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眼宗在宋初传至天台德韶(公元890年——972年),他曾就学于天台 

     宗,是个“禅、教兼通”的人物。因其俗姓陈,与“智者大师”同姓, 

     故有“智者再来”的美誉。他的嗣法弟子永明延寿(公元904年——975 

     年),俗姓王,浙江余姚人,为宋初一代名僧。延寿有感于当时禅宗内 

     部片面强调“不读经,不拜佛,不坐禅”,一味“师心自用”,“胡参 

     乱喝”,所以提倡“禅教合一”运动。他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 

                                 ① 

     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为了达到规范僧人行动,以经印心的目的,他 

     选择大乘佛经120部,祖师语录120部,圣贤集60部,编成长篇巨著《宗 

     镜录》100卷。按其本意,以心为宗,以佛、祖经论为镜,相互发挥,以 

     显涅槃正道。延寿“禅教合一”的呼吁,在宋初的禅门内引起了很大反 

     响,在禅宗的语录、著作中,明显地表现出采纳华严、唯识、天台诸宗 



① 《佛祖统纪》卷四十。 

② 《宋史·徽宗本纪四》。 

① 《宗镜录》卷一。 


… Page 117…

    之说,融汇禅教的倾向。 

          云门宗是北宋禅门主要流派之一,宋徽宗为《建中靖国续灯录》作 

    序时说:“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 

    盛于天下。”云门宗在北宋支系繁多,人才济济,其中最著名者为雪窦 

    重显和佛日契嵩。重显 (公元980年——1052年),俗姓李,字隐之, 

     四川遂宁人。为复州(今湖北天门)北塔寺云门宗传人智门光祚的嗣法 

     弟子。他在开悟后云游四方,最后住持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山资圣 

    寺,于此大开法座,门下弟子众多。重显在禅宗史上的重要贡献,是写 

     了《颂古百则》和《拈古百则》,成为“文字禅”中的代表作。云门文 

    偃身后另一支系数传而至佛日契嵩(1007年——1072年)。他自幼出家, 

     广游江湖,遍访知识,最后投入云门宗人洞山晓聪门下,成为嗣法弟子。 

    契嵩在佛教史上留有三件影响重大的事业:其一是著 《传法正宗记》九 

     卷,考定禅宗“西土二十八祖”。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的传灯历程, 

     不过是禅宗的自神其说,因为印度并没有禅宗这样的佛教流派,契嵩的 

      “工作”是在用神话混同历史。其二是对禅宗宗经《坛经》进行了大规 

    模的修订,使之从1。4万字增至了2万字。契嵩的改编工作主要是将原 

    来的许多注释变成了正文,并分出章目,这次改编的结果就是目前最为 

    流行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其三是撰写《辅教编》上、中、 

     下三篇,释排佛之意,倡三教融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儒、 

    释、道三教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三教融合大体 

     上经历了从文字上相互诠释,功能上相互补充,到理论上相互贯通的三 

    部曲。如果说魏晋处于第一个阶段,南北朝处于第二个阶段,那么唐宋 

     则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契嵩的融汇儒释重在理论方面,他指出:“《坛 

                                                    ① 

    经》之所谓心者,亦义之实,仁之实也。” 心成为两教理论的结合点。 

                                                                          ②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各教的 

     圣人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发明人心而已。因此佛教的“五戒”就是儒家 

     的“五常”,此岸与彼岸可以打通为一。同时他还大力宣扬孝道,指出: 

      “大孝者,大戒之所先也”,并且提倡“忠君护国”。他直接向宋仁宗 

     呼吁:“愿垂天下,使儒者儒之,佛者佛之,各以其法赞陛下之化治。” 

    ①儒释两教在巩固封建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了起来。仁宗皇帝曾赐契嵩“明 

    教大师”号。两宋之际,云门宗开始衰落,入南宋后竟至宗绪无考。 

          曹洞宗以宗风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著称,北宋时不似沩仰、法眼之 

     衰落,亦不如云门、临济之兴旺,然法嗣绵延,不绝如缕。两宋之际, 

     曹洞宗因出现了一批著名僧人,成为与临济相当的流派,当时有“临天 

     下,曹一角”的说法。两宋时曹洞名僧主要有投子义青(1032年——1038 

     年)、芙蓉道楷(1042年——1117年)、丹霞子淳(?——1119年)和 

     天童正觉(1091——1157年)。他们的出身和经历虽不尽完全相同,但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善于写“颂古”、“拈古” 

    之类的“文字禅”著作。金元之际,曹洞名僧行秀作《从容庵录》评唱 

     正党的《颂古百则》,从伦作《空谷集》评唱义青的《颂古百则》,作 



① 《辅教编·坛经赞》。 

② 《辅教编·广原教》。 

① 《辅教编·戒孝章》。 


… Page 118…

      《虚堂集》评唱丹霞的《颂古百则》,使之影响更为久远。另外,天童 

    正觉还因提倡“默照禅”的修养方法,与临济宗的大慧宗杲发生过一次 

    大争议,成为宋代禅宗史上的一段“公案”。 

         临济宗是禅宗中流派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派系。善昭(公元947年 

    ——1024年)是宋代临济宗第一个重要人物,俗姓俞,山西太原人。他 

     14岁出家,游方参禅,长达三十年之久,得诸家宗风之妙。后住持汾州 

    太平寺,人称汾阳善昭。他重视历代祖师留下的“机锋”、“公案”, 

    认为是传佛心印,开示后学的重要手段。不过由于时过境迁,不易看懂, 

    故他作“代别”、“颂古”为之阐释。因此善昭成为宋代文字禅的早期 

    倡导者之一。善昭传法于石霜楚圆 (公元986年——1040年),楚圆投 

    入善昭门下两年,开口便遭詈骂,申诉即被仗责,深为不满。一日楚圆 

    正欲张口申辨,善昭以手掩其口,楚圆恍然大悟,原来禅不可言传。以 

    后楚圆开堂说法,门下弟子云集,临济宗又分成了黄龙、杨岐两个支系。 

     与原有的五宗并列,被时人称为“五家七宗”。 

         黄龙慧南(1002年——1069年),俗姓章,信州(今江西上饶)人。 

     自幼出家,遍游四方,后受楚圆的印证,成为传法弟子之一。学成后主 

    持过不少名刹,最后常住洪州 (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崇恩禅院,开创黄 

    龙派。慧南接引学人,常以所谓的“黄龙三关”测试其觉悟程度。“师 

    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 ‘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 

