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地〃新乐〃兴起后,不但在当地发展,而且进一步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得到空前的大交流。春秋中晚期的楚国编钟一套十三枚,备有完整的十二律,包含了演奏各地音乐的可能棗它们应是各地音乐大交流的反映。战国初期曾国的大套编钟,即最有名的曾侯乙编钟,不但从钟的音列上,更以钟的铭文告诉我们当时音乐大交流的真实存在。
上古音乐——发展史(九)
战国(公元前475年——221年)时期,各诸侯国纷争数百年,周王室由衰微而灭亡,各小诸侯国也被几个大国吞并。这一时期的〃新乐〃,引人注目的有赵国,其实更应注意的是楚国。但因为最早写这一段历史的是汉代人,而〃新乐〃又是以与〃古乐〃对立的〃坏音乐〃的面目被载入史册的,汉高祖刘邦却喜爱楚声,所以史家就不敢把异军突起的楚声纳入〃新乐〃范畴了。楚僻处南方,它接受了周文化,但思想上受礼乐的束缚要比中原各国小,春秋时期楚的伶人就是演奏当地音乐的。楚音乐的风格与中原各国也很不同,这从《楚辞》和《诗经》的不同就不难看出。楚国也是南北各地音乐交会的地方,郑、吴、蔡、越的歌舞都曾出现在楚国。
但是总的说来战国时代重视的是战争和治国方面的学问、人才,而且由于连年战争,战争的残酷又远远胜过春秋,结果往往是大肆杀掠,对经济和文化造成的破坏很为严重。所以,雅乐固然已基本无存,〃新乐〃的发展却也受到了阻滞。
上古音乐——发展史(十)
西周以来,乐队体制日趋完善,到战国初,不但乐器品种繁多,音量、音色都已十分可观,制作也非常精细,对音准和音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史称周代开始对乐器以〃八音〃进行分类,这应是可信的。所谓〃八音〃,就是以直接关系到乐器发音的材质作为乐器分类的依据,从而把所有的乐器分为八类。(这样分类今天看来并不太科学,因为它多半是与制作工匠关系更为密切的分类法,但在当时,却也与乐队结体有关,所以是适用的。即使今天,我们依然称流行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一带的一个民间器乐品种为〃江南丝竹〃,就是这一分类的绪余。)
所谓〃八音〃有〃金〃(上古称铜为金。青铜制的钟、等乐器属这一类。〃石〃(有石制的磬)、〃土〃(实指用土烧制的陶。埙属此类)、〃革〃(〃革〃即皮革。鼓类乐器虽然有木等各种鼓框,但受击发声在于皮革,所以鼓类乐器属此类)、〃丝〃、(中国的弦乐器自古以来即用丝作弦,故弦乐器瑟、琴、筝均属丝类)、〃木〃(木制的击奏、刮奏乐器如〃木兄〃、〃吾欠〃)、〃匏〃(〃匏〃是葫芦类植物,笙、竽等簧管乐器用它作座,故归一类)、〃竹〃(箫、管、笛等竹制管乐器属这一类)。这八类乐器,足以构成庞大的钟鼓乐队,其中尤以钟和磬为重要乐器。钟声宏大、磬音清亮,以它们为主可以造成庄严辉煌的音响效果,最高贵族选用它们来体现自己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是钟磬类乐器在那时能达于极至的社会原因。
上古音乐——发展史(十一)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的战国初曾侯乙墓的编钟、编磬及其它乐器,是迄今所见最庞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配制。这一墓葬共分四室,与乐队有关的是中间最大一室和东边次大一室;中间一室摹拟〃殿庭〃,东边一室则是〃寝宫〃。〃寝宫〃放墓主棺椁一具及殉葬女子棺木八具,并有为其它乐器调音用的〃均〃(今人也称〃均钟〃)一件,十弦弹奏乐器一件,二十五弦瑟五件,竽(笙?)二件,加上一件悬鼓。
这些显然是在〃寝宫〃演奏《房中乐》用的轻型乐队,是所谓〃竽瑟之乐〃,由竽和瑟为主组合成比较清雅的音响。〃殿庭〃陈设模仿现实中的宴飨场面。南侧靠边是一些礼器、饮食器,其前是一排三层编钟,钟架东头安置一大型〃建鼓〃(面径90厘米。鼓架座上垂直竖一根长杆,鼓框从中间对穿过杆,使鼓面朝人。这样安置的鼓叫〃建鼓〃,一般比较大),钟架西端拐向北形成直角,依然是三层编钟,占满西侧三。正中一长列为西侧架,短列是南侧架)。〃殿庭〃的北侧是一排双层共三十二枚编磬。建鼓、编钟和编磬架组成一长方形的三条边(其中一条长边)。〃殿庭〃内另有一些乐器,它们分别是:二支竽(笙?),三支箫(十三管异径排箫),二支篪(闭管,横吹,吹孔开口向上,但五个指孔开口不向上而向〃前〃棗相对于演奏者。这样开孔演奏,说明这种乐器与埙的关系更为密切),七张二十五弦瑟,有柄小鼓一件。这些乐器在实际演奏时应排列于〃殿庭〃东侧,组成长方形的另一条〃边〃。这样一个四边俱全的长方形乐队,实际上就是西周礼乐制度规定只有天子能用的所谓〃宫悬〃。不过从它的排列来看,还是考虑到把高低音分开以及突出当中主奏旋律的乐器的。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越达五组,且其中间约三组十二音齐全。所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无不制作精致,性能良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有些甚至连今人都无法企及。
吹奏乐器
我国的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采,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繁多,演奏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小锣、芒(加金旁)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香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大钹
大钹又名大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无固定音高。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
小钹
