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十年动乱被迫退休,现重回华师大担任培养研究
生的工作。著有《新兴文艺短论》、《许杰短篇小说集》、《许杰散文集》
等。
《惨雾》短篇小说。许杰的代表作,发表于1924 年《小说月报》15 卷
8 期。茅盾将这篇小说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并在《导言》
中说,这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小说是作者应《小说月报·非战文
学专号》征文而写。意欲通过两个乡下村子的原始械上也是别具匠心的。茅
盾曾评价它是“作者的最好作品。”
(朱燕萍)
《童年的悲哀》短篇小说。鲁彦作,1929 年11 月在《小说月报》20
卷11 号发表。作者以第一人你的写法描写了一个“多才多艺的粗人”——农
村中的雇工阿成哥。2O 岁的阿成哥非常聪明、善良,他拉得一手好胡琴,还
教“我”唱歌,把“我”带进了美的音乐的世界中。“我”于是也偷做了一
把胡琴,和阿成哥边拉边唱。“我”认定阿成哥就是自己的亲哥哥,世上再
也没有比他更可爱的人了。但是,阿成哥却因疯狗咬伤,在举行婚礼的前些
天突然死去,这使“我”感到了莫大的悲哀。小说将劳动人民写得如此善良
和富有智慧,反映了作者创作思想的进步。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描绘的生活画面虽然平凡,但浸透着极为浓重的乡土色彩,有一种淳朴的美。
(朱燕萍)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县人,现代作家。
1922 年考入北京大学,投身新文学运动,在《努力周报》、《语丝》、《浅
草》等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他出过三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
年出版),《桃园》(1928 年出版),《枣》(1931 年出版)。出过三部长
篇小说:《桥》(上部,1932 年出版),《莫须有先生传》(1932 年出版),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1948 年连载,未完成)。还有别人收集
成书的《河边》、《谈新诗》、《招隐集》等作品。废名的作品个性鲜明,
读后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
意味”具有“涩味和简单味”的风格。解放后,废名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学研
究工作。
(朱燕萍)
《竹林的故事》短篇小说。废名写于1924 年10 月。小说描绘了一个普
通农家平淡幽静的生活,刻画了一个贤惠斗来表达反对人类战争的思想。玉
湖庄与环溪村隔溪相望,溪水常年变换故道,冲积出几处可耕作的土地,两
村为争土地集怨成仇,刀兵相见。在这场原始械斗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得到
了较好地表现,但最成功之处是作者对具有地域性文化色彩的野蛮习俗的把
握与整体作品艺术氛围的渲染,对氏族意识的开掘和战前战后的太阳的描写
深化着作品的主题。
(周立勋冯恩大)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字少雄,浙江宁海人。现代小说家。
1918 年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参加进步文学组织“晨光社”。1928 年4
月到上海,与鲁迅认识,一道致力于革命文艺事业。1930 年3 月加入左联,
5 月入党,曾任“左联”常委和编辑部主任。1931 年2 月7 日壮烈牺牲。“左
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29 年以前为他创作的
探索阶段,有短篇集《疯人》,中篇《三姊妹》,长篇《旧时代之死》等。
这些作品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但也流露了某些不
健康的情绪。1929 年后是他创作的转变阶段,中篇《二月》和短篇集《希望》
表现了他创作的进步。其后的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则在思想上,艺术上都
达到了新的高度。左联成立后,主要作品有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诗《血
在沸》等。
(朱燕萍)
《二月》中篇小说。柔石写于1929 年。当时的社会现实黑暗冷酷,许
多知识分子想以人道主义为武器,通过个人奋斗来救世救己。作品塑造了一
个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肖涧秋的形象。肖涧秋六年之中飘泊了大半个
中国,怀着幻灭之感回到芙蓉镇,但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他救助革命
军烈士的遗蛹李嫂,而为世俗所不容;他追求陶岚,又引起一场冲突。李嫂
自尽之后,他拒绝了陶岚的爱情,再度出走。作品通过对肖涧秋的描写,揭
示了人道主义和个人奋斗的必然幻灭,提出了知识分子向伺处去的问题。小
说运用了素描式的刻画,惜助于抒情独白的衬托和起伏有致的情节,惟妙惟
肖地勾勒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语言富有诗意,风格细腻隽永。
(朱燕萍)
《为奴隶的母亲》短篇小说。柔石作,发表于1930 年。当时,反动的
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紧紧地桎梏着人们,妇女受害尤为深重。这篇小说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从“典妻”这一特殊角度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
下农村劳动妇女的非人生活。主人公春宝娘因生活所迫,被丈夫典给邻村地
主李秀才充当地主家传种接代的工具和佣妇。为了寄托对自己儿子的思念之
情,她把和秀才生的儿子起名秋宝。三年后,她又被迫离开自己的亲骨肉秋
宝,拖着病体回到原家。春宝病重在身,秋宝不复再见,使她内心极度痛苦。
春宝娘从根本上丧失了做人的权利,身为母亲,实为奴隶。仅仅作为社会的
商品而存在着。这篇小说笔墨凝炼,以对生活进行自然的不事雕琢的描绘来
“震撼人的心灵”,风格朴素深沉。
(朱燕萍)
台静农(1903~)字伯简,安徽霍丘人。现代小说家。未名社重要成员。
他曾在武汉上中学,未毕业便到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后转该校国学研究所
半工半读。抗战前,先后在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抗战
期间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台北市台
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建国前曾3 次被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逮捕。台
静农是现代早期乡土派小说的重要作家,反映了皖西北乡间小镇极端闭塞落
后的生活。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等。另外编有《关
于鲁迅及其著作》一册,内收有关《呐喊》的评论和鲁迅访问记等文章共14
篇,是最早的研究鲁迅的资料专集。
(周立勋冯恩大)
《红灯》短篇小说。台静农著,小说写的是落后的习俗——阴历7 月15
日“鬼节”放河灯安魂的故事。卖饺子养家的得银,被人拉下了水,“捶了
人家的大门”,案发后,被杀头示众了。得银娘梦中听儿子说死得冤枉,便
