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千问-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崾馨ㄔ诶质苤冢约鞍延κ苤冈鸬纳崾馨ㄔ诳嗍苤凇7鹜佑凇断嘤Σ俊酚炙档溃骸惺艿亩际强唷!饩浠袄锏目嗖⒉皇侵赶烈宓目嗍埽侵腹阋宓目啵匆磺杏形ǎㄒ蛟岛秃隙芍ǎ┪蕹T蚩唷T谥罡敝校粗敝切胪愉〉乐牵弧咦钪罩前⒗汗牵弧钪罩蚴侵屑淞殖鍪兰渲恰�

二十五、什么是九力?答: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六、惭力;七、愧力;八、无惭力;九、无愧力。这九力因为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或因为它们增强其相应法而得其名。第一、第三、第六与第七种力可以是善或无记;第八与第九种力是绝对不善;第二与第四种力则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

二十六、什么是四增上?答:一、欲增上;二、精进增上;三、心增上;四、观增上。增上法是支配它所属的心,实行及完成艰难或重要的任务的心所。增上法与根之间的差别,是在于它们所支配的程度与范围。增上法全面地支配整个心,而根则只在其范围之内实行其支配能力。所以在一心里可以有好几个根存在,但在同一个刹那则只有一个增上法存在。关于这点,增上法就有如国王,是唯一的统治者,支配他所有的官员;而根则有如大臣或官员,在各自的区域里有支配权,但不能干涉其他人的范围。四增上法是欲心所(即欲行动,不可把它与属于贪的贪欲混淆)、精进心所、心、及在此称为‘观’的慧心所。欲、精进与心,只在五十二速行心里成为增上法,即除去两个痴根心与阿拉汉生笑心;观则只在三十四个三因心里成为增上法。观增上可以是善或无记;其他三种增上法则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

二十七、什么是四食?答:段食、触食、思食、识食。‘食’这一词,是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感受;思食维持三界轮回,因为业即是思,而又是业导致投生;识食则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于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种名食则可以属于善、不善或无记。

二十八、什么是菩提分?答:直译巴利文bodhipakkhiyadhamma(菩提分)即是‘觉悟一方之法’。虽然这一语很少出现在佛经里,但后期的著作常采用它作为佛陀把其教法浓缩之后,而剩下的三十七种法的总称(见《长部·十六经》及《中部·七十七经》)这些法被称为菩提分,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觉悟,即证得出世间四道智。三十七菩提分可分为七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分。

二十九、什么是四念处?答: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巴利文patthana(念处)可作两种解释,即:‘建立起’以及作为‘念’的‘立足处’。此四念处是一套对正念与观智完整的禅修方法。《长部·廿二经》及《中部·十经》详述了该修习法;《相应部·念处相应》则收集了一些有关修习念处的较短的经文。四念处都有同一个要义,即具有正念地观照诸法。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正念所观照的四种目标──身、受、心、法。法念处包括了五盖、五蕴、十二处、七觉支、四圣谛等法。修习四念处与修习八圣道分的正念相等。

三十、什么是四正勤?答:一、精进于断除已生的恶法;二、精进于防止未生的恶法生起;三、精进于令未生的善法生起;四、精进于令已生的善法增长。在此,精进心所共执行了四种作用。这四正勤与八圣道分的正精进相等。

三十一、什么是四神足?答:四神足又称为四成就之法,它们分别是:一、欲为成就之法;二、精进为成就之法;三、心为成就之法;四、观为成就之法。在此,巴利文iddhi(成就)是指一切通过勤修佛陀教法而证得的广大与出世间法。获得这些成就的主要方法,即名为‘成就之法’。这四法与四增上法相等,只要是作为达到目标的主要成份,该些法即是增上法;然而,只有在运用它们于证得佛教的目标时才能算是成就之法。成就之法包括世间与出世间法两者。

三十二、什么是五根?什么是五力?答:五根是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是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根;五、慧力。根与力拥有相同的五种心所,尽管这两组的作用并不一样。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则是该些心所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因此,五根在它们各自的胜解、致力、警觉、不散乱、照见范围里执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们协助对治对立之法: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愚痴。五力即是这五法不受到对立之法所动摇,以及成为无法被击败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时必须平衡信与慧,以避免轻易盲信与机智狡诈两端;以及平衡精进与定,以避免心散乱烦躁与软弱无力。然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极强的念根,因为念能够看管其余诸根的提升,以及确保它们平衡。

三十三、什么是七觉支?答: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在七觉支当中,择法觉支是慧的一个名称,即如实知见名色法的观智。轻安觉支是指心所与心两者的轻安,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舍觉支在此是指属于遍一切美心心所的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择法、精进与喜这三觉支,是对治心的软弱无力;轻安、定与舍这三觉支,则是对治心的激动。念觉支则确保这两组平衡,不会有其中一者强过另一者。

三十四、什么是八道分?答: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在八道分当中,正见是了知四圣谛的慧心所。正思惟是把心导向出离、无嗔与无害的寻心所。正语、正业、正命则与三离心所相同。正精进与四正勤相同。正念与四念处相同。正定则被定义为经教的四禅。

