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就是根据这些已失传的悲剧改编的。
《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与杀父仇人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的故事,刻画了哈姆雷特这一悲剧的形象。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作者也在这形象里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哈姆雷特性格的主要特点是敏感,易于冲动,喜欢思考。在他和黑暗现实的接触和斗争的过程中,他的性格也随着发展。在他心目中,老哈姆雷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父死母嫁的现实使他的理想初次遭到幻灭。由于不理解理想何以会幻灭,他就变得十分忧郁。自己的悲痛和国王的怀疑又使他一半真疯、一半装疯,对于复仇,他一再延宕,顾虑重重。最后他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抱着宿命论的观点行动起来,任凭命运女神把他“当一管箫”,吹出他愿吹的调子。这种行动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哈姆雷特临死自知任务并未完成,要求同学霍拉旭活下去,把他的事迹告诉后人。
哈姆雷特的性格和性格的变化以及悲剧的结局最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弱点。哈姆雷特的理想固然离尚,但他的理想是抽象的,在冷酷的充满罪恶的社会面前没有丝毫力量。哈姆雷特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他的理想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不愿也不能放弃,因而造成了不可解决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这一形象对欧洲思想史有着巨大的参照作用。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天才。悲剧的冲突从一开始就极为尖锐,随着剧情的展开,双方的斗争一步紧逼一步,直至终局,情节非常丰富。背景同剧情相配合,具有特色。御前会议,幕后密谋,大臣的家庭关系、葬礼、比剑,特别是民间剧团到宫廷演出,都有强烈的时代和民族特点。剧本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除了哈姆雷特以外,国王克劳狄斯,王后,奥菲利娅、霍拉旭等一系列形象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更是动人心弦,在刻画哈姆雷特时,他多次运用独白,有时用诗体,有时用散文,语言有时急促,有时隐晦、有时粗俚,有效地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内心矛盾和感情变化。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西班牙中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医生。1569年他到意大利,后参加西班牙驻意军队。在对土耳其的海战中他带病上阵,负了重伤,左手残废。1575年回国途中,他又被土耳其海盗掳去,在阿尔及利亚服苦役五年,1580年被亲友赎回,他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回国。但他后半生却贫困潦倒曾任军需官、税吏,接触到农村生活;他曾一度因不能上缴公款而入狱。塞万提斯采用当时流行的各种体裁进行创作,他写抒情诗、讽刺诗、田园传奇、骑士传奇,剧本和小说。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以及悲剧《奴曼西亚》等。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共分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立刻受到读者欢迎,出现了大量伪造的续篇。塞万提斯为了抵制伪作的恶劣影响,立即写完第二部,1615年出版。当时西班牙文坛上充斥了宣扬骑士荣誉和骄傲的情节离奇的骑士传奇。塞万提斯痛恨这种文学,在全书的自序中,他公开宣布他要“攻击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堂吉诃德》着意模拟骑士传奇的写法用夸张和漫画的方式描述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揭露了骑士传奇的荒唐和危害,尽情嘲笑了骑士理想和骑士制度。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深刻反映了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小说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属于各阶层的人物,接触到西班牙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方面面,充分揭示了这个威震世界的西班牙王国必然衰落的趋势。
《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者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欧洲文学中的著名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按骑士传奇行事,疯疯癫癫、滑稽可笑,但他的荒唐行为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他具有崇高理想和渊博学识,但他脱离实际,完全生活在幻觉之中。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西班牙现实的矛盾,也反映了西班牙人文主义者的弱点。桑丘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他和堂吉诃德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他们两人的外表和性格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堂吉诃德用骑士方式不能实现的理想,在桑丘的行动中每每得到了实现。
《失乐园》〔英〕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1608—1674)出生在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后来弥尔顿担任了政府职务,在1647年到1645间发表过许多小册子,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待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上给王党以有力回击。19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新任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 《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弥尔顿早期还写过一些短诗,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等。