想方设法糊了一盏美丽的小小的红灯,在7 月15 日的鬼节里放下河,超度儿
子的冤魂。得银娘从儿子3 岁守寡,二十年里忍受了人们不能忍受的欺侮,
度过了人们所难以渡过的苦难,却得到了这样的报应。更可悲的是,她不明
白儿子是被罪恶的社会吞噬了生命,她相信命运,相信鬼魂。7 月15 日,当
那小红灯顺水漂远的时候,她竟老眼昏花地看见儿子得到了超度,穿了大褂,
很美丽的,被红灯引着,渐渐远去。小说揭示了封闭落后环境中农民精神的
愚昧和生活的悲惨。
(周立勋冯恩大)
汪静之(1902~)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教授。1918 年人屯溪安徽第
一茶务学校读书。开始写新诗。1919 年赴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1 年秋,
与潘漠华、柔石、冯雪峰等组织“晨光文学社”。1922 年与应修人、潘漠华、
冯雪峰成立“湖畔诗社”,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后在中学、大学任教。
北伐战争期间,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编纂,后又在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任《劳
工月刊》编辑。抗战以后,任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员,后期在贵州独山、
重庆等经营酒生意。1945 年后,先后在白沙大学预修班、江苏文理学院中文
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79 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
会。著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诗二十一首,长篇小说《翠英及
其夫的故事》,短篇小说集《父与女》、《诗歌原理》、《李杜研究》等。
他的突出成就是诗,其代表作为《蕙的风》、《伊的眼》、《芭蕉姑娘》等。
(彩娥)
《蕙的风》诗集。汪静之著。1922 年8 月亚东图书馆出版。《蕙的风》
是“五四”新思潮的产物,集中写风光,写人生,写自己内心的淡淡哀愁。
其中《天亮之前》被认为是最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新诗,但集中最引人注目
的、影响最大的、占着显著位置的是爱情诗。如《伊的眼》、《别情》、《过
伊家门外》、《太阳和月亮的情爱》、《海滨》、《恋爱底甜蜜》等,大胆
地歌唱男女情爱,抒发了现代人内心深处想抒发而不敢抒发的感情,表现了
男女纯真爱情的热烈、真挚、甜蜜、陶醉,以及忧伤与痛苦。艺术上、诗集
表现了真挚的童心美,显得天真烂漫、质地单纯。诗集出版后,震动了二十
年代的中国诗坛。
(周立勋冯恩大)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有休芸芸等。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7 年高小毕业即入预备兵。1922 年赴北京读书。当
过编辑和图书馆职员。1928 年与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红黑》杂志,并参
加新月社。1930 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1931 年任山东省立青岛大学教授。
1933 年主编《大公报》文艺周刊。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创天津
《益世报》文艺副刊。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后在
该院主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工作。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88 年去逝。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集卷帙浩繁。从20 年代至40 年代共出版小说、散文文论
自传、通信的集子总计约70 余种。仅短篇小说就有200 余篇、中长篇小说
10 余部,近30O 万字。代表作为中篇小说《边城》。他在历史文物方面的研
究成果主要有《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文集及《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彩娥)
《边城》中篇小说,沈从文著。1936 年由生活书店出版。作品主人公老
船夫是人物关系的纽带和核心。而青年男女的爱与怨,喜与悲交织的爱情故
事是中心情节。老船大的外孙女翠翠同船总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发生了爱情
纠葛。他们不是按当地习惯互相残杀,而商最用唱歌来决定胜负。刻画了翠
翠、天保、摊送这三个青年的真挚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心灵。《边城》描绘
具有诗情画意的湘西边地的风物习俗,为展开情节、刻划人物创造相应的艺
术氛围是作品写作的一大特色、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情致,为三十年代大量出现的“乡土文学”增添了光彩。
(彩娥)
阳翰笙(1902~)原名欧阳继修,笔名华汉,四川高具人。现代作家、
戏剧家、电影文学家。肄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1928 年参加创造社,并开始小说创作。1930 年参与
发起组织“左联”,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1935
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保释出狱。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中华全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建国后,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机关党组书
记兼副秘书长,“影协”主席、“作协”理事、全国“文联”党组书记、副
主席兼秘书长等职,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阳翰竿出版短篇
小说集多部,长篇小说有《地泉》等;电影剧作有《铁板红泪录》、《中国
海的怒潮》、《逃亡》等多部,话剧有《塞上风云》、《前夜》、《天国春
秋》、《李秀成之死》等。
(周立勋冯恩大)
《天国春秋》六幕历史话剧。阳翰笙著。写于1941 年9 月,1943 年8
月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剧作取材于1856 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杨韦事
变”,主要冲突在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之间展开。杨秀清身负天国重仕,
办事认真坚定,是太平大国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的代表;韦昌辉在剧中是
一个政治投机家和阴谋家的形象,他政治上容纳内好,生活上腐化堕落,受
到杨秀清的批评而怀恨在心,借杨秀清为他接风洗尘之机刺死杨秀清。这出
戏形象地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