三十五、什么是七清净?答:一、戒清净(四遍净戒);二、心清净(近行定与安止定);三、见清净(名色分别智:辨识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四、度疑清净(缘起法、缘摄受智:辨识名法与色法的诸缘);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分辨正道与邪道:思惟智;未成熟阶段的生灭智);六、行道智见清净(生灭智;坏灭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七、智见清净(出世间道智与果智)。这七清净必须次第地成就;每一层次的清净是更上一层清净的基础。第一层次的清净相等于三学的戒学;第二层次相等于定学;较高的五个层次相等于慧学。在七清净当中,首六清净是属于世间的阶段,第七清净则是属于出世间的阶段。

三十六、什么是缘起法?答:‘缘起’这一词是由paticca(缘于)及samuppada(生起)两个字组成的复合字。这一词是指常见于诸经的十二因缘。此缘起法的法则可通过以下的格言来形容:‘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在论藏里,该法则被形容为:‘一法依靠其他法而纯粹只是发生’。运用此法则于经中的十二因缘时,它是指当无明等任何缘存在时,那么,依靠该些缘法,行、识、名色等诸缘生法也都存在。

三十七、什么是发趣法?答:发趣法是记载于《阿毗达摩论》第七部《发趣论》的方法。有别于只是解释缘法如何造成缘生法生起的缘起法,发趣法也解释‘缘力’。力(satti)是有能力带来或完成某种效果之法。就有如辣椒之辣是潜藏在辣椒之内,不能不依靠它们而存在;同样地,缘力是潜藏在缘法里,不能不依靠它们而存在。一切缘法都具有各自特有的缘力,而即是此缘力使它们能够造成缘生法生起。有别于只举出缘法的缘起法,发趣法则全面地举出诸缘的特有资助力。诸导师常把此二法混合一起解释,譬如《清净道论》第十七章里就记载了混合解释法,它运用二十四缘来阐明十二缘起支中,每一对缘起支之间的关系。

三十八、什么是十二因缘?答:一、缘于无明,行生起;二、缘于行,识生起;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六、缘于触,受生起;七、缘于受,爱生起;八、缘于爱,取生起;九、缘于取,有生起;十、缘于有,生生起;十一、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于此,这是缘起法之十二因缘。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令它从一世转到另一世的诸缘。在巴利注疏里,缘起被定义为:诸果同等地依靠诸缘的聚合而生起。这显示了没有单独的因能够产生单独的果,也没有单独的果能够缘于单独的因而生起。反之,永远都是一组的缘产生一组的果。在十二因缘里只有说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缘,这么说是为了指出在一组缘当中最为主要的缘,以及指出它与一组果当中最为主要的果之间的关系。

三十九、什么是无明?答:无明是痴心所,它覆盖了对诸法真实性的觉知能力,就有如白内障阻碍看色所缘的视力。根据经教法的解释,无明是没有四圣谛的智慧。根据论教法,无明是没有对以下八事的智慧:四圣谛、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与未来世、缘起。

四十、什么是行?答:行是与二十九种世间善及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禅那善心里的思心所,整体地被称为‘福行’;十二不善心里的思心所,则被称为‘非福行’;而四无色禅善心里的思心所,则被称为‘不动行’。当有情众生的心流还是受到无明影响时,行即会制造能够产生未来世的业。由此,无明被称为产生行的主要缘。无明在不善业里很显著,而在世间善业里则是潜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间的善行与不善行两者,皆被说为缘于无明。

四十一、什么是识?答:十二因缘里的识,是指三十二种世间的果报心。这些果报识(心)缘于行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时,其中一个累积在心流里特强的业,即会在下一世与该业相符之生存地里产生十九种结生心之一。在随后的生命期里,其他以往所累积的业,也能够根据情况产生其他种类的果报心。

四十二、什么是名色?答:在十二因缘里的第二项‘识’专指‘果报识’,第三项‘识’则是指‘果报识’及前世的‘业识’两者。这里的‘名’一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的诸心所;‘色’一词则是指业生色。在‘五蕴有’里,即是在拥有一切五蕴的生存地里,识缘生了名色两者。但在‘四蕴有’里,即在无色界天里,它只缘生了名法。而在‘一蕴有’里,即在无想有情天里,它只缘生了色法。于五蕴结生,当结生心在结生那一刹那生起时,同时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蕴,以及某些色聚──于人类,该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所依处十法聚。由于心(识)在这些俱生名色法里是主,所以说识缘生了名色。

四十三、什么是六处?答:首五处是眼、耳、鼻、舌、身五种净色,而意处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于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当诸相应心所生起时,它们缘助于此称为意处的果报心生起。换言之,果报心缘生名,而名则缘生果报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缘’。在欲界地里,名色缘生所有的六处;在色界地里,它们则只缘生眼、耳、意三处;在无色界地里则只有名缘生意处,这是该地仅有之处,因为在其地完全没有五种色处。

四十四、什么是触?答:在此,‘触’是指与果报心相应的触心所。触是心、诸心所及目标‘前来相聚于’六处当中之一处。生起于眼处的触名为‘眼触’。它是眼净色、色所缘及眼识之相聚于一处。其他的耳触等也同样地依靠各自的处生起。‘意触’则是与除了双五识之外的二十二果报心相应的触。由于触必须有处才能生起,所以说触缘于六处而生起。

四十五、什么是受?答:每当触生起时,受即会缘于该触而同时生起。触是识与目标接触,而在它们接触时必定会有某种缘于触而生起的感受。受有六种: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