    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锋辨,却复伸手云: ‘我手何似佛 

    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 ‘我脚何似驴脚?’三十 

                                                                      ① 

    余年,示此三问,往往学者,多不凑机,丛林共目为三关。” “生缘”、 

     “佛手”、“驴脚”是三个互不相关,不可用语言正面回答的问题,依 

    次向学者发问,目的在于提醒参禅者,禅机离言别相,不能拘泥于文字, 

    重在悟证。慧南下传宝锋克文(1025年——1102年),克文又传从悦(1044 

    年——1091年)、文准(1061年——1115年)和慧洪(1071年——1128 

    年),使黄龙派繁盛一时,但不久便失传了。 

         杨岐派在宋代有影响的人物更多,对禅宗理论多所发展,所以宗风 

    也更盛。方会 (公元992年——1046年)是杨岐派的创始人,俗姓冷, 

    20岁时出家,参于楚圆门下,开悟后在袁州(今江西宜春)杨岐山开堂 

    说法,举扬一家宗风。方会提出“四一”口诀作为传法宗旨。“杨岐一 

    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果然失照!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 

    十万八千!杨岐一语,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错举!杨岐一句,急 

                                         ① 

    着眼觑,长连床上,拈匙把著!” “四一”的禅机乃是讲,万法生于一 

     心,方圆无碍,凡圣无别,佛法就在世间,“拈匙把著”,即可开悟。 

    方会传白云守瑞(1024年——1072年),守瑞又传法于五祖法演(1024 

    年——1104年)。法演得法后常住湖北黄梅五祖山,故此得名。他门下 

    佛眼清远、佛鉴慧懃和佛果克勤最为著名,时人称之为“三佛”。特别 

     是克勤(1063年——1135年)。因撰写《碧岩集》和《击节录》,开创 

     了文字禅的两种新形式而闻名于后世。克勤传法于宗杲(1089年—1163 

    年),宗杲曾从芙蓉道楷学习曹洞禅法,因不喜欢其丁细绵密的宗风, 



①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七。 

① 《古尊宿语录》卷一九《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 Page 119…

    转而学习临济,学成后在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弘传,弟子多达 

    1000余人,“宗风大振,号临济再兴”。他激烈反对秦桧的卖国行动, 

    受到迫害,晚年主持浙江阿育王寺,宋孝宗赐其“大慧禅师号,以为褒 

    奖。”他写有《正法眼藏》流行于世,并以反对“默照禅”,提倡“看 

    话禅”闻名于世。后世的临济宗,主要指杨岐派。 



          (2)从“内证禅”到“文字禅” 

         慧能创宗,以“不立文字”为旗帜,以区别于佛教其他宗派。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宗派要想形成独立的风格,完全回避文字是办不 

    到的。入宋以后,禅宗面貌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从“不立文字” 

    变成了“不离文字”,以此形成宋禅与唐禅的根本区别。 

         禅宗教学,讲究不依成法,因材施教,指物说法,随机任运,从而 

    形成了许多机锋。禅宗的机锋灵活多样,有时是言词问答,有时是一两 

    个动作,有时是一棒一喝,不拘一格。禅宗大师开悟弟子,多不著文立 

    说,机锋用过,立即丢开。但有些机锋鞭辟入里,妙语解颐,文辞清新 

    隽永,令人不可释怀。一些弟子便将其记录下来,成了所谓的《语录》。 

    入宋以后,一些僧人又将前代祖师的《语录》加工整理,编成了《灯录》。 

     《灯录》是一种集言体的禅宗史传,重记言而不重记行,著名者包括《景 

    德传灯录》、 《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 

     《嘉泰普灯录》,每部三十卷,洋洋150万言。后又有普济和尚将其压 

    缩成《五灯会元》二十卷,流传更为广泛。 

         由于有了大量《语录》、《灯录》,宋禅教学便不再仅仅是因物生 

    情,指物说法了,而是开始做文字功夫。前代禅师的机锋,本来都是触 

    景生情之作,时过境迁,往往使后人不得要领,于是便有了解释机锋的 

    文字出现。“代别”是文字禅的一种早期形式,是“代语”和“别语” 

    的合称。《语录》中记载着有些机锋,禅师问一句,弟子答不出,宋禅 

    为之代答,称为“代语”。有时弟子答之不确,宋禅另作别词为答,称 

    为“别语”。“代别”多为一两个字,非常简单。再往后发展,又有了 

     “颂古”和“拈古”之作。“颂古”是用韵文体对“古则公案”进行赞 

    颂性解释,“拈古”则是用散文体对“古则公案”加以评点。其中,“颂 

    古”由于文辞华美,禅意高深,不仅受到禅林的欢迎,而且深受士大夫 

    阶层的欣赏,成为沟通儒释的桥梁。在宋代,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 

    和 《拈古百则》最为著名。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