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用。其中内容很多能够反映唐代政治、经济实况。
(刘双合)
司马贞唐朝史学家。唐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毕生研究史学,尤长
《史记》研究,发现褚少孙所增补之《史记》漏洞百出,出现多处错误,而
诸家注释又简陋粗疏,遂作《史记索隐》,凡30 卷。前二十八卷博采诸家音
释之长,间参个人见解。后二卷乃自作之述赞及补《史记》条例,并补作《三
皇本纪》。该书与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以及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共同补注于《史记》正文以下,后人将其合称“史记三家注”,大大便利了
人们对《史记》的研究,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版本。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历任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后又出任润州别驾。以精于《史(40 卷),
该书上讫隋末,下到唐代宗末年,叙事详于《唐书》,原书已佚,多为司马
光《资治通鉴》所采用。后累官至左可郎中,集贤殿学士等职。
(王瑞)
韦述(?~757)唐朝史学家。唐京兆万年(今治陕西西安)人。唐开
元年间举为进士,不久出任栎阳尉,参与修撰秘阁四部书录。又参照柳冲《姓
氏系录》,著《开元谱》(20 卷)。毕生所任多为史官,历任超居舍人、兼
知史馆、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等职。因有机会接触秘阁史料,史籍知识极
为丰富,著述甚丰。吸引令狐德棻、吴兢所撰纪传体唐史,著《国史》(123
卷),该书记事详赡雅正,为历代史家称道,是今行世之《旧唐书》(五代
后晋人著)前半部蓝本。另仿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体例,撰《西京新记》,
凡5 卷,今只有第三卷残卷尚存,据史料考证,曾参与修撰《唐六典》及自
著《高宗实录》(30 卷)、《唐职仪》(30 卷)、《唐春秋》(30 卷)及
《御史台记》(10 卷),今均佚。肃宗至德二年(757 年),因曾任伪官,
被流放渝州,不食而死。
(王瑞)
贾耽(730~805)唐宰相,地理学家。字敦诗,唐沧州南皮人。玄宗天
宝年间明经及第,由贝州临清县尉累迁至汾州刺史。后擢鸿胪卿,主持和各
族往来朝员,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有关资料。历任山南西道、山南
东道、义成等镇节度使。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复入官至右仆射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居相位十三年,平生酷爱地理学,用裴秀制图法,
绘撰成《海内华夷图》和《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右山南图》、《贞
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书。其中《古今郡国县道
四夷述》(40 卷),本土起自《禹贡》,外族起自《汉书》。郡县叙其增减
沿革,外族叙其兴衰,是一部地理沿革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瑞)
张守节唐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尤精于地理。积半生精力,作《史
记正义》30 卷(或作20 卷)。对司马迁《史记》原文及裴骃《史记集解》
详加注释,保存了大量《史记》所据之原始资料。
(刘双合)
《史记正义》唐朝张守节撰,是注解《史记》之作,著名的《史记》三
家注之一。全书30 卷,以唐经疏体例。北宋时,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合为一编,并把三家注散列于《史记》正文之下,
便利了阅读。该书保存了大量司马迁依据的原著文字、古代佚书、古文字等,
能纠正《史记》和徐广《史记音义》的失误;又征引古地理著作,释裴骃《史
记集解》,因此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缺点是务博而拙于剪裁,显得繁而
冗。
(朱玉婷)
《大唐开元礼》唐开元中敕撰,150 卷。唐初礼司无定制,遇事临时议
定礼仪。开元中从张说奏,取贞观、显庆礼书,折衷异同,以为定制。由徐
坚等创始,萧嵩等完成,开元二十年(732 年)颁行,名为《大唐开元礼》,
分吉、宾、嘉、军、凶五礼。杜佑曾采其一部分,载入《通典》。新旧《唐
书·礼志》亦以此为蓝本。
(刘双合)
柳芳唐朝史学家。字仲敷,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幼好学,
