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google将带来什么-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亩曰爸腔鹉芄患绦忌眨⒅粘闪窃啤N蚁嘈耪饬街址绞交峒性谝黄稹庖彩潜菊虏糠帜谌莸木逅凇S氪送保乙膊皇巧倒希也荒芫芫醋猿霭嫔炭铝炙梗╟ollins)的支票以及很多服务项目,包括编辑、设计、宣传、销售、与书店的关系、演讲人的办公室、在线帮助等。其原因在于,出版业仍然在出版,仍然有利可得。它能像这样坚持多久呢?它应该坚持多久呢?就在我建议报社应该关掉印刷机的时候,我对出版业也有一个建议:我们应该消灭图书以便拯救它们。关于图书的难题在于:我们太爱它们了。我们把书放在书架上,把它们视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以至于它们成了我们崇拜的对象,神圣不可侵犯。一本书就像英国人的发音一样,似乎任何英文发音听起来都更为高雅,事实上并非如此。当然,也有很多坏书。美剧《办公室的故事》(theoffice)、《监听风云》(thewire)和《单身毒妈》(weeds)的每一集——仅拿最近的几集来说——都比书架上太多太多的书要好看得多,然而,我们只把电视作为低端文化的典型,我们允许政府对电视节目进行审查,但不可能允许政府去禁止图书的出版。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需要超越图书。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彻底改造它们。图书并不完美,它们凝结于时间之中,除非再版,便无法更新与改正。在出版物中,它们难以搜索。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单向联系:图书教导读者是没错的,但它们一旦被写完,却难以去影响作者。它们无法像在网络中那样,可以链接到相关的知识、争论与各种资源。大卫?韦恩博格(davidweinberger)在《混乱》(everything?smiscellaneous)一书中教导我,当知识凝结在书页上时,它就只能静静地栖息在某个场所某个书架上的某个小地方,所以也只能有一种方法去接触它。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取知识,因此,图书的尘封对图书本身来说是一种失败。图书的生产成本是昂贵的,它们依赖于稀缺的货架空间,依赖于重磅炸弹型经济学,并导致一棵又一棵的树木被毁掉,这意味着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胜利者,而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它们屈服于把门人的品位与心血来潮。
第16节:媒体

图书并未得到充分的阅读,我想我们都会认同这种看法。图书统计网(bookstatistics?)的唐?波因特(donpoynter)经常汇编令人清醒的产业规模与阅读量数据。在图书出版网(bookpublishing?)上,他的报告显示:有80%的美国家庭在一年之内不会购买或阅读一本书,有70%的美国成年人已经连续5年没逛过书店,有58%的美国成年人中学毕业后没有读过一本书。——这些数据与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endowmentforthearts)的数据相冲突:2004年,有56?5%的美国成年人说——只是说过——他们一年之内阅读了一本书。当没有地方可供图书存放时,图书就会被扫地出门,以垃圾或纸浆的形式结束生命。40%的已印图书从未被卖出过。图书成了死亡话语的坟墓。当图书变身为数字化形态时,各种优点便随之产生。图书可以变身为多媒体形式,就像哈利?波特报一样,有运动的画面,有声音和互动效果。它们可以被搜索、链接和更新,它们能够永世长存并找到五湖四海的新观众。围绕书中观点而产生的对话会越来越多,并促使这些图书得到新读者的接受。图书未来研究所(instituteforthefutureofthebook)的本?弗什波夫(benvershbow)在《图书馆学刊》(libraryjournal)上发表文章,对数字生态学进行了展望:“图书的部分内容将与其他图书的部分内容互相参照。图书可以由远程数据库和服务器中的输出组件编辑而成。”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纽约时报杂志》(thenewyorktimesmagazine)撰文写道:“在新世界的图书中,每一点信息之间都互相关联,从任意页可阅读其他所有页的内容。”当一种观念在公众之间传播开来,它就能发展壮大,被人采纳,超越书页继续存在下去。