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人类由来及性先择》,转引自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嵮〖废戮淼?72…273页。
② 《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修订版。
③ 例见《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④ 休谟也曾以在其敌人手中做了俘虏的婴儿国王为例,说明有时遭受客观痛苦的主体越不感觉到自己的悲惨状况,反而越是使人怜悯。 见《人性论》第408…409页,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另外,也有些成人能够在苦难的处境中安之若素,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但我们不能由此说他所处的环境不是一种不幸的环境。我们强调痛苦的客观方面与强调对待他人痛苦的道德态度,强调怜悯的价值是一致的。
⑤ 当然,怜悯的价值主要还不是由此证明。
⑥这一点尚可争议。要达到较无争议的一点,也许应该在木石与动物之间区分,而不是在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区分。但是,我认为,即使承认其它动物也有某种同情心,也和人类的恻隐心有质的不同,参见前述。
⑦ 《诗经》中〃忧〃字80见,〃乐〃字71见。特别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忧心的诗篇有《小雅》 中的《采薇》、《四牡》、《出车》、《鸿雁》、 《渐渐之石》、 《无将大车》、《苕之华》、《黄鸟》、《何草不荒》、《小弁》、《小明》等篇,《大雅》中的《瞻 》、以及 《风》 中的《素冠》、《中谷有 》、《葛生》、《葛 》、《黍离》、《匪凤》、《 杜》等篇。
⑧ 但是,就在这篇文献里,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上述的遗憾∶里面多为旁征博引,包括引证自己亲身体验的对人间诸苦的动情描绘,却缺少深入细致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中的分类是仓促的,有不少重叠的地方,最后一类〃人所尊尚之苦〃把常人视为幸福的一些客观因素视为痛苦也有混淆苦乐之嫌,在痛苦的分类、痛苦的原因与解决痛苦的办法三者之间缺乏细致的推理和有说服力的论证,从而使一种过于浪漫的一劳永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得以出现。
所以,虽然《大同书》中确实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很难说它指出了一条能尽量解除人间痛苦的现实途径。
⑨ 休谟在 《人性论》 中谈到妇女与孩子最受怜悯心理的支配,见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7页。又亚当·斯密也谈到〃仁爱(humanity)是女德,而慷慨大度(generosity)却是男德〃。
⑩ 应该说,这样一种评价不是后很公平的。
11 在此,我们谨慎地使用〃自爱〃这个词,以使这一观点不致混同于利己主义或快乐主义。 与爱尔维修生活在同一个启蒙时代,且最推崇道德、善良天性和同情心的卢梭也认为〃自爱〃是人最根本的欲念,人类最原始的关怀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关怀,但他将〃自爱〃与〃自私〃做了区分∶〃自爱〃主要是指关怀自己的生存和欲念,只涉及自己,而〃自私〃则是指处处要占第一的心,涉及到他人。现在我们所说的这种〃自爱〃,也是指一种最基本的在消极意义上理解的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即保存自己的生命,避免给这生命带来戕害和造成痛苦。这样,这种〃自爱〃具有一种道德上属于中性,而非不道德的意义。
12 参见《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周辅成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3、64…68页。
13 另外一个衡量标准则与我们对人们的看法有关,例如,看到同样的痛苦,对亲人的同情甚于对路人的同情。古罗马的贵妇甚至会对角斗场上的奴隶不表同情。但在同样的人那里,我们同情他们的程度,则一般是与我们根据自身体验所设想的他们的痛苦程度成正比的。
14 如费尔巴哈。
15 在此,说在某些情况下自我牺牲亦是自爱, 且是〃真正的自爱〃或〃最大的自爱〃,是爱〃精神的自我〃,爱〃名声〃或者〃永生〃只是在混淆概念。
16 道德悲观主义者倒常常更能坚持这种道德纯正性的要求,他们悲观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常把一种混杂的东西称为道德,所以,在他们的批判中却也显露出一种对纯正道德的热望。结合论者也许会认为自己的观点会吸引许多人,但却不能够吸引那些真正把道德作为自己的生命,愿意牺牲而奉献一切的人,道德正要因这些人保持着自己的力量和格准 于不坠。康德言∶〃德性之所以有那样大的价值,只是因为它招来那么大的牺牲,而不是因为它带来任何利益。……道德愈是呈现在纯粹形式下, 它在人心上就愈有鼓舞力量。〃 《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8页。
17 这种划分源自Karl· R· Popper 的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所以我们不再对这三种现象的特性做说明,读者可参考Popper的Objective Knowledge,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72。
18 见《爱弥儿》下卷,第417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9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按焦循解释,此并不表示一种价值评判的意思,而是作一事实的陈述。这我们也可以从孟子另一段正面叙述得到证实∶〃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章句上》。
20 大概只有精神失常者除外。我在前面设想路人的反应时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而听过我的讲授的听众和读过此文的读者几乎都没有就此提出过疑问,也说明这实际上是我们大家一种潜在的共识。
21 因此俗语有云〃不义之财流得快〃〃强盗难以成巨富。〃
22 明胡广编《性理大全》,清李光地编《性理精义》以〃性理〃来概括宋明,尤程朱一派儒学是很有道理的。
23 王阳明言∶古人论性何以有异同是因角度不同,〃有自本体上 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王文成公全书·卷三》第24页。
