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作品托物咏志,气氛悲壮。
获1979~1980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邵明才)


何士光(1942~)贵州贵阳人。当代作家。1964 年大学毕业后,当中学
语文教师。1981 年调中国作协贵州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2 年加入中国作
协,现为理事。他于7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散文《飞吧,“蓝雁”》,是其
处女作。1980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乡场上》是其成名作。其他短篇作品都收
在《故乡事》集子中,有《种包谷的老人》等20 多篇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此,
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草青青》、长篇小说《似水流年》等。何士光是忠诚
表现农民思想感情的作家,其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残存于山区农村社会中的封
建等级关系和宗族血缘关系,善于捕捉描写新一代农民的心灵闪光,反映山
区农村变化。他的创作追求诗的意境,无论是情节安排,写景状物,刻画人
物,无不交融着诗情画意。

(邵明才)


《乡场上》短篇小说。作者何士光,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 年第八
期。在山乡梨花屯的乡场上,罗二娘与任大嫂发生纠纷,偏袒罗二娘的唐支
书,找来因为穷而最被人看不起的冯么爸做证人。良心支配着冯么爸不能去
伤害任大嫂一家,但他又不敢得罪二娘等梨花屯的上层人物,他干脆蹲在地
上不作声。虽有曹支书不露声色的威逼和罗二娘不堪入耳的辱骂,但他最终
挺直了腰杆,维护了做人的尊严,正直地做了证人。作品透过这场平常的纠
纷,揭示出十年动乱的恶果还残存于穷乡僻壤,同时也鲜明地展现了新的农
村经济政策已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冯么爸的形象显示了长期被贫穷的深
刻变化,冯么爸的形象显示了长期被贫穷压弯腰的农民,随着经济地位的变
化,恢复了做人的尊严。作品内涵丰富,选材角度新颖。作品获1980 年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

(邵明才)


李存葆(1946~)山东五莲人。当代作家。1964 年参军,先后当过战士、
排长、新闻干事、济南部队政治部创作员、前卫歌舞团编导。他从1966 年开
始发表作品,曾发表诗歌200 余首。近年来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20
余篇。1982 年发表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
是作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另一部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发表后
也引起强烈反响,近作《沂蒙九章》(与玉光明合著》更是当前报告文学作
品中的力作。李存葆善于通过尖锐复杂的军内矛盾,塑造“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当代军人形象,在反映部队生活方面有深广的开拓,使军事题材文学获得
突破。作品感情浓重,气氛紧张悲壮。

(邵明才)


《高山下的花环》中篇小说。李存葆著,发表于《十月》1982 年第6
期。小说真实地描绘了我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普通步兵连队战前、战中
和战后的生活,围绕着连长梁三喜、指导员赵蒙生、副连长靳开来、战士蒋
凯华等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情感的展现而逐渐展开,并通过赵蒙生母子和
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妻子韩玉秀之间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描写,使人深切地
感受到了军队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小说通过战争与和平环境的描写,通过对
不同社会层次人物性格和生活历程的叙述,揭示了现代军人“位卑未敢忘忧
国”的特质,也展现了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作品写
战争生活,着力对典型环境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敢于表现军队生活中的矛盾
冲突,准确,深刻,真实,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笔调悲壮,感情真
挚,是一的军事题材作品的上乘之作,并具有突破性。

(邵明才)


陈世旭(1948~)江西南昌人。当代作家。先后在九江县农场、县委机
关和文化馆工作,1982 年到江西省文学研究所从事专业创作,并被选为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他从1972 年开始写作,发表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民间
文学等作品。1979 年发表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1984 年发表短篇小说
《惊涛》,引起瞩目。此外还写了《吝啬鬼》、《在小镇医院里》、《报复》、
《余生》、《山里山外》、《船过滩头》、《我们的郝经理》、《梧桐院》、
《门房问题》、《天鹅湖畔》、《再现》、《初夏》、《烈女》等小说。陈
世旭的创作不倦地追求和开掘生活中的美,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来塑造人物,文笔质朴、简炼、深沉,作品中也不乏哲理与诗情。

(邵明才)


《小镇上的将军》短篇小说。作者陈世旭,发表于《十月》1979 年第3
期。作品描写发生在十年动乱中一个偏远小镇上的悲壮故事。一位将军被放
逐到这里,引起小镇上人们的关注。将军老是站在十字路口那棵老樟树下注
视着小镇,使大家觉得好笑。但接连发生的三件事完全改变了他在镇民中的
形象。他呵斥破坏军纪的小兵;怒责骄横的镇长夫人,抢救病重的小孩;领
导全镇人悼念总理。将军死在了小镇,镇民们用最古老最隆重的乡土风俗为
他举行了葬礼。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崇高品格的
将军形象。其他如饶舌的剃头佬、谨慎的老裁缝、血性的莽后生等,也写得
栩栩如生。作品语言质朴,多用白描并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风格于幽默中
透露悲壮。作品获1979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邵明才)


