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64…

向新教,她使英国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不久,她宣布恢复爱德华时代的宗教 

仪式。她颁布了第二本《公祷书》,规定了宗教圣仪。她反对罗马教会的行 

为更为坚决,把《四十二条款信纲》修订为《三十九条款信纲》,在英国推 

行新教。1571年,罗马教会把伊丽莎白女王开除出教。英国成为一个新教国 

家的原则完全确立。在苏格兰,新教也开始盛行。苏格兰比较贫穷,人们对 

罗马教会的不满程度更加坚决,所以,苏格兰没有什么动乱就转向了新教。 

根据 《信纲》,《圣经》成为基督教最主要的权威,放弃了天主教关于圣餐 

礼的变体论,取消了教士独身的制度,承认崇拜礼仪在不违背教会和国家认 

可的传统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的变通性,肯定国家君主对教会拥有最高的权 

力。另一方面,《信纲》强调在英国仍然保留主教制,反对再浸礼派财产公 

有的主张。《信纲》反映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在天主教和新教两派势力中寻求 

调和的意图。这种做法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 

     英国宗教改革的最主要的意义是英国在宗教问题上实现了完整国家主 

权。除了这一点之外,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比较多的保留了天主教的教义和 

圣仪,这就引起了激进改革派的不满。在英国国教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宗教 

改革派别,它们的成员自称清教徒,要求进一步“教会纯洁化”,进一步对 

国教进行改革,以求消除天主教的影响。这样,清教徒和国教徒开始形成对 

立局面。伊丽莎白女王和继任的国王们任何对待清教徒的态度都成为一种政 

治艺术。清教徒也深刻影响了英国的政治,在1640年的国会代表中,清教 

徒已成为多数,而倾向国王的国教徒则站在国王那一边。在英国的资产阶级 

革命中,许多清教徒成为革命的发动者。 



                      5。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1)通过修道士进行改革 

     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使罗马天主教会遭受了沉重打击。为了抵御新教 

势力,也为了重振天主教的声望,罗马教会在1530年起开展了反宗教改革 

运动。这场运动一方面旨在抵御新教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力求恢复天主教 

会的威望,求得巩固教会的秩序。天主教把这场运动称为教会改革运动,或 

教会纯洁运动。而新教各派更喜欢用反宗教改革运动这一名称,突出了运动 

反对新教的性质。反宗教改革运动是在16世纪上半叶天主教会的威望已经 

降低到了最低点的时候开展的,当时人们对罗马教会还有没有力量进行复兴 

感到十分怀疑。 

     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和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使基督教一分为 

二,形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以后的人们,特别是中国的基督教徒,习惯 

于把属于新教诸派的基督教会如路德教会、加尔文教会、再浸礼教会等统称 

为新教或基督教,而把属于罗马教皇系统的基督教会统称天主教。一般认 

为:新教注重信仰称义、强调《圣经》的权威,不注重仪式的作用,否认善 


… Page 65…

功在得救中的作用,神职人员允许结婚,教会不隶属于罗马教皇而隶属于各 

级世俗政府,修道院制度均被废除;而天主教在组织上则仍然由罗马教廷统 

一领导,在教义上崇拜上帝、耶稣和圣母,提倡行为称义,认为《圣经》、 

信仰仪式和善功缺一不可,都对得救具有重要作用,神职人员必须保持独身 

主义。经过反宗教改革运动,这两个阵营的界线变得明显,天主教和基督教 

成为在教义、组织、生活方式方面比较不同的两种教会。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首先是利用修道院(隐修院)的体制和律 