《失乐园》写于1667年,是弥尔顿最杰出的诗篇,全诗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圣约·旧约》。叙述人类始祖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里,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失乐园》突出地塑造了恶魔撒旦的形象。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傲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象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嫉妒、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重迫害的革命者。《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精神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弥尔顿在这首诗里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同时也对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理想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而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待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深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伪君子》〔法〕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本名约翰·巴狄特·波克兰,生于一个宫廷陈设商家庭。他从小喜爱戏剧,中学毕业入大学攻读法律,但他背离父意,放弃世袭权力与律师头衔从事戏剧活动。1643年他曾组织剧团,在巴黎巡回演出,因营业失败,负债被控入狱,被父亲赎出。1645年他走出家庭,参加外省剧团演出十二年,积累了大量舞台经验,并以编演
《冒失鬼》、《情怨》等即兴喜剧而出名。莫里哀的早期创作主要以家庭生活为题材,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爱情、婚姻、教育等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多情的医生》、《太太学堂》等,1664年后,莫里哀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更为坚定,古典主义喜剧创作进入全盛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女博士》、《唐璜》等。莫里哀一生共写喜剧近三十部,对欧洲戏剧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伪君子》在欧洲喜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大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指贵族上流社会和封建教会,塑造了达尔杜弗这一法国文学画廊中著名的伪善者形象。达尔杜弗是个手段灵活的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贡的家。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达尔杜弗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的小事上表现他“崇高”的德行。他口头上宣传“苦行主义”,实则贪图享乐:在教堂里佯装不肯接受奥尔贡的施舍,背后却图谋奥尔贡的全部家财;表面上不敢正视袒胸露背的妇女,背地里又专以勾引他人妻女为乐事;当着人面为弄死一只跳蚤而忏悔,骨子里却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达尔杜弗用上帝和虔诚来遮盖他的丑恶的心灵,莫里哀通过这一形象深刻揭露和讽刺了贵族上流社会赖以存身的封建教会的伪善、狠毒和荒淫无耻,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力量。
在达尔杜弗形象的塑造上,莫里哀运用了卓越的艺术手法。达尔杜弗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第一次出场,但前两幕通过奥尔贡、白尔奈耳太太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观众对达尔杜强的性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知道他是一个伪善者。他出场时所说的几句假虔诚的话,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耻笑。第四幕结束,眼看这个剧本要以悲剧告终。第五幕忽然急转直下,国王明察,救了奥尔贡一家。剧本起伏跌宕,变化多端,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1669年,莫里哀通过种种途径,打破禁令,第一次公开演出《伪君子》,获得很大的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最受欢迎的剧本,达尔杜弗这一形象更是走遍了世界各地,在法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达尔杜弗”已成了“伪善”的同义语。
《鲁滨逊飘流记》〔英〕笛福
丹尼尔·笛福 (1667—1731)生活在欧洲动荡的年代里,是一个油烛商人的儿子,他自己在他年轻时候也成为一个善于经营的生意人,为经商而到过欧洲许多国家。笛福曾几次破产,债台高筑曾被通缉,坐过监牢,但他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又发财致富,然后又破产。笛福受过很有实用意义的教育,他学的不是当时流行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而是英文,这使他日后写作时笔墨流畅、文字优美。在投入政界后,他又写过有关历史、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章,篇数多得让人难以置信。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写起小说,并在六年中完成十三部小说的创作。他既堪称英国报刊之父,也不愧为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取材于一位英国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的真人真事。笛福发挥善于想象和虚构的本领把这一真实事件写成了小说。在小说中,塞尔扣克故事的主题没有变:一个具有坚强毅力和聪明机智的现代文明人,即使只身落到一个渺无人迹的荒岛上,只要鼓足勇气,不倦地与大自然搏斗,那么他终将是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身上融和了笛福本人的许多气质:在追求发财致富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敢冒险,能实干。小里里,我们看不到世袭贵族那种懒散之风和耽于宗教的幻想,我们看到的是资产阶级青春期英姿焕发,野心勃勃,努力创造人间奇迹的大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笛福认为“害怕危险的精神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食利者的寄生虫令人感到可憎,而鲁滨逊的冒险精神令人感到可爱。贵族社会的披肩假发,曳地长裙令人厌恶,而鲁滨逊的脚踏实地,不惜辛劳的创造给人以鼓舞。 《鲁滨逊飘流记》的价值在于:我们从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在鲁滨逊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理想,把他塑造成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
《鲁滨逊飘流记》是英国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说别开生面,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