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f.a.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醚г悍⒈淼慕淌诰椭把菟抵芯投匀嗣撬屑痰母丛拥暮头巧杓频纳缁峄频摹白陨苑ⅰ毙灾式辛颂致郏凰訥。C。Roche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要感谢哈耶克的洞见;是他使我们现在认识到了自由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关系以及自由与法治的密切关系”;因为“‘自生自发的秩序’概念是哈耶克最伟大的发现;亦是其法学和经济学的根本原理”(G。C。Roche;“TheRelevanceofF。A。Hayek”;inEssaysonHayek;ed。;F。Machlup;Routledge&KeganPaul;1977;p。10)。



②哈耶克:《不幸的观念:社会主义的谬误》;刘戟锋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代译序—邓正来

                  

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指出;哈耶克社会理论所达致的一系列重要命题更是在我称之为的哈耶克关于“知与无知的知识观”的转换的逻辑脉络中展开的;而且也是在其间得以实现的①。哈耶克在“分立的个人知识”经“知道如何”(knowhow)的默会知识再到“无知”概念的转换过程中;达致了从“知”意义上的主观知识观向“无知”意义上的“超验”知识观的转化棗这可以典型地表述为从“观念依赖”到“观念决定”再转向“必然无知”或“理性不及”的发展过程②。然而就本文的侧重点而言;我个人以为;哈耶克的社会理论建构在50年代(更准确地说是在60年代)所发生的这一根本性的知识观变化;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哈耶克从“观念”向“规则”等一系列概念的转换③;因为正是透过这些概念的转换;标示着哈耶克实质性社会理论的建构路径的变化;表明了哈耶克对行动结构与规则系统“两分框架”的拓深;也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意味着哈耶克“规则范式”的确立。



①参见拙文;“知与无知的知识观”;载《自由与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86页。



②同上;第69…139页。



③参见拙著《自由与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1页和第131…138页;而关于哈耶克所确立的这一“规则”研究范式;我们还需要指出的是;在1960年以前;哈耶克极少使用“规则”(rule)这个术语。事实上;他在《感觉秩序》(SensoryOrder;1952)一书中就是试图不用“规则”这个术语就来讨论认知心理学的问题;只是在1960年出版的《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他才开始大量使用这个术语;但却很少对这个术语进行限定。此后;他开始对此进行限定;称之为“行动规则”(rulesofaction);而到1967年;他又用“行为规则”(rulesofconduct)替代了这个术语;并在其后的著述中一直使用这个术语。显而易见;这个问题绝非只是一个语义学的问题;因为从他于1967年所发表的论文“关于行为规则系统之进化问题的评注”(NotesontheEvolutionofSystemsofRulesofConduct)的副标题“个人行为规则与社会经济行动秩序之间的互相作用”(TheInterplaybetweenRulesofIndividualConductandtheSocialOrderofActions)来判断;我们可以发现他经由对此一术语的征用而达致了对“个人行动者遵循的行为规则”与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行动秩序或整体秩序”的明确界分;请参见T。Lawson;“RealismandHayek:aCaseofContinuousTransformation”;转引自S。Fleetwood;HayeksPoliticalEconomy:Thesocio…economicsoforder;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pp。83…84。



哈耶克在知识观方面所发生的转变以及因此而对他真正建构其社会理论的实质性意义或影响;我认为大体上可以见之于下述三个紧密勾连的方面。首先;哈耶克从“知”向“无知”观转换的知识努力;里程碑似地标示着哈耶克在1960年以后对他前此设定的理论命题的转换;亦即从提出“整体社会秩序乃是经由个人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而达致的”命题;向确立“整体社会秩序不仅是由个人行动者间的互动达致的;而且更是由行动者与表现为一般性抽象结构的社会行为规则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命题的转换;一如他在1965年发表的“理性主义的种类”(KindsofRationalism)一文中以比较明确的方式提出了“个人在其行动中遵循的抽象规则与那种抽象的整体秩序之间的种种关系”的问题;并且得出结论认为;“那种抽象的秩序乃是个人在那些抽象的规则加施于他的限度内对所遇到的具体而特殊的情形所做出的反应的结果”①。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把这两个命题转换成实质性问题的方式来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因为一如我们所知;社会秩序问题的设定所要求的远不止于对这种秩序所赖以存在的条件进行形式层面的描述;而是必须对置身于该社会秩序之中的行动者是如何始动其行动这个实质性问题进行追究:这样;前者便可以转换成行动者是如何在“知”的情形下始动其行动进而维续社会秩序的问题;而后者则可以表述为行动者如何可能在“必然无知”的情形下依旧进行其行动和应对这种无知而维续社会秩序的问题。



①Hayek;StudiesinPhilosophy;PoliticsandEconomics;Routledge&KeganPaul;1967;p。92。



其次;哈耶克立基于“无知”意义上的默会知识观而引发的自生自发秩序问题的转换;一如上述;其核心要点就在于一些原本为行动者所“知”的社会行为规则现在却在性质上转换成了独立于这些行动者对它们的辨识或“知”而存在的规则;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仅行动者所遵循的社会行为规则;而且由这些社会行为规则所增进或促成的行动者的行动本身;也往往是他们本人所不知的。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的根本意义在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行动者在语言上并不知道或不能恰当地概念化那些增进或促成他们正常行动的社会行为规则;那么显而易见;社会就不能仅从行动者的观念或行动中综合出来;而这也就当然地导致了哈耶克对其社会理论研究对象的重构:原来根本不可能进入其研究对象的社会行为规则;现在也就当然地成了其研究对象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旦哈耶克认识到了行动者能够在无知的状况下协调他们的行动并形成社会秩序;那么他实际上也就在更深的一个层面上预设了某种独立于行动者的知识但却切实影响或支配行动者之行动的社会行为规则亦即哈耶克所谓的“一般性的抽象规则”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行动者并不知道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行动者与这些规则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对象。