小钹又名小镲,形状与大钹相同。略小,无固定音高。小钹音色清脆、明亮,常用于器乐合奏和戏曲、歌舞的伴奏,宜于表现欢快、热闹的场面。
大锣 小锣
大锣圆形,铜制,锣面较大。各地流行的种类较多,形制不尽相同,其中京锣、苏锣是较常用的两种。大锣无固定音高。大锣声音宏亮、粗犷,可用来渲染气氛帮增强节奏,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小锣又称手锣、京小锣等。圆形,铜制,锣面较小,无固定音高。小锣用薄木片敲击,打法也与大锣大致相同。小锣音色柔和、清亮,在戏曲伴奏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以烘托气氛。
堂鼓
堂鼓,又称大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了各异一般是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可敲击复杂的花点,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族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乐器。
丝竹乐器
〃丝〃指弦乐,包括弹拨乐和拉弦乐,〃竹〃之管乐、丝竹乐器是相对于打击乐器而言的民族乐器中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乐器类群。丝竹乐伴歌唱,在中国早已有了。汉乐府中就有〃相和歌〃,史籍有〃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记载(《晋书。乐志》)魏晋南北朝的丝竹,除伴奏歌唱外,还单独演奏(多半在歌唱之前)。这种情况,在今日说唱音乐中也常可见。明清以来,因戏曲、曲艺的蓬勃发展,丝竹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各种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即兴发挥,常构成支声复调。它的地方色彩很浓郁,各乐种大多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清咸丰庚申年(1860)的《秘传鞠氏琵琶谱》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可见当时已在民间流行。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承筝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与人,助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十分兴盛。据现有艺人们的回忆,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乐〃是个江南丝竹的民间集舍,此后至今,一直未衰。江南丝竹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所用乐器有:二胡、笛、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箫、笙以及板、板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以二胡与笛子为主。主要典型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号称〃八大曲〃。
弹拨乐器
我国1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伽倻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和伽倻琴外,一般都便于转调。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琴
琴,又名七弦琴,现在又称古琴。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琴的出现,当然远在《诗经》成书之前。琴身是个狭长的木质音箱,上加厚漆,有七根弦。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右以调音的小轴,叫做轸,腰部下面有两个系弦的足,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圆形的标志,叫做徽。一般用贝壳、金、玉或磁等物质制成,它用以标明泛音位置,同时据以规定徽分或按音位置。它的定弦,根据调性和曲调的不同,有多样的变化,多以五声音阶定弦。古琴音色富于变化,技巧丰富,既可演奏旋律,也可演奏琶音、双音与和弦,有很强的表现力。常用于独奏、小型合奏(如琴箫合奏)以及歌唱的伴奏。古琴音量极小,在演奏时一般都加扩音器。古琴一般宜于表现古雅、抒情、深刻、细腻而节拍比较缓慢的作品。
热瓦普
热瓦普是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弹弦乐器。流传在塔吉克族的叫拉布卜。十四至十五世纪已出现。清代列入四部乐。热瓦普音箱半球形,木质,蒙以蟒皮,张五根金属弦,多个音品(改革的热瓦普音品可多至二十六个)。热瓦普的音色响亮,多用于合奏与伴奏,亦可作为独奏乐器使用。独奏乐曲为木卡姆或民歌的曲调,现已有不少新的独奏作品出现。
筝
筝,公元前237年前,已流行于秦国(今陕西省),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使用。历代所用的筝有十二弦、十三弦等多种。筝的音箱是木质长方形,弦张在面板上。过去各地流行的筝,或用丝弦、或用铜丝弦,弦数十二、十三、十五或十六不等,每弦一个柱,用以调节弦长,固定音高,一般是按五声音阶定定弦。解放后,筝有了很大的改革,改用钢丝弦(也有因乐曲的需要仍用丝弦的);增加了弦数,现已有十九弦、二十一弦等多种。改革后的筝,音域扩大,音量增加,表现力丰富。筝多用于独奏或重奏。在乐队中则多作为色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