酷爱史。唐开元年间举为进士,补为永宁县尉,因其史才,入直史馆。唐肃
宗时,奉诏与韦述共同续编吴兢所修盾史。编修期间韦述被贬,编修工作由
其继续进行,一直到肃宗乾元年才成,凡130 卷,成为五代后晋时所修《唐
书》之前半部主要蓝本,叙事清楚,很有参考价值。肃宗上元年因事被贬谪
黔中,巧遇亦被贬至巫州的高力士,遂询问史事于力士,乃感所续唐史之不
足,然《唐史》已成书,遂立志重著。即后来编年体《唐历》
杜怕(735~812)唐史学家。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少以门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剡县丞。后入浙西观察使韦元甫幕府,又随
之至淮南节度使幕中,累官至检校主客员外郎。不久入朝任工部郎中,又迁
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历任岭南、淮南节度使。贞元十九年(803 年),擢检
校司徒同平章事。宪宗元和初年(806 年),封岐国公,兼度支盐铁等史,
主持财政,以三十年左右时间,著《通典》(200 卷)一书,是我国第一部
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开辟一新史学体裁的先河。该书上讫黄帝,下至唐天
宝,博采众史,将历代典章制度以类编排。是后又著《宾佐记》、《理道要
诀》,可惜均已失传。
(王瑞)
《通典》唐社佑撰。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专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
从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开始,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年),撰述时间长
达35 年。该书所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至于肃宗、代
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在注中加以记述。今本《通典》共200 卷,分为食
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再分子目。对每
一种制度,都综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极有条理。书中不仅保存了
大量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成为考据唐以前掌故的“渊海”,而且
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这种体例虽来源于纪传体史书的书志,却超过
了以人物纪传为叙史中心的范围,发展成为专记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典章制
度的文化专史。尤其应指出的是该书计有九门,而以“食货”为首,在“食
货”中,又以“田制”为先。这种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
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位加以叙述的作法实为作者首创。由此也
可看出,作者是把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封建社会政治与文化发展基础的,在
当时有其进步意义。同时,本书对唐代记载特别详细,主张经世致用,这也
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史学思想。本书不足之处在于作者从维护封建礼教的观点
出发,以相当于全书过半的篇幅,记述礼、乐,致使全书臃肿,实属不当。
不过,该书毕竟为史籍编纂学开辟了一条新路。书成之后,“大传于时”,
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
(王军)
李吉甫(758~814)唐宪宗时大臣。字弘宪,唐赵州赞皇(今治河北赵
县)人。父栖筠,德宗时御史大夫。子德裕,武宗时宰相,为唐代名门世家。
早年即以门荫入仕,唐德宗时历任太常博士,出为忠州、郴州、饶州等州刺
史。宪宗时,由考功郎中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与策划讨平剑南节度
使刘辟之叛。元和二年(807 年),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策
划讨平镇海节度使李琦叛乱。并在一年多时间里,协助宪宗削平三十六个藩
镇,大大削弱诸藩力量。转而任淮南节度使,任职期间,筑富人、固本二塘,
溉田近万顷,又筑高邮堤,以利漕运。六年(811 年)任宰相,致力裁撤冗
员,共裁撤官员八百,吏一千四百员,为唐代著名改革家。并使魏博节度使
田兴(即田弘正)、淮西叛将吴元济归降。毕生多著书,而又以地理著作为
多。《十道图》(10 卷),《古今地名》(3 卷),《删水经)(10 卷),