令来推行教会改革运动。根据基督教的传统,教会的组织分为世俗教会和修 

道院隐修僧侣教会两大类型。教皇、大主教、主教、教区神父 (区牧)等各 

级神职人员,因其主要的目的是在俗人社会中进行传教,所以都属于世俗教 

会,而在修道院中进行隐修和祈祷的僧侣们因其远离世俗社会,以在修道院 

中隐修和祈祷为目标,所以被称之为隐修僧侣。这两种组织后来都归教皇和 

教廷领导,但在组织和活动范围方面是不同的,因为隐修派教会是很少在世 

俗社会传教的。在宗教改革浪潮冲击下,世俗教会的声望一落千丈,改由以 

教规严格、生活清苦、信仰坚定著名而腐败现象又较少的隐修派僧侣来传 

教,这样,就有助于重振天主教威望和抵御新教势力的侵犯。 

     不过,被罗马教会利用来推行其反宗教改革运动的隐修教会,并不是旧 

的修道院教会,而是新成立的隐修派教会。这些新的宗教团体与旧有的修道 

院不同之处,是隐修教士在世俗社会积极地进行传教活动。这些僧侣建立了 

骑士团、医院,推进各地的宗教和教育事业,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教活动。天 

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因此可以说是世俗教会和隐修教会趋于合并的开 

始,对以后的天主教会结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5世纪起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隐修教会,叫圣爱会。该会于1497年成立 

于热那亚,然后传播到了其他地方,1517年传到了罗马。圣爱会宣传信徒的 

虔诚和对基督的爱,这有利于教会改革。在1520年左右,圣爱会的重要成 

员已有60多人,包括后来成为领导教会改革的重要人物。虽然这个组织规 

模不大,却对教会改革起了推进作用。它呼吁实行教会改革,这种呼声影响 

了许多人。在罗马,它组织了大众的宗教虔诚运动,使教徒愿意献身于宗教 

生活。圣爱会强调祈祷、歌唱和作慈善事情,这在意大利被视为基督徒新生 

活的样板。 

    在对基督教和对教会献身的呼吁下,出现了许多隐修派教会,如 1522 

年出现的卡吗而德勒斯派,在意大利、法国、波兰和奥大利亚传播。该隐修 

教会强调禁欲和过简朴的生活,号召基督徒要过隐士般的生活。这个组织的 

领袖们成为教皇的朋友或担任教职,他们成为一种榜样,告诉人民教会需要 

改革。又如1524年卡塔诺·提那 (1480—1547年)和基安培特罗·卡拉法 

 (1476—1559年)建立的隐修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卡拉法后来被选为教 

皇,称保罗四世。该教会提倡过穷人生活,要求僧侣在世俗社会中进行传教 

活动。这个组织还培养了大批主教,成为罗马教会的中坚力量。 


… Page 66…

      (2)耶稣会的活动 

    反宗教改革运动表现为新的教会秩序的出现。西班牙是教会复兴运动的 

中心。西班牙人罗耀拉是耶稣会的创始人,他生于1491年,死于1556年。 

他看到教会破碎的局面,非常痛心,决定做一个誓死捍卫教皇的战士。他提 

倡铁的纪律和铁的服从,他要求基督教进行内部整顿,肃清腐败现象。耶稣 

会成为世俗教育的领导者,耶稣会的神学院成为培养最好的神父的场所,在 

反宗教改革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 

     隐修派教会中最为著名的组织,就是新成立的耶稣会。该会在罗耀拉的 

领导下,素有“反宗教改革的突击队”之称。罗耀拉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一 

个贵族的儿子,年轻时代过着相当冒险的生活,曾服务于西班牙的斐迪南国 

王。1521年,30岁左右的罗耀拉为保卫潘普洛纳同法国人作战,并为此腿 

负重伤,从此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经过一场大病以后,他开始成为一个狂 

热的基督教信徒。他倾向于把骑士精神和基督教信仰相结合,以此来为罗马 

教会服务。1522年,他对圣母的崇拜达到了极点,决心终身做一个精神的骑 

士。耶稣会的创始人罗耀拉对圣母的狂热崇拜影响很大,如中国的天主教会 

受耶稣会传教师的影响甚巨,在天主教中国教会中,十分注重对圣母玛丽亚 

的崇拜。 

     罗耀拉的目标首先是创导一种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他撰写了《精神的操 

练》一书,该书修改多次,最后的定稿是1541年的修订本。这本书是耶稣 

会的经典著作,当时主要是为传教士如何进行自我修炼和如何向世人传教而 

编写的,可以说是一本传教指南。《精神的操练》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主要讲述罗耀拉本人的基督徒生活体验。第二部分突出讨论信仰的方法论, 