在2006年的一次书商大会之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把凯利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把凯利关于“关系、链接、联系、共享”的想象称为“一个相当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这种关于数字出版天堂的想象中,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我自己):钱。当如此多的图书在网络上免费可得的时候,作者们将如何得到报酬,然后才能不怕麻烦地去报导、想象和写作?互联网是没有同情心的。当我写作本书的时候,罗伯特?米勒(robertmiller)是迪斯尼海波龙出版公司(disney?shyperion)的前出版人,后来去了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collins)。他的使命是改良图书出版业务及两个伴生问题:预付款和回报率。他对我解释说,困难之处位于中间层次。在高端层次,畅销书能赚钱;在低端层次,我们有办法为无数的微众市场出小书——在美国,有6个巨大的联合出版企业控制着高端市场,但是,《出版商周刊》的报告显示,美国出版商的总数,已经从1947年的357家,增加到了2004年的85000家,其中有很多小角色;然而,在中间层次,给像我这样的作者的预付款一直在增加,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出版的风险和损失。
第17节:媒体

这是重磅炸弹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出版商把很多东西甩到了墙上,希望有什么东西能粘在上面,但是却永远都不知道哪一个能得偿所愿。米勒说,尽管出版社的所有权已经有所合并,但并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书稿竞价问题。抬高价格所需要的一切,不过是要有两家出版社抢购同一部书稿。1952年,文学作品经纪人斯科特?梅瑞迪斯(scottmeredith)在出版商之间开始举行拍卖活动,而不是像当时这个行业的绅士们的习惯做法那样,每次只把书稿送给一家出版社。自1952年以来,书稿竞价的案例一直不断。如今,大多数图书都无法赚到足够的钱去填补出版商预先支付给作者的预付款。米勒说,如果一家出版社有20%的图书能够挣回它们的预付款,就算做得很不错了。想想其他的出版社吧,其中,由你创造的80%的产品是赔钱货。这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疯狂行为。米勒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他正在向作者提供较少的预付款——最多约10万美元,作为报答,作者可与出版社分享图书的利润,一半对一半。(可以做个比较:我可以得到精装本零售价的10~15个百分点,平装本的7?5个百分点,并与出版商分享国际销售收入)这个点子的本质在于:作者要与出版社共担风险,同时共享回报。然后,还有一个回报的问题。出版业实际上是一种寄售行业,因为书店可以把没能卖出的图书退给出版商——这是一种令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schuster)大受埋怨的行为——所以,事实上是出版商在独担风险,更不要提印刷、运输、储存以及把所有没人要的书化成纸浆的巨大费用。图书是各种实体化的但却又容易腐烂的价值。如果书商愿意承担他们所征订图书的风险的话,米勒也愿意为销售商提供更高的分成比例。但这种办法对出版商和作者可能产生的风险是:书商为求保险,将不会订购足够的图书去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米勒说,出版商已经越来越善于快速加印所需图书了。米勒的目标是使当今的印刷业获得更高利润。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没错的。他承认还有其他一些模式需要去尝试。比如,或许你可以像一个狄更斯作品订阅者那样,一章一章地购买一本书——如果书不好,可以停止购买,你还能少花点儿钱。图书出版网说有57%的新书没有被读完。或者你可以先购买印刷版图书,再利用类似亚马逊kindle那样的电子书阅览器把它作为音频读物来阅读。还有人对即需即印报着高度的希望,这可以让书店把任何一本书快速卖给你,借此或可击败亚马逊网站的寄送延迟。但是,这些做法的成本仍然是昂贵的,并且只能生产平装本。我们还知道,读者会因即时的满意而付钱,这也是他们仍然愿意去逛书店的原因。如果你愿意等待1~2周以便让出版商去汇集订单直到数量足够开机付印的话,或许出版商可以提供折扣。如果读者愿意接受笨拙的pdf格式图书的话,还可以让出版商卖书时免去制造费用,降低价格。或者读者们可以向某个作家的作品或系列丛书进行预订,以保障出版商与创作者的现金流动,并为他们下一本书的出版提供一个理由。甚或作者可以告诉读者,除非有特定数量的读者事先购买,他们才会动笔去写一本书。
