后闻其高名,请 

     入长安说法,在内道场供养,有“两京法主”的美誉。不过北宗的思想 

     缺乏发展,数传之后便被南宗取而代之。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亦名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 

     兴)人。他本是不识字的樵夫,打柴养母渡日。因闻人诵《金刚经》而 

     有所醒悟,投于黄梅弘忍门下,得衣钵后隐居深山15年。慧能的身世使 

     他不满意当时佛教日益贵族化倾向,在隐居深山时,他创造了一套“直 

     证本心”,“顿悟成佛”的简单法门,同时对几百年来佛教大量译经、 

     读经,大搞宗教仪式,长时间坐禅修练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 

     僧俗信众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慧能的宗教改革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 

     源,禅宗思想迅速流遍全国。他说法的记录被后人整理为《坛经》,成 

     为禅宗的根本依据。 

          慧能身后禅宗分成了南岳、青原两大系统。南岳怀让(公元677年 

    —744年)少年出家,在曹溪投于慧能门下,相侍15年,问答投契。得 

     法印后往南岳般若寺传教30年,弟子众多,而以道一最为著名。道一(公 

     元709年—788年)俗姓马,后世人称马祖。他投于怀让门下后,终日坐 

     禅,怀让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乃取 

     一砖在地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么?”答:“磨作镜。”道一愕然, 

     说:“磨砖岂能作镜耶?”怀让乘势开导他说:“磨砖既不能作镜,坐 

                      ① 

     禅岂得作佛?”道一由此顿悟。道一得法后建立丛林,聚众说法,门下 

     有南泉普愿,西掌智藏,百丈怀海等名僧129人,各为一方宗主。禅宗 

     从此大盛。唐末、五代百丈怀海门下由沩山灵佑 (公元771年—853年) 

     和仰山慧济(公元807年—883年)共同创立了沩仰宗;由临济义玄(? 

    —公元867年)创立了临济宗,在五代十分繁盛。 

          青原行思(?—公元740年)出家受戒后投于慧能门下,问答契机, 

     为会下上首。得法后回家乡青原山静居寺阐化。下传药山惟严(公元751 

     年—834年)、天皇道悟 (公元746年—807年)等21人。唐末五代, 

     从惟严门分出洞山良价(公元807—869年)和曹山本寂(公元840年— 

     901年)的曹洞宗。从道悟门下分出云门文偃(?—公元949年)的云门 



① 《坛经》敦煌写本。 

② 《坛经》敦煌写本。 

① 《古尊宿语录》卷一。 


… Page 112…

     宗和清凉文益(公元885年—958年)的法眼宗。唐武宗灭佛,其他依靠 

     大量念经、拜佛维系的流派都衰落了,唯有禅门五宗迅速恢复起来,流 

     遍天下。到了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意语,这显然与禅宗的高度中国 

     化有关。 

          从达摩到弘忍,可以视为禅宗创立的准备阶段,六祖慧能发挥了达 

     摩面壁参禅的倾向,但又简化了“二入”、“四行”的复杂规定,提倡 

                                                                                     ① 

     单刀直指,直示心中佛性。他说:“本性是佛,离性更无别佛。”既然 

     真如尽在心中,那么成佛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万法尽在自心, 

                                   ② 

     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禅宗反对西行求法,译经、读经,“菩提只向 

                                                                          ③ 

     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眼前。”他更反对出家 

     苦行,或者念佛往生,“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顾东顾西;悟人在处一般, 

                                      ④ 

     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甚至名为禅宗,连坐禅也反对,“生来坐不 

                                                              ⑤ 

     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慧能一扫烦琐的宗教修 

     养仪式,提倡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 

                                   ⑥ 

     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所以禅宗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同时禅宗又特别强调,觉悟是一个因人而异 

     的具体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慧能以后的禅宗,创造了“四宾主”、“四照用”、“机锋”、 

      “棒喝”等一系列启发门徒觉悟的方法。禅师们往往不直接回答弟子的 

     问题,而是用一些意蕴不明,或答非所问的语言、动作、声音来启迪他 

     们的智慧。对于迷悟甚深者,甚至当头一棒,拳打脚踢,促其翻然醒悟。 

     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印度佛教中所未见的。 

          通观慧能的宗教改革,他使佛教与孟子的“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 

     我”,“尽心、知性、知天”,老子的“静观”、“玄览”等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深层结合,更容易为中国士人接受。禅宗反对复杂的宗教修 

     习方式,缩短了成佛之路,在下层民众中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化和 

     大众化正是禅宗取得成功的关键。 



                             6。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1)道宣和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专门研习和传授戒律的宗派。它所依据的主要 

     经典是《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律 

     严明,僧团组织才能行动整齐划一,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佛教 

     一向重视戒律,在典籍中它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在教义上它是戒、 

     定、慧三学之首。律宗特别强调:“金科玉律,唯佛能制”,戒律出自 



① 《坛经·机缘品》。 

② 《坛经·机缘品》。 

③ 《坛经·疑问品》。 

④ 《坛经·疑问品》。 

⑤ 《坛经·顿渐品》。 

⑥ 《坛经·疑问品》。 


… Page 113…

    佛陀之手,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释迦在世时,原始佛教只有“五戒”、 

     “十戒”等一些简单戒条,后世汗牛充栋的律藏多出于部派佛教时期。 

    在佛教诸派戒律中,影响最大的是昙无德部的 《四分律》。因为早在曹 

    魏时期,印度僧人昙柯迦罗便译出 《昙无德(法藏)摩羯》(即《四分 

    律》原本),并开始为中国僧人受戒,所以中国律宗以昙柯迦罗为初祖, 

    奉《四分律》为根本经典。不过律宗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唐朝的道宣(公 

    元596年—667年)时期。道宣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 

    随机羯摩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律宗三大部, 

    对四分律做了定于一尊的解释。由于他长期在终南山隐居传道,故其宗 

    派又称为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弘传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励 (公 

    元569年—635年),开创了相部宗。法励的弟子怀素(公元624年—697 

    年)在西太原寺开创了东塔宗。唐代律宗三派并立,互有争论,繁荣一 

    时,但是不久相部、东塔两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