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到德伯家当女工,受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亚雷污辱,怀了身孕,成为一个“失了身的女子”。他忍受周围人们的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在一家牛奶厂工作,与牧师的儿子、大学生克莱相爱。纯洁的苔丝在新婚之夜向思想开通的新郎如实诉说了自己不幸的经历,又遭遗弃,并更加受到周围舆论的冷漠和谴责。在接连的打击中苔丝转到另一个农场劳动,并与已当牧师的亚雷重逢,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委身于亚雷。克莱的突然归来使苔丝受到极大的刺激,终于酿成了她杀死亚雷的悲剧。最后苔丝因杀人罪而处死刑。

  主人公苔丝所受的压迫是双重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维持的条件下,她为了生少,不得不忍受农业资本家的剥削,并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但是使她陷入绝境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偏见。代表这种偏见的克莱对她的遗弃,使她精神上遭受沉重的打击,失掉了生活的信心,终于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哈代通过苔丝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作者对苔丝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认为她是无罪的,是个受难者。他把这样一个犯了“奸淫罪”和“杀人罪”的女子称作“一个纯洁的子人”,并用这一称号作为本书的副标题,向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提出抗议。小说以十九世纪末英国小农经济破产的情况为背景,也描写了资本主义农场工人出卖劳动力的悲惨境遇。

  《崩溃》[法]左拉

  爱弥尔·左拉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生于巴黎,父亲是移居法国的意大利工程师,在左拉七岁时病死,母亲是法国人。左拉的幼年和少年时期在贫困中度过,十九岁中学毕业后即独立谋生,当过面包工人,出版公司职员等,饱尝失业痛苦,但勤于文学创作。1862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次年又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左拉早期受浪漫主义影响,后信奉实证哲学,并将遗传学用于观察社会人生,开始探索自然主义创作方法。1868年写出的长篇小说《台莱斯·拉甘》和《玛德莱纳·菲拉》,之后又发表了 《实验小说论》、《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论著,成为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建者。1871年—1893年,左拉以法国第二帝国为背景,创作了由二十多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金钱》、《小酒店》、《萌芽》、《娜娜》、《崩溃》等为其中最主要的几部作品。左拉于1902年9月29日夜间因煤气中毒而逝世,他的重要作品还有《三个城市》、 《四福音书》等。

  《崩溃》是《卢贡·马卡尔家族》,副题为《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庭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是一套有一定连续性的宏篇巨箸,通过一个家族的两个分支在遗传法则支配下的盛衰兴亡失。用自然主义笔法描写拿破仑第三上台到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在色当失败这段历史时期法国的社会面貌。《崩溃》反映了普法战争、第二帝国的崩溃和巴黎公社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通过两名普通的法军士兵约翰和摩里斯的遭遇,直接表现了色当惨败、九月四日革命、三月十八日起义等气势恢宏的场景。在这部小说里,左拉指出第二帝国的崩溃是由于政治军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自私自利;他一方面谴责法国民族的叛徒,另一方面又揭露普鲁士军国主义。但左拉把巴黎公社看成是民族的自相残杀,暴露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在《崩溃》中,左拉对生活事件,生活过程以及人物行为的描写,力求剥除任何浪漫主义的不平几色彩,力求避免任何人为的布局和匠必安排,而致力于追求生活的真实。《崩溃》追求严酷的真实性,它比过去师实主义“不美化现实”更进一步,作者直面现实的丑恶,对腐朽事物进行了无情的暴露,是一部自然主义文学的杰作。此外,作者善于控制全局,突出重点,把重大事件,盛大场面描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浑,使读者惊心动魄,有亲临其境之感,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羊脂球》[法]莫泊桑

  民·德·莫泊桑生于诺曼底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十一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合而分居。他的舅父是作家,母亲也颇有文学修养。1869年他在巴黎学习法律。普法战争时志愿应征入伍参加战争。1871年回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莫泊桑的母亲与福楼拜过从甚密。福楼拜鼓励莫泊桑从事文学创作,并加以指导,传授写作技巧,并批改他的习作。 1880年左拉约请六位作家各写一篇战争故事合成一册,名为《梅塘晚会》,莫泊桑的《羊脂球》备受赞扬,一举成名,他一生有三百多篇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一家人》、《两个朋友》、《项链》、《菲菲小姐》、《米龙老爹》、《一个女长工的故事》,长篇小说《一生》、《漂亮的朋友》、《温泉》等。

  莫泊桑的主要成就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描写人物主要是所熟悉的诺曼底农民,贵族和政府官员,小说涉及普法战争、塞纳河畔的生活。他的短篇小说佳作意境深远、构思精巧、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莫泊桑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作。小说描写活泼善良的年轻妓女羊脂球在战争期间和几位体面的先生太太共乘一辆马车前往第厄普。这些人起初对羊脂球做敌视的面孔,但不久在她的好意面前不得不说几句话作为表示。中途马车被一个普鲁士军官拦住,检查他们的离境准许证。这些旅客当晚在一间阴暗的客店里住下,军官暗示如果他不能从羊脂球身上得到好处,就不放他们走。羊脂球对敌人的无理要求非常愤慨,但同行的旅客都劝她多少为大家做点牺牲。第二天一早这些人上路了,在马车上得救的先生太太们不但没有对羊脂球表示感谢,反而对她投以毫不掩饰的轻蔑和冷淡。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小说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虚伪,热情赞扬了羊脂球的爱国主义精神。