第18节:媒体

皮特?奥斯诺斯(peterosnos)是又一位肩负拯救出版业使命的理想家,他推出了让出版商能以各种方式销售图书的“大篷车计划”(caravanproject):可以是传统方式,可以是即需即印方式,可以是全部或部分章节的数字图书方式,还可以是音频图书方式。他在世纪基金会(thecenturyfoundation)说道:“当一个读者需要一本图书时,售货员的回答一般应该是:‘你需要什么格式的?’”奥斯诺斯告诉我,出版业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可获得量与库存管理量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他能推动20%的图书以即需即印方式或数字方式销售,他相信他将能在印刷待售图书时节省大量的成本,从而他将能够承担得起使这种商业模式发挥作用的营销支出。有一天,他在《纽约时报》上读到一段话,来自google在报纸上对它的新chrome浏览器的介绍,文中认为google需要控制自己的命运。他说,这句话是其中的精义所在,出版商也应该像google那样行动,要控制自己的命运。里克?斯默兰(ricksmolan)因制作《美国24/7》一书而闻名遐迩。这本书用1000名顶级摄影记者的图片详细记载了美国人一周的生活。斯默兰已经发现了另外一条支持他那华丽昂贵的摄影图书的道路:赞助。“为什么?”斯默兰自问自答,“因为没有出版商会出版我们的第一本书《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天》(adayinthelifeofaustralia)。我们访问了澳大利亚的工商界,然后自费出版了这本书,可喜的是,它长时间成为澳大利亚畅销书榜上的第1名,卖出了20万本——在这里的市场上,赢得1万本的销量就算畅销书了。”最近,他又制作完成了《美国人家》(americaathome)和一个英国副本,每本下面都有明显的赞助商名字——宜家(ikea),其实宜家几乎没花什么钱。(斯默兰还有另一个革命性的想法:读者们愿意花钱去购买封面上印有自己照片的任何一本书。)为什么图书不应该像电视、报纸、杂志、电台和网站那样得到广告的支持呢?与电视广告打断节目的播放进程或条幅广告在网页上向你不停地闪烁相比,图书中的广告不会那么惹人厌烦。与在《商业周刊》中我写的报道之后插入广告相比,在本书中插入广告会更加烦人吗?你必须得告诉我。如果我的这本书有一个或两个赞助商,你会如何看待我的工作成果?如果戴尔买了一个广告——毕竟,我确实为他们的现在说了好话——你会怀疑我卖广告给他们的动机吗?我担心你会的。如果是一条google的广告又会怎么样呢?这显然不会有作用。雅虎?哈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也帮助它支持它,还会有谁想与你交流吗?还有谁会把本书中的思想与自己联系起来吗?如果赞助的出现降低了书价,会不会对你的思想产生影响呢?从出版商的角度来看,这会降低风险,增加利润。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意味着图书的成本下降,所以能卖出更多,书中的思想也能传播得更远。(到我的博客来吧,让我们继续争论平装本中的广告问题,或许我们能在ebay网上拍卖掉几页。)
第19节:媒体

所有这些模式仍然忽略了来自互联网的最大挑战:免费。免费将毁掉出版业,就像它已经毁掉了音乐产业一样,对吗?也许不对。或许免费恰好能拯救出版业。我认识的最google的作家是保罗?科尔贺(paulocoelho),他也正好是当今世界仍然健在的最成功的不朽的作家之一,他并不反对卖书。他已经卖出了令人惊骇的1亿本小说,他估计应该还有2000万本盗版书在那些蔑视版权的国家被印刷出来。尽管如此,科尔贺仍然相信应该放弃网络版权,供人免费阅读。他自己其实也是个盗版者。科尔贺在俄罗斯认识了免费的价值。在那里,他一本书的盗版译本被放到了网上,结果,他的正版书的销量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从3000本蹿升至10万本,然后又蹿升至100万本。“所以我得说,这可能是那个盗版译本的功劳。”科尔贺在他的巴黎寓所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