24 原文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此从杨伯峻译文。按杨的解释,此〃情〃指〃真情〃,即真实的天生资质,但不管对〃情〃字怎样解释,孟子认为〃可以为善〃亦即〃善〃是一事实,且这是在回答性善性恶问题时提出来的。
25 形上学意味太浓的除外。从事实看,分别性与情、意等似无必要,因为离开情、意等实际就没有什么性可言了,除非把性作为一个本体。如朱子言∶〃性无形容处〃〃未发是性〃,〃性是太极浑然之体〃,参见钱穆《朱子新学案》第319页。所以,李翱之复性论,宋儒之性理论等暂不考虑。
26 我当然不会同意尼采反怜悯的结论,但是,必须承认,尼采对怜悯的批评有许多是建立在他对人的心理的敏锐观察上基础上的,所以有些批评是不无道理的。有关尼采对怜悯的批评可参见《朝霞》第80、133、138、146、224节;《快乐的知识》第14、271、338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中〃爱邻〃,第二部中〃同情者〃,第三部中〃侏儒的道德〃,第四部中〃最丑陋的人〃诸篇;《道德的谱系》 〃前言〃 第5节,第二章第6节; 《反基督徒》中〃善恶之界〃、〃基督教与柔弱者〃、〃剥夺生命的怜悯〃、〃弱者的神〃、〃柔弱是基督教驯服人类的秘方〃等节;《看啦,这人》〃我为何如此智慧〃中的第4节等。
27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8 如《朱子语类》卷108〃论治道〃∶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册第2678页。
29 明显的如刑罚。刑罚看来是与恻隐相对立的,然而适度的刑罚其间却含有〃禁暴止杀〃的悯意,历代儒者看来大都深谙此理〃小有诛而大有宁〃,所以倒常常不是主张放松刑罚,而是主张严明刑罚、反对数赦。
30 阿·托尔斯泰在《阴暗的早晨》中如此思考人们缺乏怜悯心的两种情形∶〃时势是残酷的,人们不是在广大的范畴中思维,在不比宇宙狭小的规模中放纵情感, 便是靠赤裸裸的厚颜无耻在苟安偷生,在这两种情形里,都缺乏日常的慈悲。〃我们也许还可以进一步指出,前一种情形往往导致后一种情形的出现。
31 其朴素如雨果《九三年》中一个母亲与一个曹长的问答∶〃你是哪一党的我不知道。 你是蓝的?还是白的?你跟谁在一起?我跟我的孩子在一起。〃〃怎么!你不知道谁杀死你的丈夫吗?不知道。是一个蓝的还是一个白的?是一颗子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2、16页。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仁爱
学术著作…伦理学 伦理学 社会史 人生哲学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良心论》 《底线伦理》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 《道德·上帝与人》
第二章 仁 爱
孟子在谈到人所〃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时,也提到良心的另一个源头亲爱。〃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①
在孟子那里,恻隐所包含的人生内容是负面的,但是是指向任何人,亲爱所包含的人生内容则是全面的,甚至更多地是正面的,但是只指向亲人;恻隐是成人面即对将落入井里的孩子,由此可证出人普遍具有的善端;亲爱是孩子面对抚养他的父母,由此来显示人天生就有的良知; 以上是它们的不同。然而,我们又可以看到它们是相通的,恻隐中有爱,有最低限度的同类间的相亲相爱甚至某种相悦;亲爱中也有恻隐,有对亲人受苦的恐惧和担心,这两种感情都是一种原始的、自然而然发生的情感,在孟子看来,它们均可视为道德的源头。
纵观传统儒家文化,恻隐的主要意义看来是证明人性善,于是,〃人人皆可为尧舜〃,道德努力就有了人性的根据;而亲爱的意义则不仅标示出道德努力的主要性质和内容,还具体指出这种道德努力的方向和次序∶作为一个道德主体,我立足于自身,我首先应当敬爱我的父亲、兄长,如果我是一位女子,那还要敬爱我的丈夫,然后是别的亲人,然后才是其他的人。
然而,当爱推及他人时,这爱就不止是亲爱了,〃立爱自亲始〃,但当这爱扩大而包括了友爱与博爱时,这爱就可以称之为〃仁爱〃。
〃仁〃的含义很广。孔子、孟子视情而定,多端发〃仁〃,但两人都曾把〃仁〃解释为〃爱〃,②汉、唐儒一般均以〃爱〃名〃仁〃,至宋明儒,有以〃物我一体〃言〃仁〃者,有以〃觉〃言〃仁〃者,而朱子释〃仁〃为〃心之德、爱之理〃最兼顾、 也最通行, 阳明则认为不必非韩昌黎〃博爱之谓仁〃。③总之,〃仁〃虽意蕴丰富,大要还是不离〃爱〃字。
〃爱〃的含义也很广。〃仁〃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范畴,〃爱〃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听到〃爱自然〃、〃爱美〃、〃爱真理〃、〃爱故乡〃等种种说法,但在我们这里,冠以〃仁〃的〃爱〃却有自己特定的一些意思。
那么,这特定的意思是什么呢?
首先,〃仁爱〃自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讨论的爱,是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爱。如上面所言,〃仁〃实际上也可以说主要是〃爱〃,但我们不单说〃仁〃而说〃仁爱〃,是想强调它是一种感情,而且,〃仁〃的意思很多,〃爱〃的意思也很多,但把它们组合为一个词,它们就互相限定了。
其次,〃仁也者,人也〃,④我们所讨论的〃仁爱〃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爱,爱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这就有别于西方宗教的、超越的爱。⑤此外,由于我们所集中注意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不在我们讨论之内,所以我们的讨论也有别于宋明儒的本体论。最后,由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这一伦理关系虽然重要,却也不适合在此讨论,所以我们也不涉及到有关生态和动物的伦理。
第三,既使都是从人的角度谈爱,也还有是从人的整个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本质谈爱,还是专从人的道德、义务的角度谈爱的区别。前者如西方的弗洛姆、罗洛·梅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罗素、莫洛亚等许多作家所作的探讨,而后者正是中国传统〃仁爱〃的特色。但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本书的题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