  《羊脂球》构思别具匠心,细节细写维妙维肖,人物语文精彩动人,故事结尾耐人寻味,在具体背景中的人物刻画细腻生动,显示了作者不凡的笔力。

  《一生》[法]莫泊桑

  《一生》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写女主人公约娜从修道院寄宿学校毕业后,回到父母。约娜在清新的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到欣喜若狂,对未来有着种种的幻想。不久,她与温文尔雅的德·拉马尔子爵(于连)相爱并结婚。蜜月旅行回来,于连变得粗暴而吝啬,约娜感到摆在眼前的将是日常生活的现实,它把不可知的向往之门关上了,从此再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约娜发现于连和使女萝莎丽睡在一起。约娜受了刺激、大病一场。后来,当地神甫说服的约娜及其父母原谅了于连,从此生活又平静下来。然而积习难改的于连又和福尔维勒夫伯爵夫人勾搭上了。约娜已经无动于衷,但伯爵却怒不可遏,将于连和伯爵夫人幽会的活动木屋推下悬崖,两个情人同归于尽。于连死后,约娜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保罗身上,然而成人后的保罗成天在外赌博,并经历了几次破产,把家资耗尽。约娜过去的使女萝莎拉不能不帮主人卖掉了一直居住的白杨山庄。约娜受尽了折磨,精神衰弱,整日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中。保罗的女人死后,萝莎拉从巴黎带回保罗的孩子,并告诉的娜,保罗第二天就要到来。小说结构时,萝莎拉说:“你瞧,人生从来不象你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你意想中那么坏。”

  《一生》通过描写贵族女子约娜,在青年时期对婚姻、家庭抱有种种幻想,但是现实资本主义家庭关系使她的幻想一个个破灭的故事,阐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在莫泊桑看来,人生是一种“绝对的空虚”,充满生活的只是“漫无边际的、单调的痛苦:过去的痛苦、现在的痛苦、未来的痛苦”,对生活执一种彻底悲观主义的态度。约娜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幻想,他的幻想也是每时每刻都在破灭,这是她的悲剧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要避免约娜的痛苦,必须象萝莎拉那样,立足于实际,不在幻想中把生活美好。透过约娜的一生的悲剧,作者暴露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欺骗和道德堕落,他对灭亡了的贵族阶级表示惋惜和同情,宣扬了他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思想。小说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客观冷静地叙事,对于故事的发展作者不置一词,让读者直接透过事实去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写法避免了空洞说教,便于塑造人物,对小说叙事技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你往何处去》[波兰]显克维支

  亨利克·显克微支(1846—1916)生于一个小贵族家庭。1872年起以季特活斯笔名发表讽刺作品和短篇小说。1876年以《波兰报》记者身份到美车采访三年,写有《旅美书简》以及《为了面包》、《灯塔看守人》、《奥尔索》等短篇小说,揭露美国所谓“民主”、“自由”的虚伪和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八十年代转写历史题材。1883年起陆续发表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 《洪流》和《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反映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晚年著有小说 《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生动,感情充沛,语言精炼流畅,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波兰独立运动和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

  《你往何处去》写于1 896年,主要描写古罗马暴君尼罗统治时期古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徒早期受迫害之情景。尼罗在他的当政初期,他还能纠正一些前朝遗留下来的弊端,后来,由于他和元老之间的矛盾加深,残酷多疑的尼罗杀死了母亲、妻子、异父兄弟和老师,并下令将罗马城焚毁。后来又由于高卢和西班牙总督起兵反抗,罗马元老院宣布废黜尼罗,他逃了罗马,走投无路,最后自杀。与这一线索相关,小说还描写了罗马皇族维尼裘斯同蛮族留下的人质少女黎吉亚的爱情纠葛,在追求黎吉亚的过程中,维尼裘斯逐渐改变了宗教信仰,站到了信奉基督教的黎吉亚一边。

  小说展开了古罗马帝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写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既有豪华奢侈的宫廷饮宴,又有下层平民苦难不幸的遭遇,既有统治者的残忍和暴戾,又有基督徒的善良和虔诚,既有贵族丑亚的宫廷阋,又有超越种族的纯真的爱情。……通过这些描写,作品反映了罗马多神教和基督教之间尖锐的斗争,小说中贵族维尼裘斯转向基督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的胜利。另一方面,小说揭露和抨击了古罗马统治者的专制残暴,反映了信仰基督教的广大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的民思想。

  《你往何处去》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同具体背景,气氛的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很大成功,暴君尼罗残忍多疑、乖戾、疯狂的性格特征尤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情节波澜起伏。书中关于罗马大火的描写繁细而不觉冗长,尤见作者的语言功力。显克维支因此书获得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

  《最后一课》[法]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享有很高声誉的一位法国作家,他生于法国南部的尼姆城,因家庭破落,十五岁就出外谋生,十七岁时前往巴黎。早期曾发表半自传性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获得文艺界的好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召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下了《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著名的短篇小说,以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国内外享有很大声誉。1870年以后都德和左拉,龚古尔兄弟交往密切,理论上受自然主义影响但在创作上仍是现实主义。他一生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还有一些剧本和诗作,他的艺术特点是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社会政治事件。

  《最后一课》是都德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短篇小说。它把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割让区人民的反抗和爱国精神浓缩到一堂课上,浓缩到小学生弗朗茨听法语教师上最后一次课上,其构思之经济巧妙让人折服。作者用“最后一课”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