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早年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一度参加《新青年》
编辑工作。曾著文猛烈攻击封建势力和愚昧事物。又创作白话诗,取材现实
人生,表达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时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作过
多种尝试与探索,其中,以《相隔一层纸》最为著名。后思想趋于保守,去
法国留学,专攻语音学。有诗集《扬鞭集》、采编的民歌《瓦釜集》,另有
其他语言学专著多种。
(张月霞)
《相隔一层纸》诗歌。刘半农著。写于1917 年。诗歌描写一个严寒的
冬天。财主“屋里烧着炉火”嫌太热,“吩咐开窗买水果”,而“屋子外躺
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以显明的对比手法,揭
示出“相隔只有一层薄纸”的两个世界。揭露和抨击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具有较强烈的艺术
效果,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李宪兰)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希疆等。安徽绩
溪人,现代作家、资产阶级学者。出身于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0 年留学
美国,曾获哲学博士学位,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门徒。回国后曾先
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驻美大使等职。“五四”前后,在新文
化运动中,作为统一战线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也曾反对文言
文提倡白话文,攻击旧文化,并一度参加过《新青年》编辑工作,在当时颇
有影响。后来,思想日趋反动。成为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抗日战争
爆发后,堕落为民族败类。主要著述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早年有白话诗集《尝
试集》、独幕剧《终身大事》等。
(张月霞)
《尝试集》诗集。胡适著。1920 年3 月出版。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
部白话诗集。该集在两年之内多次再版,对创立初期白话诗有较大的影响。
该集共分三编,并附录《去国集》,从思想内容上,反映在诗篇中的主要是
“五四”初期普遍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同情劳农的思想,所以其基本倾向是
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与“五四”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如《老鸦》、《乐
观》、《威权》、《上山》、《平民学校校歌》、《四烈士家上的没字碑歌》、
《双十节的鬼歌》等。但《尝试集》中也有的诗思想内容空虚,有的诗境界
偏低。在新诗形式的开创上是有作用的,它开风气之先,探索了白话诗的道
路,试验了新诗的各仲形式。《一念》一诗,是《尝试集》中较好的一篇。
(张月霞)
《终身大事》独幕剧。胡适借鉴西洋新剧,取材于“五四”时代社会现
实而尝试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发表于1919 年3 月。剧作
通过在一个半新半旧的中西合壁的家庭里,父母与女儿之间在女儿的终身大
事——婚姻问题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以至最后女儿田亚梅冲出家庭,实
现了自己的爱情追求,成为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迷信
的欺骗性和宗法制度的族谱祠规的落后性。塑造了五四时代争取个性解放并
取得胜利的新女性形象。《终身大事》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著名的
现代话剧剧本,在艺术技巧方面基本上是成功的。剧本的艺术构思巧妙,剧
情紧凑、简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成功的塑造人物的同时,自然地揭
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在现代话剧发展史上开了社会问题剧的新风气。
(张月霞)
李劼人(1891~1962)原名家祥。四川省华阳(今属成都市)人。现代
作家。1911 年,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运动。1912 年,发表小说《游园会》。
1914 年,先后任四川沪县、雅安县政府教育科长。1915 年,任成都《群报》
主笔兼总编。1916 年,创办《星期日周刊》,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
同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 年9 月回国,任《川
报》主编。1926 年,应聘“公立成都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后任文科主任
兼预科主任。抗日战争中,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任理事
长。同时担任会刊《笔阵》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
员会委员、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委员、川西区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席。1952 年
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中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
作协四川省分会副主席等职。早年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后吸取
中外现实主义大师的创作经验,以中国近代史为题材,创作了《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大波》等三部各自成篇而又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
(王军)
《死水微澜》长篇小说。李劼人写于1936 年。小说以甲午战争到辛丑
条约签订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距成都不远的乡村小集市天回镇为主要场
景,描写了当时四川教民和袍哥两种势力的消长,展现了内地一潭死水似的
黑暗现实。作者着重刻划了罗歪嘴、蔡大嫂、顾天成三个人物。罗歪嘴是天
加镇的袍哥首领,他没有职业、不事生产,倚仗地方袍哥势力,走官府、设
赌场,无恶不做。顾天成是一小粮户,他贪财好色,因受罗歪嘴愚弄,一心
想要抱复。后来他参加了基督教,倚仗教会势力,胁迫清朝官府,击败了罗
歪嘴,娶了罗歪嘴的情妇蔡大嫂。蔡大嫂是个性格鲜明的特殊人物,她出身
贫苦,相貌标致,不满丈夫蔡傻子的上头土脑,追求新奇。在袍哥与教民两
种势力的争斗中,成了罗歪嘴与顾天成争夺的受害者。做了罗歪嘴的情妇后,
过着浓脂艳粉的生活。改嫁顾天成后,从洋人那里学来了洋婆子的打扮,致
使以前认为她品行太差的人也对她备极恭敬。蔡大嫂思想作风的改变以及人
们对她看法的前后不同,说明了帝国主义势力、资本主义思想已经渗入了中
国的都市乃至乡村,在一潭死水似的古城里激起了一点微澜。历史真实与艺
术真实的结合、时代感与地方色彩的统一、以及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
人物,使作品兼有文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的价值。
(王军)
《大波》长篇小说。李劼人创作的历史系列小说的第三卷。1937 年,中
