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 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
共同创造的历史。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所指出:“各个
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在10 至13 世纪期间,先后与宋、
辽、金鼎立,统治近200 年的西夏王朝,曾经组织领导其境内的以党项
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
生产斗争和军事斗争,开展同周边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社会经
济和文化,为开发祖国的大西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兴起、
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研究西夏史,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去了解、
掌握我国古代史的发展规律,而且还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建设四个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其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是不
言而喻的。
我对西夏史的学习和研究,是从1981 年开始的。这一年的8 月,我
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参加西夏研究学术讨论会,会上聆听了有关
专家的高论,参观了西夏皇陵和宁夏博物馆珍藏的西夏文物,从而对西
夏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我一面学习西夏文,搜集有关史料,给
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西夏史和辽宋西夏金元史史料学,一面对西夏史的
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不仅发表了20 余篇文章,而且
还编出了西夏史讲义。可谓教研相长,相得益彰。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之
上,吸收有关专家的一些科研成果编撰而成的。
如众所知,由于元人修辽、宋、西夏、金史时,不给西夏写分量可
观的纪传体专史,致使西夏公私史料湮灭亡佚,现存的足资佐证的关键
性的史料,不仅贫乏而且分散,从而给撰写该朝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
加之本人地处西北边陲,学术情报闭塞,功力不深,水平有限,谬误之
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在撰写的过程中,为了使我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国内外研究西夏学的
概况,甘肃省图书馆高士荣同志在百忙中按照图书分类法编了《西夏史
文献目录》;孟凡秀、蔡华等同志及时手抄写了书稿;人民出版社张秀
平同志提出过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校系有关领导给予不少热情的鼓励
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蔚
1994 年5 月于兰州大学历史系



第一章 总 论
一、12 世纪前后的中国概况
12 世纪前后的中国境内,与西夏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在其东南地
区有宋、北部地区有蒙古诸部,东北地区有辽,西部地区有高昌等小国,
其南部地区有吐蕃和大理。
下面就这些民族政权林立的概况作一简要的叙述。
公元960 年(建隆元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
剧,夺取了后周政权。接着,在后周初步统一的基础'柴荣去世前,已夺
取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市)、凤(今陕西凤县东北)、成(今甘肃成
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四州和南唐的14 州60 县'之上,采用“先南
后北”的战略方针,在将近20 年(960—779 年)的时间里,先后于960
年平泽州(今山西晋城县)李筠和扬州李重进,962 年(建隆三年)平荆
南(南平),964 年(乾德二年)平后蜀,971 年(开宝四年)平南汉,
975 年(开宝八年)平南唐,979 年(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从而在相
当大的范围内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中唐以来的方镇长期割据混战的局
面。
北宋时期的统治地盘,“东南际海,西尽巴楚,北极三关(指雁门
关、宁武关、偏头关),东西(宽)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长)万
一千六百二十里。”①有关专家据此推算,北宋疆域大体上为250 万平方
公里。①
北宋在相当范围内进行统一后,随即强化了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
列旨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从而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
代的基础之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方面,宋代垦田数量大体上在700
万顷至750 万顷之间,为汉唐的2 倍。手工业方面,唐代矿冶有186 所,
北宋增至271 处,同时产量也有提高,唐中叶,铜的产量为60 万斤,宋
仁宗、英宗时增加为697 万斤,比唐增加了近12 倍。商业方面,唐代旧
的城市厢坊制度(居民居住区与贸易区严格分开)已被打破,而代之以
新的厢坊制度,工商业者面街而居,随地经营,标志着宋代商品经济的
高度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民族
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益积累尖锐起来。北宋仁宗时,由于土
地兼并严重,赋税不均,大量的自耕农破产,从而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处处蜂起”,“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如一伙”②。
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同时,民族矛盾也日益发展。仁宗时,元昊称帝
建国,与辽结成联盟,不断侵宋,使宋在军事上连续失利。加上国家财
政出现赤字,国库空虚,积贫积弱之势,日趋严重。所谓“民力殚竭,
国用乏匮”,③“中夏之弱,自古未有”,④正是这种积贫积弱形势的写
① 《宋史》卷85,《地理志》。
① 袁震:《宋代的户口》附表三,《历史研究》1957 年第3 期。
② 《欧阳文忠公文集·奏议集》卷4,《再论置兵御贼札子》。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丙戌。(以下简称长编)。
④ 《长编》卷131,庆历元年二月丙戌。
照。
北宋统治者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国家处于“体弱势危,可忧可惧”
①的情况下,虽然先后推行过“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但都以失败而
告终。这种局势,发展至徽、钦之时,随着统治者的腐朽,阶级矛盾与
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宋王朝犹如一幢将倾的大厦,摇摇欲坠,岌岌可
危,终于在女真兵马的沉重打击下寿终正寝了。
辽是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国家。其统治地盘,“东至于海,西至金
