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了。他会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手段吗?结果又将是怎样?)
建文帝削藩之谜
作为皇帝的继承人,朱允炆已经在当皇上之前已经看到了这盘棋,所以他一继位就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问题很大,下面都有力量很大啊。他们最后决定,先从软的来,由易变难。先削谁呢?先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还有岷王,先把这些王削了,为什么?这些王平常也有劣迹,经常有人告他们状,所以找一个词就把他们削了。
但是第一个削的是谁?要削周王。为什么要削周王?说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就是他(们)是一个妈妈生的。大家记住这一条,为什么说他是同母弟,我们留在两三讲以后我们再说这个事。说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燕王最强,不能从燕王那儿下手,我们先削周王,周王跟他是一个妈生的。然后就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这时候就面临着要跟燕王摊牌。
建文元年,朱允炆当皇帝年号叫建文。建文元年,燕王府有一个官员叫做倪谅,告燕王府的官员叫于谅,说他们下面为非作歹,有异谋,想要谋逆。于是朝廷下诏把这些官员逮了,处置。同时下令北平都指挥使司,当地的军队包围燕王府。
但是燕王造反是早已谋划在前,他是有准备的。朝廷和朝廷的官员认为燕王不值得对付,所以在包围燕王府的过程当中,这个统帅张昺、谢贵这两个人就被蒙入燕王府,被燕王抓了杀了。最后,包围燕王府的军队一下子溃散了,燕王迅速占领了北京九城。当时还没有南城墙,就是前门以南这块还没有,那是明朝嘉靖以后才建立的,还是北京九城。一下占领了九城,控制了北京地区,宣布造反,从此靖难之役爆发。
他称朝廷有奸臣,皇帝有了难,我起兵是为了给皇帝消除祸难,因此这个仗就叫靖难之役。他造反还有理了,他是为了帮皇帝解难,所以叫靖难之役。
(当朱允炆成功地除掉了其他的亲王之后,燕王朱棣已经被孤立,但历史的结果却完全出科意料,朱棣不仅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而且还成功地夺取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那么,朝廷百万大军占尽天时、地利,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已经势单力孤的亲王呢?)
靖难之役之谜
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燕王朱棣起兵号称“靖难”,朝廷任命老将军耿炳文带兵北伐。但是,耿炳文在北伐过程中,在真定一下子就被打败了。怎么打败的?我们在讲以后的燕王的时候再说。耿炳文打败了以后,朝廷换了一个人,什么人呢?曹国公李景隆,作为大元帅。
李景隆这个人长得是非常威武,非常帅,从小学习兵书,但是没有带兵经验。可是为什么他是曹国公又受到皇帝这么大信任呢?因为他的父亲是李文忠,李文忠是谁?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至亲。李文忠死了以后,李景隆继承了曹国公的封号,地位非常高。前面刚才讲,削藩第一个要除掉周王,就是李景隆带兵包围了周王府,把周王削掉了。
现在耿炳文在真定之役失败,朝廷用了李景隆。但是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在几次战场上都被燕王打败。曾经在北京周围发生过非常激烈的战争,最著名的就是郑村坝之役。郑村坝是哪儿啊?是北京到通州之间,离东坝不远。
开始说他用了耿炳文,没有别人可用了,只有耿炳文了,什么蓝玉这些人,老的死的死,杀的杀。耿炳文虽然善于打仗,但是他不善于指挥这么大的战争,所以耿炳文失败了。曹国公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他也不是燕王的对手。
当然燕王在攻打南京的过程当中,也曾经在白沟河,现在的白沟——河北雄县,在山东的济南,受到过巨大的挫折,几次朱棣差点没了命,但是,有进有退,总的来说燕王他的气势越来越盛。还有朱棣的策略、谋略,朱棣从《祖训》当中给自己找了一条根据说,如果天子有难我亲王可以训兵,来帮助天子靖难。他就掩人耳目,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朝中出了奸臣。这很多人不明真相就向着朱棣,所以他在舆论宣传上,在战争的谋略上,在几个战术的打法上,朝廷这些官不是朱棣的对手。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什么情况呢?朱允炆对皇宫当中的宦官管得比较严,引起一些宦官的不满,这些宦官当中就有人私通燕王,给他作为内应,经常向燕王报告南方军事机密。这个时候,燕王也知道南方的情况,他身边的谋臣建议他不要争一城一地,直接打向南京。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之久,燕王所得的地方不过是大宁、北平、永平三府之地,旋得旋失啊,没有大进展。但是在建文四年的时候,他们决定直插南京,渡过长江,兵临城下。
