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末002-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2003…12…31 17:54:03  来源:南方日报  

  □何斗

  从2003年来看,年初和年尾的三件事必将载入史册。

  年初,随着“两会”的闭幕,第三代领导集体退居幕后。这对中国五十多年来首次大规模的权力制度性交接,平稳而顺利。这对开创中国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有非凡意义。

  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堪称至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最高成果。

  年末,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这更是25年经济改革、民主政治追求的制度性成果,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等条款为2003年的中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望2003年,浮现在眼前的首先是一只只“手”。那是总书记胡锦涛在SARS期间广州街头伸向市民的手,那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伸向艾滋病患者的手,那是为一个惨死在收容所里的大学生拍案而起的手,那是寻求利益代言人的握着选票的业主的手,那是把“以人为本”和“保障人权”写进中央文件和宪法修订草案的手。

  这些手,从北京、从乡村、从灾难、从梦想中伸了出来,它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些手,带着这个国家走过了2003年。

  2003年,是中国迈上改革之路的第25年,是正式推进市场经济的第10年。这一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布局已接近尾声;年终修宪草案一串闪光的条款,表现了经济变革对政治领域的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铁律得到了体现。市场经济犹如一个无可阻挡的火车头,它牵动着这个国家朝着清晰的方向前行,一步步地改造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束缚。

  进一步有人说,如果要给2003年的时政中国作一个概括,那么“民本色彩”是一个较为妥当的词。

  86年前,王国维写了一篇关于商周之际变革的文章,他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那场大变革的核心,是统治者在鬼神的魔力之外,终于发现了民众的力量,民本政治由此发端。

  然而我们所说的2003年的“民本政治”,与传统概念相比有所不同。传统的“民本”,是从当政者的角度出发,描述当政者的施政取向。当政者主动,民众被动。而2003年呈现出来的图景,不仅仅有领导层一系列的“亲民”举动,更有在经济变革和权利觉醒基础上喷薄而出的民间力量。在一系列让人回味的事件中,公众的角色十分醒目。

  2003年的中国似乎显露出这样的端倪:经济变革的影响和财产权的确立,使私权和公权的力量对比在悄悄发生变化。民间力量的破土而出,上层领导的因势而变,中国从“民本”到“民主”,很可能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民主国家之路。

  经济变革与政治诉求

  春节之后,非典疫情袭来。面对这一来势汹汹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沉着应对,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不但击退了非典疫魔,也奠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基础。回头看看,不免发出一声深深的感叹:斗争是何等艰辛,成绩又来得何等不易。

  2003年5月份的时候,一位学者看到SARS危机中,官员问责制被普遍推行,数百名官员因抗非不力被免去职务,看到“信息公开”被奉为铁律妇孺皆知,他大胆地预测:“SARS是一次契机,它很可能促使我们的体制进行彻底性的变革。”

  2003年年末,再见到这位学者时,他冷静地说:“现在看来,那时的估计过于乐观。对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一次不大不小的灾难影响还是有限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惊心动魄的SARS危机究竟改变了中国什么?它对这个民族的进程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SARS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高层显然已有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但是在权力结构的中下层,某些方面还是缺乏改变的动力。

  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有着一百多年寻求现代化之梦的民族来说,确实不能寄希望于“一次不大不小的灾难”能让我们顿悟什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奇迹。大国的进步是以一点一滴的体制变革作为保障的。

  在这个意义上,深圳、北京的“选举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变革的力量及其发展逻辑。

  2003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深圳和北京分别进行了热情澎湃的一次区县人大代表选举。从深圳肖幼美贴出第一张竞选海报,到北京许志永当选后广发致谢信,整个过程涌现出一大批自荐候选人,风起云涌,气氛活跃。

  在这些自荐候选人中,业主代表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群体惹人注目。他们以维权为直接诉求,寻求自己的政治表达渠道。他们参与政治,不再是凭单纯的热情,而是把民主活动与自己的利益紧紧联在了一起。

  长久以来,为什么农村的基层民主如火如荼,而城市却悄然无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农村,谁当选谁执政,决定着土地分配、农民负担、公共建设的命运,因此有的农民为了扳倒一个村主任,不惜行程万里、上访数十次;而在城市,人大代表、居委会主任与选民的利益关联度则很弱。

  业主参选表明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一种活跃的、真正意义上的基层民主在城市里慢慢扎根。从农村突破到城市,中国的基层民主才有了一幅完整的图景。民主一旦和个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才有了坚实的基础,才更有可持续性。