第三;哈耶克经由提出“自生自发社会秩序不仅是由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发生互动而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还是由行动者与那些并不为他们所知(“知道那个”的知识)但却直接影响他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则发生互动而构成的”的上述命题;还致使他在社会理论的分析过程中发展出了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命题;即“人的社会生活;甚或社会动物的群体生活;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个体依照某些规则行事”①。哈耶克这个命题的关键之处;乃在于行动者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遵循社会行为规则而把握他们在社会世界中的行事方式的;并且是通过这种方式而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维续和扩展社会秩序的。与此相关的是;我们也可以说这一发展是哈耶克在研究知识发现和传播的机制方面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些社会行为规则不仅能够使行动者在拥有知识的时候交流或传播这些知识;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在并不拥有必需的知识的时候应对无知;一如哈耶克所言;这些社会行为规则乃是“社会的集合知识的体现”;更为具体地说;如果一个行动者成功地遵循了一项社会行为规则;那么这个行动者便通过此项规则而具有了实施某一行动的能力。②



①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4页。



②参见拙文;“知与无知的知识观”;载《自由与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135页。



综上所述;哈耶克经由“知”向“无知”知识观的转化而获得的最为重要的一项成就;我将之概括成他为其社会理论所建构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的“规则”研究范式;而这正是他从内在理路上得以建构其法律理论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哈耶克“规则”研究范式的确立;由于它以“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①的观点为前设;所以它也就不仅意味着人之行动受着作为深层结构的社会行为规则的支配;进而还意味着对人之行为的解释或者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乃是一阐释某种独立于行动者的知识但却切实影响或支配行动者之行动的社会行为规则的问题;而不是一简单考察某些刻意的和具体的行动或事件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个人以为;哈耶克的这一研究范式涉及到了对人们所熟知的“个人”与“社会”或“行动”与“结构”等彼此对立的认识框架的革命性“改造”;而且也为他在此一研究范式的支配下对法律问题展开实质性讨论提供了一种极具意义的知识进路②。



①Hayek;NewStudiesinPhilosophy;Politics;EconomicsandtheHistoryofIdeas;Routledge&KeganPaul;1978;p。8;Hayek;Law;LegislationandLiberty:RulesandOrder(I);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3;p。11。



②参见拙著:《自由与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133页。

                 


                    



                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代译序—邓正来

                  

一如上述;哈耶克经由无知观的建构而确立起了其社会理论中的社会秩序分类学;而且这一分类学也为他在洞见或解释社会的繁复进程方面提供了一个极为精致和强有力的进路;但是与此同时;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也在更深的层面上提出了一个哈耶克必须经由理论上的拓展方能做出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哈耶克通过其所建立的社会秩序分类学本身并不能够直接证明某一种社会秩序比另一种社会秩序更可欲或更具助益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我个人认为;哈耶克乃是通过自由理论的建构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一如我们所知;哈耶克并不否认个人自由作为一种不争的伦理前设①的重要意义;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却认为;就建构自由理论而言;更为重要的乃是对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做出论证;据此;他给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论辩。第一;他立基于弗格森、休谟、斯密和门格尔等苏格兰启蒙一脉的学理之上;力图表明自由与自生自发秩序不仅是相容的而且也是它的规定性之所在;更是人在自由尝试和自由努力的过程中所体认到的价值本身;这是因为可辨识的和稳定的秩序状态能够从非指导的或非设计的个人自由的行动过程中产生;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哈耶克的第二个论辩则试图表明;透过干涉个人自由而力图重新建构社会秩序和设计社会分配模式的做法是极具危害的;因为这种建构论的唯理主义做法只会致使隐含于自生自发秩序之中的种种理性不及的自由力量丢失或蒙遭扼杀;当然;哈耶克所提供的第三个论辩最为重要;也是他的自由理论论辩中最为繁复的一个观点;即自由不只是人获致幸福的必要条件棗这是因为自由能使人享受到只有自由的社会秩序所能确保提供的各种助益;而且是使人拥有或把握一种默会的能力或默会的知识的前提条件。



①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15页。



显而易见;哈耶克的上述三个理论论辩;一方面深刻地说明了自由在哈耶克整个社会哲学中所具有的支配性地位;因为自由作为一种目的本身就极具重要性。就此而言;哈耶克的研究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如何追求或如何保障自由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的①;一如他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序言中所明确指出的;他撰写这部政治著作的目的乃在于捍卫“某些终极价值”;而其中的核心价值便是自由;他甚至还征引托克维尔的话说;“我相信;在任何时代我都一定会珍爱自由;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我却准备崇拜自由”②。哈耶克在1960年《自由秩序原理》出版的一年后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他在为该书德文版的序言草稿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