到了南京的城下了,朝廷还犯了一个错误,什么错误呢?谁来把守这个南京的城?朱允炆选定了亲王来把守南京城,还有刚才前面讲到屡战屡败的曹国公李景隆来把守南京城。本来建文帝上台就要削藩,这些亲王都对建文帝不满,你让他们来把守行吗?曹国公李景隆败了以后,不但不加处罚还让他把守城门。结果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联手打开了南京金川城门,让燕王进了南京。
(朱棣进入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朱允炆的手下,但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朱允炆原来的手下大臣没有几个投降和屈服的,大多死在了朱棣愤怒的刀下。那么,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会为了一个已经下台的皇帝而丢掉性命?朱允炆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群臣忠诚之谜
朱允炆上台以后,宣布但布维新之政,永维宽猛之宜。说我要更新政治,在宽猛要适中,不要像朱元璋那样以猛治国,说宽猛适宜实际上是纠正了以猛治国。那么他做了什么事情呢?
第一个是宽刑罚。朱允炆在作皇太孙的时候就曾经考察历朝历代的刑罚,来对于《大明律》当中规定的刑罚作出了减刑和修改,所以当时说改订73条,得到了太祖的称赞。他上台以后,宽刑法,据说当时刑部审问囚犯要比往常减少三分之二。
第二条提高文臣地位。朱元璋在执政当中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举措,就是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统率六部。但是六部虽然由皇帝直接统率,但是他们的地位不过是二品,他们的地位低于军人,五军大都督府。朱允炆上来说不行,不能够让他们低于五府,要把他们提高。每个尚书,六部,一品。为什么?提高文臣的待遇,皇帝不要这么专权,提高他们的地位。这一点也被朱棣抓了一个小辫子,朱棣在向南攻打的时候有一个檄文怎么说的?说当时祖宗不让你们立丞相,可是你们现在朝里面有六个丞相,六部,都成一品了。我们看,朱允炆所做的事情和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的路是相反的。他是相对地宽松,他放权,听言纳谏,接受群下的意见,不阻挡别人进谏。
第三件事情就是减低赋税,救济灾民,关怀老弱。限制僧道占田,说僧人、道士,庙里的和尚也都占土地,太多不行,朱允炆说一个人至多50亩,多的分给老百姓。朱元璋时期苏松重赋是有名的,苏松地区赋税非常重,这是一个老问题。很多研究经济史的人都提到苏松重赋的问题,无法解决。朱允炆说苏松的赋税要降低,减少他们的赋税,不要给他们那么大的负担。
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一起看,有很多的大臣为朱允炆殉节,他们甘愿去死也要反对朱棣,为什么呢?他们是为朱允炆的政治去献身。朱允炆所实行的政策我把他叫做建文新政,这是我在25年前提出来这几个字,现在史学界都用,叫“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四年,因为洪武时候是以严酷为著名,所以明朝人说,叫做:四载宽政解严霜。四载宽政,阳光照雪了,霜雪都已经溶化了,所以人们对朱允炆去怀念,甘愿为他赴死。
(当朱棣攻进南京城门,在当时南京城的漫天大火中,他在急切地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然而,找遍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看不到朱允炆的影子,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朱允炆就此神秘失踪了。那么,朱允炆究竟到哪里去了,这不仅是朱棣也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明十七帝之朱允炆下落之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七)朱允炆登极之谜-毛佩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