故名“操练”。这种操练十分具体,如规定每个月需要练习些什么内容,如 

何进行默思人的罪恶,如何默想地狱的恐怖和基督、圣母的慈爱等。第三部 

分写如何理解耶稣基督的生活过程和意义。最后部分讨论如何建立对教会的 

信仰,号召绝对服从罗马教会,如该书宣称“若有事物吾等以为白而教会以 

为黑,该物实为黑色”。这本书的内容强调如何信仰耶稣和圣母,如何绝对 

服从和信仰教会,因此是提倡教会崇拜的杰作。该书还强调善功对得救的重 

要意义。人必尽其力才能天助之,这样才有灵魂得救。 

     1522年,罗耀拉从罗马教皇那里获得去圣地旅行的特许。他乘威尼斯的 

船只来到了耶路撒冷。他原来的目的是想要穆斯林教徒皈依天主教,后来这 

个希望破灭,就返回西班牙。这次经历使他明白,为了完成他的使命,他必 

须首先完成自己的教育。尽管这时他已经30多岁,仍开始了狂热的学习过 

程,并坚持了十几年的正规教育。他先在巴塞罗那大学学习了两年,于1526 

年转到阿尔卡那大学正式注册,开始各种知识的学习。罗耀拉学习的目的性 

很强,一切不是为了当一个学者,而是为了传教和捍卫罗马教会。在阿尔卡 

那大学学习时,他得到几名支持者,有3位是从巴塞罗那跟着他来到阿尔卡 

那的,成为他的信徒。他的宗教狂热曾一度引起天主教地方教会的怀疑,他 


… Page 67…

被逮捕并关押了40天。不久他转学至萨拉曼卡,多米尼克会的僧侣又把他 

带到宗教裁判所。当他被释放以后,他又转学至巴黎学习。在巴黎他又受到 

怀疑,但却没有严重地被处分。 

     罗耀拉成为耶稣会的领袖,这个教会宣布所有的教徒皆为基督教弟兄。 

教会的人员来自各个阶层和各个地方,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兴天主教会的支 

柱力量。例如:彼得·法弗尔、方济各·沙勿略,后者是一个贵族,后来成 

为向远东传教的著名人物。还有西门·罗德里克茨,后来成为葡萄牙国王约 

翰三世的顾问。 

     在1534年,罗耀拉和他的六个跟随者,在蒙特马特的一个寺院里发誓 

为教会服务。法弗尔主持弥撒,信徒们宣誓过贫穷日子,去圣地进行传教, 

他们又决定为教皇服务。不久又有3名信徒加入了组织。1537年,他们来到 

威尼斯,准备从那里去巴勒斯坦。威尼斯和土耳其的战争破灭了他们去东方 

的梦想,所以他们决定为教皇服务。1540年9月27日,教皇发布敕令,宣 

布耶稣会为合法组织。在这以前,罗耀拉已经成为教皇的朋友。1541年,罗 

耀拉被一致选为耶稣会的领袖。 

     耶稣会的活动范围很广,包括教育、布道、救济穷人、以及其他各种传 

教活动。耶稣会员建立了孤儿院、工作所等福利组织。1541年4月7日,方 

洛各·沙勿略和另外三个信徒航海去东印度,开始了在远东传教的先声。 

     在教育方面,耶稣会做出很大努力。他们在罗马街道上教儿童学习,不 

久在各个著名大学中获得教职。在大学中受到了学院派的抵制,所以耶稣会 

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校。这些学校适合贵族的需要,才得以发展。在葡萄牙, 

国王约翰欢迎耶稣会到他新建立的大学中教书,而解雇了那里的人文主义者 

教师。在西班牙,耶稣会得到加迪亚公爵法兰西斯·波杰亚的支持,把公爵 

的大学交到了耶稣会手里。他自己也成为一个成员。在法国,耶稣会受到了 

抵制,后来在杜埃、圣·奥莫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学校。 

     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得到耶稣会教徒的最大支持。在德国,耶稣 

会成员和彼得·卡尼苏斯(1521—1596年)进行合作,推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