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②
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三传至穆宗耶律述律(951—969 年),明
显开始了它的封建化,至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 年)统治时期,大
体上完成了封建化。这从以下几个方面清楚地看出:从生产关系看,社
会上存在着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对立。一方面,农民的土地被封建地主
所占有;另方面,农民逐渐变为农奴,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从政治制
度看,统治者采用汉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各种封建的典章制度日益完
备。从社会经济看,畜牧业逐渐衰落,农业逐渐取得支配地位。统治者
完全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凭借着政治权力强迫各族劳动人民,按照耕
地交纳租税,交纳布帛、房钱、农器钱以及其他杂税,并从事各种无偿
劳役。而从事畜牧业者则要给统治者供应军马,交纳丁口和牲口税。这
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是契丹族发展史上的界碑,对于我国北部边疆地
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了加速和促进的作用,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
见的。
随着辽王朝的封建化和国力的增强,宋辽之间也多次发生了激烈的
较量。公元1004 年(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辽圣宗为了缓和
国内矛盾,转移人民视线,以及掠夺更多财富以巩固其统治,主动挥师
南下侵宋,结果宋胜辽败。在宋军打了胜仗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和约,
史称“澶渊之盟”。按照和约规定,宋每年要给辽赠纳绢10 万匹,银10
万两。这对改善辽国的财政状况,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关系形成了暂时的稳定局面。辽统治者
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比较重视采纳中原地区进步的生产技术和科
学文化,从而加速了农业和文化的发展,缩小了宋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
差距。
但到12 世纪初期,随着辽封建化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统治
者也日趋腐朽,他们对各族劳动人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如垄断
土地,检括户口,等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起义不
断,加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使辽王朝的统治
迅速走向崩溃的深渊,至天祚帝时,终于经不住内忧(民族起义)、外
患(宋金联合攻辽)的夹击而灭亡了。
高昌在回鹘(今维族)人迁去之前,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其农业
基础较好,回鹘人迁去之后,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农业,开始过着比较稳
定的定居生活。
由回鹘人所建立的高昌,其最高统治者称亦都护,又称阿萨兰(意
① 《长编》,卷142,庆历三年七月辛亥。
② 《辽史》卷37,《地理志》4。
为幸福之王),推行封建中央集权统治,首都喀喇和卓(今新疆吐鲁番
东),其极盛时的统治地盘,“南距于阗,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
天步路涉、雪山、葱岭,皆数千里。”①境内有汉、回鹘、南突厥、北突
厥、大众慰、小众慰等民族。有的经营农业,有的经营畜牧业。无论农
业、畜牧业均颇发达。农业方面,盛产五谷、棉花、葡萄、蚕桑等等。
水利灌溉也颇发达。“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围国城,以灌田园,作
水磴”①。畜牧业方面,其“地多马,王及王后、太子各养马,放牧平川
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②手工业产冶金、琢玉、
丝棉纺织及酿酒技术,均达到了相当水平。
自10 世纪至12 世纪期间,高昌的使节和商人,络绎往来于辽、宋
之间。他们用马匹、药物、香料,交换宋、辽的金银和各种产品。辽在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设有“回鹘营”,作为回鹘人的住
宿区。宋在秦凤路设“市易司”,专门管理包括高昌在内的西北少数民
族贸易。市易司的收入,每年达2000 万贯以上。
高昌地处东西陆路交通要冲,当时波斯、印度、阿拉伯及东罗马商
品,通过高昌转输到中原地区,从而促进了中原王朝同这些国家的经济
文化交流,起了中转站的积极作用。
吐蕃于唐咸平年间(869—877 年)所爆发的奴隶和各族人民起义,
沉重打击了吐蕃统治阶级,结束了吐蕃奴隶主的统治,并进入了封建农
奴制时期。
12 世纪的吐蕃,虽然已经进入了封建农奴制时期,但其发展极为缓
慢,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封建主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吐蕃本部有拉
萨阿里、亚泽及雅龙觉阿四个王系对立。在今青海东部至今甘肃甘南一
带的汉藏地区,还建立了唃厮罗地方割据政权。
唃厮罗(996—1065 年),出身于吐蕃赞普之后,他所建立的地方割
据政权所控制的地区,据零星史料记载,大约东至秦州,北临夏国,西
过青海,南界蛮夷①。用沈括的话来说:“有汉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之
地,东西二千余里”。②具体地说,大致包括宋代的熙州(今甘肃临洮)、
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南)、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
湟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尖扎北)、叠州(今甘肃迭部)、
宕州(今甘肃岩昌县)和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其政治中心则在青
唐(今青海西宁市)。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居板屋”,兼营畜牧,
“以毡为幕”。盛行佛教。如青唐城,广建佛祠,“城中之屋,佛舍居
半”。③
在唃厮罗统治期间,无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均获得了较
大的发展。
农业。经由青唐城北的湟水两岸,土壤肥沃,水利灌溉发达,生产
① 《宋史》卷480,《高昌国》。
① 《宋史》卷490,《高昌国》。
② 《宋史》卷490,《高昌国》。
① 张方平:《乐全集》卷22;杨仲良:《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0。
② 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2。
③ 李远:《青唐录》,见陶宗仪《说郛》卷35。
粮食较多。如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宁市)一处的粮食积蓄,就可供1 万
军队十年之用,反映了河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畜牧业。出产马、牦牛、羊等,其中以马的产量最多。宋每年需马
量最高时为4 万余匹,最低时为2 万余匹。这些马匹几乎全部都依赖吐
蕃各部落供给。
手工业。境内有专门制造各种手工业产品的行业,如铁甲制造业、
铜器制造业、银器制造业和采盐业,等等。这些手工业除了能生产一般
农牧民所需要的日用品外,还能制造质量较高的贡品,如铁甲、铜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