  这背后实际上是市场的力量,是经济变革的影响,是财产权的确立。业主政治激情的背后,是保护私产的冲动。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财产权是宪政的基石。深圳和北京的“选举现象”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表明经济变革的影响日益明显地在政治领域里显现出来,财产权的确立带来了相应的政治诉求。

  这也是2003年“民本政治”得以兴起的一个根本原因。市场经济的推进及其影响成了促进体制变革最有力的力量。

  公众力量

  两年前,都江堰上游的紫坪铺工程躲过公众的视野静悄悄地上马了。到了2003年,它的配套工程杨柳湖工程准备修建时,舆论发出了“保卫都江堰”的呼声。随后,由建设部城建司王凤武副司长带队的调查组到达都江堰。王凤武说:“我们要感谢媒体,是媒体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地方要建一个大坝。”接下来,杨柳湖工程被有关方面否定。

  有媒体评论说,紫坪铺、杨柳湖姊妹工程一上一停命运迥异,公众力量正越来越多地对大型工程决策施加影响。

  除了都江堰事件,黄静案、李思怡事件都形成了公众舆论的影响。而在2003年,公众力量彰显最充分的是孙志刚事件。从知识分子到平民百姓,从网上舆论到上书人大,人们在追问是什么让一个善良的人惨死他乡。6月1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而过时的收容制度被彻底废除。舆论指出,废止收容,实施救助体现了政治文明。

  有人说,2003年是中国的公共政治空间已显雏形的一年,而且一大批知识分子加入了这个行列。“2003年,我们看到知名学者、作家逐渐在维权事件和签名活动中频频出现,律师、法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也在个人和弱势群体维权中开始发挥巨大作用。如高耀洁、万延海之于河南艾滋病人群,李昌平之于农民群体,周伟之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群,贺卫方、萧瀚、许志永等人之于2003年一系列个案等。一批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经过199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在商业时代的边缘化之后,借助维权行动开始以一种温和的改良姿态,重新参与介入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学者王怡说。当然,他本人也是这个空间的活跃人物。

  在这个空间里,当事人、知识分子、媒体、政府、公众产生了互动。学者秋风说:“这些复杂的、交叉的互动关系,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政治,这种政治试图更加理性地在权利与权力之间寻求一种妥协。”

  当然,2003年的公众舆论也存在另外一面,民族主义的声音在这一年尤为高调。

  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说,“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两股力量已开始赛跑,一股是历史屈辱感和现实自豪感交织发酵形成的民粹意识,另一股在呼唤建立一个公正和民主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民主制度的建设和民主思想的培育,民族主义的幽灵恐怕就站在前头了。”

  私权利与公权力

  2003年,是公民权利觉醒的一年,也是围绕着农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而矛盾颇多的一年。法学家江平在一次会上说:“从一个法律学家的角度观察一个转型社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一方面私权利觉醒了,扩大了,而另一方面公权力维持着很大的干预和控制力……在崇尚公权力的国家里,国家的公权力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些国家和地方,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冲突相对比较少……在我们过去控制和管理都相当强大的情况下,私权利很渺小,那个时候也不会出现很大的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冲突,而现在,私权利日益觉醒和扩大,而公权力仍然保持着干预和管制的力量,这就构成了转型社会里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必然冲突,甚至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时段更尖锐的冲突,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经历了有冲突、有灾难、有危机的年份里,政府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有分析者说,这得益于两点:一是正面回应问题。SARS危机中果断处理不力官员,土地管理出现问题后,马上表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二是亲民的作风,党的总书记在危机中亲临一线,一国的总理亲自为农妇讨工钱。

  然而,中国的改革之路在走了25年之后,普遍受惠的时代已经过去,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在拉大,经济发展受到高度重视而社会政策相对滞后,“公平”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从一年来新领导集体的施政取向来看,“公平”的主题得到了凸显。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并提出破除“唯GDP论”,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2003年来看,年初和年尾的三件事必将载入史册。年初,随着两会的闭幕,第三代领导集体退居幕后。这是中国五十多年来首次大规模的权力制度性交接,平稳而顺利。这对开创中国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有非凡意义。

  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堪称至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最高成果。

  年末,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这更是25年经济改革、民主政治追求的制度性成果,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等条款为2003年的中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创建时间:2005…3…17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