华书局出版了前三部。1963 年,第四部未竟稿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描写
了四川保路运动的轩然大波。第一部写1911 年夏,以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
为首发起的保路运动遭到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血腥镇压。第二部写同盟会的革
命党人联络哥老会,建立同志军与赵尔丰及其新军的战斗。第三、四部表现
了清末四川反动政权的迅速崩溃及大汉军政府、蜀军政府成立的复杂过程。
《大波》在相当幅度上,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清朝末年的历史风暴。场面宏
大,人物众多,而且近半数是真人真事。书中对民主革命初期各阶层的动态、
投机分子的阴谋、反动派的嘴脸,运用提炼了的、生动的四川方言,作了较
深刻的描绘。作者善于把真实的历史生活融入小说中,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
描绘社会各阶层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与地方风习,多方面地展现了社会历史
的动向及整个时代的面貌,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王军)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1919 年取郭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
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
活动家。1914 年东渡日本求学,原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后改攻文艺。1918
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
年8 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理想的革
命精神。1924 年再去日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久回国。1926 年参加
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 年3 月31 日写了轰
动一时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同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
产党。1928 年旅居日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
金文。抗战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
年皖南事变后,他创作历史剧,如《屈原》等,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揭露
民族败类的卖国投降政策。抗战胜利后,坚持参与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运
动,有力的配合了人民解放事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
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
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曾任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一生著作丰
富,文学创作计有诗集16 部,剧本20 个、散文12 卷、小说37 篇。
(邢均荣)
《女神》诗集。郭沫若著。1921 年8 月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
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集中所收诗歌,包括序诗在内共57 题。
诗集按题材、体裁、情调、风格不同分3 辑。这些作品,有的表现了诗人对
未来的无限憧憬;有的表现了诗人由现实生活所引起的焦躁;有的是对丑恶
现实的诅咒,有的则是对于自然的吟唱。最有影响的是第2 辑,收诗30 首,
其中的《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匪
徒颂》、《巨炮的教训》等是《女神》的精华和灵魂。这些作品有一股强大
的精神力量,突出地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思想内容上,热情地歌
颂“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精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激进的革
命民主主义思想,同时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在艺术上,彻底摆脱了旧体格的
束缚,以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显示了大胆,独创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
集中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开创了一代诗风,为我国
新诗的发展打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奠基石。
(邢均荣)
《屈原》郭沫若于1942 年1 月写的历史剧。剧本以坚持联合抗秦路线
的屈原与郑袖、靳尚等主张投降秦国的卖国路线的激烈斗争来影射现实。楚
国三阊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合抗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
后来秦国说客张仪来楚,以南后为首的卖国派与张仪勾结,以“淫乱宫廷”
罪加害屈原。怀王撤了屈原的职,将他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并废弃齐楚盟约,
依附强秦。屈原满腔忧愤,呼唤雷电化作无形的长剑,劈开比铁还坚固的黑
暗。此时,他的学生宋玉已投靠南后,侍女婵娟与宫廷卫士去解救屈原。婵
娟误饮郑袖派入送去谋害屈原的毒酒,用生命保护了屈原。卫兵放火烧了太
一庙,和屈原一同向汉北走去。全剧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愤怒谴责
了迫害进步人士,出卖祖国人民的投降主义行径,借历史讽喻现实,有重大
的政治意义。《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邢均荣)
《蔡文姬》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 年发表。作者第一次提出历
史剧可以虚构理论的一次重要艺术实践。蔡文姬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但不是
风流飘逸的贵夫人。她富有政治远见,又有爱国志士的抱负。在“归汉”的
“去”与“留”的矛盾冲突中,以报国大义为重,历尽艰难险阻回到邺下,
遇到珍惜人才的曹丞相,她如鱼得水、为汉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蔡》
剧不仅塑造了爱国诗人蔡文姬的典型形象,而巨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曹
操形象。第一次在舞台上为曹操翻案,将千百年来“乱世奸雄”的曹操写成
一个具有平民风度的贤明丞相,一个文治武功的英雄,恢复了曹操的历史真
面目。这一戏曲形象中的大突破,开拓了历史剧创作的新领域,表现了作者
惊人的胆识和超人的历史见的。褒扬了曹操统一北方,广罗人才,广开言路,
发展民族文化的贡献。反映了作者希望有更多的象蔡文姬这样聪明有才智的
人才出现,尤其希望有更多的象曹操这样重视人才会使用人才的政治家出
现。这一创新的主题,突破长期的传统观念,使传统“文姬归汉”的故事闪
射出新的思想光辉,富有更强的生命力。
(邢均荣)
许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