《元和国计簿》(10 卷),以及《元和郡县图志》(40 卷)等皆为其著名作
品。
(王瑞)
李翱(772~841)唐朝史学家。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治甘肃秦安县
东)人。唐韩愈侄婿。贞元年间举为进士,授校书郎。元和初年,转任国子
博士,史馆修撰,积极跟随韩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及参与者。精于
史学研究,为人耿直,刚直不阿,曾直言上疏痛斥史官对大臣作传所记不实
虚饰之辞,主张对上交史馆的行状,应以事实为根据,少以褒扬浮夸之词,
得到宪宗的赞同和重用,命任考功员外郎、札部郎中,庐州刺史等职。文宗
时,继续担任要职,历任谏议大夫、中书舍人、桂管防御使、湖南观察使等。
著作有《论语笔解》(2 卷),《五木经》(1 卷)是其现存的代表作。另有
《李翱文集)18 卷行世。
(王瑞)
郑处海唐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字延美,一作廷美。太和进士,
官至检校刑部尚书、宣武节度使。任校书郎时,以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叙
事不详,乃于宣宗大中九年(855 年)撰《明皇杂录》3 卷,记玄宗一代杂事,
间有肃、代二朝事。
(刘双合)
《明皇杂录》笔记。唐郑处诲撰。二卷,别录一卷。因所记多为唐玄宗
轶事,故名。对于当时朝政,颇有不满,但不尽是史实,杂有神怪之谈。
(刘双合)
韦昭度(?~895)唐末史学家。字正纪,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咸通年间举为进士、唐僖宗时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后为昭宗重用,拜为
相。因与户部侍郎崔昭纬有隙,遭其从中挑拨,被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和凤翔
节度使李茂贞所杀。曾奉诏与杨涉共同编著《续皇王宝运录)(10 卷),叙
述唐朝末年史事,可惜今已散失,而其好多史料为《资治通鉴考异》所征引。
(王瑞)
赵莹(885~951)五代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字玄辉。后唐明宗时,
为石敬瑭部属,敬瑭建立后晋,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在相位中,选任
史官,纂补唐代《实录》,并组织人员,制定方案,编写《唐史》。出帝开
运二年(945 年)撰成,他时已罢相,由继任相位的刘昫领衔奏上,故题刘
昫撰。次年,复相位,契丹入汴,被俘北上,仕契丹太子太保,卒于幽州。
(刘双合)
刘昫(887~946)五代时涿州归义(今属河北)人。字耀远。后唐庄宗
时,由太常博士擢至翰林学士,后自瑞明殿学士拜相。执政期间,曾革除财
政弊端,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在唐、晋两朝都监修国史,后晋出帝
开运二年(945 年)领衔《唐书》(即《旧唐书》)200 卷。该书编修缘起于
晋高租天福六年(941 年),编撰者为赵莹诸人。刘昫出力甚少。
(刘双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 年)二月,高祖石敬瑭
命张昭远、贾纬等人修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出帝开运二年(945 年)
六月,书成。时因刘昫接替赵莹任宰相,按唐朝以宰相监修国史之例,由刘
昫奏上,故署名刘昫撰。本书原名《唐书》,后为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
撰的《新唐书》相区别,改名《旧唐书》。全书有本纪20 卷,志30 卷,列
传150 卷,合计200 卷。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下迄哀帝天祐四
年(907 年),记载了唐朝290 年的历史。该书本纪前半部分,即穆宗长庆
(821—824 年)以前,多采用唐代官修实录和国史旧本的资料,取舍剪裁较
为得当,文辞颇为简明。长庆以后,因无本可据,均由编者根据所搜集的资
料编撰而成,故内容繁杂,差错较多。本书有志30 卷,较详细地记载了唐代
的典章制度。其中礼仪、音乐、职官、刑法、食货诸志编写较好。列传部分
因编写资料大体与本纪所依据的资料相同,共记载了一千多人的事迹,保存
了不少珍贵史料。如在李密等人的传纪中,记叙了隋未农民起义的一些情况。
人物传记中对李白、杜甫、姚思廉等人的生平事迹均有较详细的记载。本书
列传中关于国内外各民族的记载分量较其他各史多,史料也较可靠。对研究
国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有很大的意义。该书不足之处在于对某些
人物的传纪,仅列官阶履历,失之过简。又传记中时有重复,或一人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