张承志(1948~)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回族。当代作家。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后在民族研究所工作。
现调中国人民海军政治部创作组,为中国作协理事。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
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是青年作家和学者。1978 年发表的小说、散
文有:《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雁阵在前方》、《青草》、《北望长城
外》、《黑骏马》、《北方的河》、《诉说》、《心火》等。其中《骑手为
什么歌唱母亲》是处女作,《黑骏马》是其代表作。张承志善于从历史发展
的高度将笔下的人物命运升华为一个有顽强生命力的古老民族的命运史,艺
术上追求一种新型的诗情小说,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雄浑深沉的音乐旋
律,蕴念着严峻和深逐的生活哲理。

(邵明才)


《黑骏马》中篇小说。张承志著,发表于《十月》1983 年第6 期。作
品以“我”骑着黑骏马重回草原寻访旧日情人为线索,采用现实与历史相叠
合的结构方式,描写了汉族人自音宝力格与蒙古族人索米娅的爱情悲剧,真
实地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种种落后和现代生活交织中塑造了一个
善良、温柔、有着美好向往却遭到粗暴蹂躏的女性索米娅形象,并表现“我”
决心再跨黑骏马,去开辟人生新路。作品构思新巧,意境深沉。用抒情的笔
调,把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人生感受都谱入蒙族民歌那悠长的旋律中,多层
次地揭示出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内在矛盾,既有浓烈的时代激情,又有深
邃的哲理思考。作品对大草原雄浑壮阔的描绘,充满沉郁酣畅的情调和粗犷
的民族风格。作品获1981~1982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邵明才)


《北方的河》中篇小说。张承志著,原载《十月》1984 年第1 期。小
说以我国北方的五大河流——额尔齐斯河、黄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为
审美对象,抒写自己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沉思考,寄托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无
比深挚的爱。这是小说的“情结”,也是作品结构的“机制”。它贯穿始终,
驾驭全文,将思想、感情、景物、生活的片断,组织成一个时空交错而又浑
然一体的艺术整体。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只有“他”和“她”,
写法上接近抒情散文。小说用十分简炼有力的词语描写出河的气象,再去尽
情尽意地写那些古朴的台地、倾斜的高原和高海拔的山前高原。其文笔美丽
而深沉,流畅而凝重。小说一发表,便以其历史深度、思辨色彩、抒情风格,
尤其是对河的精彩描写,引起强烈反响,获1984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周立勋冯恩大)


路遥(1949~1993)陕西清涧人。当代作家。1973 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延河》编辑部工作。70 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
响较大的作品,如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短篇小说《姐
姐》、《风雪腊梅》等。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成为专业作家。1986
年以来,相继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标志着他的创作进
入成熟期。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常常
把笔触伸进城镇的一些角落,描写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
特别是着重表现青年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
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倾斜,具有情节曲折、矛盾、复杂,感情浓重、含
蓄、韵味深长的艺术特色。

(邵明才)


《人生》中篇小说。路遥著,发表于《收获》1982 年第3 期。作品描写
当了三年民办教师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在对前途绝望后接受了女青年巧珍的
爱情。后来他“走后门”到县城当了广播站记者,又和播音员黄亚萍相爱,
割断了与巧珍的爱情。正当他踌躇满志时,他又被退回了农村,此时,巧珍
已与别人结婚。高加林面临着生活的严峻关口。高加林志向远大却轻视土地
和农民;痛恨不正之风却又借不正之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所爱却为自己的
前途遗弃了所爱。但他的性格基调却是进取的。作品在叙事中注意表现人物
的复杂心理,真实地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主题含蓄,令人深恩,作品
长于在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中表现性格,地方特色浓厚,宛如色彩班斓的西
北风景图。作品获1981~1982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邵明才)


梁晓声(1951~)原籍山东荣城,生于哈尔滨市。当代作家。1968 年赴
北大荒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农工、小学教师、连队通讯员、团部
报道员。1974 年被推荐到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77 年毕业后分配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任助理编辑。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美丽的姑娘》,此后陆
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其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
雪》是反映知识青年生活奋斗的力作。近作长篇小说《雪城》出版后,更引
起广泛的瞩目。梁晓声的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地展示
了他们的痛苦与欢乐,求索与理想,深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
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青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作品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质朴真挚,具有庄严、粗犷的悲壮美。

(邵明才)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短篇小说。作者梁晓声。发表于《北方文学》
1982 年第8 期。作品描写一群在北大荒屯垦戍边的知识青年,主动立下“军
令状”,越过恐怖的“鬼沼”开发“满盖荒原”的动人业绩,歌颂他们忠诚
的富有历史感的“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的带有悲剧色彩的献身精
神。作品通过“我”对当年亲身经历的深情回顾,描述了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左倾思想与人的情感本性的矛盾和爱情纠葛,刻画了李晓燕、王志刚、梁珊
珊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表现他们虽受左倾思想的束缚,却仍有着高尚的情操。
作品气氛悲壮,语言冷峻,真实地展现了知识青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崇高的
情怀,生动感人。曾获1982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邵明才)


乌热尔图(1952~)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人,鄂温克族。当代作家。
历任民警、乡党委书记、呼伦贝尔盟文联主席、《呼伦贝尔》主编等职。1981
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76 年
开始写作,发表处女作《大岭小卫士》,随后发表短篇小说《瞧啊,那片绿
叶》、《森林里的梦》、《爱》、《老人和鹿》等。自1981 年到1983 年,
连续发表了《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和《琥珀色的篝火》
等优秀作品。乌热尔图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息和民族的心声,真正写出了
鄂温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追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