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博,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大到科学、国家、文字、教育,小到饮食、居室、
时装、卫生;实在如遗传、地理、工艺,玄虚如礼节、声望、宗教;从自然
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终极体验到日常生活,作者无所不及,无所不谈。

上下古今,尽收眼底,这体现了作者的博学。进而,选取百科材料,着
眼于新鲜生动,稀罕独特,这又体现了作者的有趣。东非洲查加兰黑人以吐
唾沫表示祝福,南非洲祖鲁人走近牛栏也犯忌,格林兰人身上没有虱子心里
就异常不安,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马塞伊人拿太太敬客,巴黎医院里
活人和死人同睡一床。真实的奇闻,确切的趣事,在作者笔下,如万斛泉涌,
不择地出。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当然,以猎奇为谈资决非作者的目的。作者铺陈博学,点染有趣,另有
一番严肃的意图。那就是表达作者的深思熟虑。作者以全人类为观察对象,
以文明史为追踪轨迹,如此纵横时空,发育出客观公允、宽容平等的种种妙
论。诸如:“人类胜过黑猩猩之处在能以一代的经验传之次代。这才渐渐积
聚起许多谋生之法,不独谋生,且谋所以善生。不幸,他在这宝贵的遗产里
掺杂了许多渣滓,两相胶结,难解难分。后世子孙学会截石为刀,也学会用
刀截指以服丧致祭。火器射禽兽也射人类。君主立法以治国,也制刑以残民。
生物学者研究遗传,也妄想修补人类。”再如:“人类的奋斗不仅是适应自
然,还要对付骚扰我们的心和脑的魑魅魍魉。”还如:“那种浅薄的乐观主
义我们是非舍弃不可的了。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且永远不会成为自然的
主人。生和死的奥妙决不是这位小哥儿所能参透,宇宙万有的重量也不是眇
眇之躬所能肩荷。无论天文学怎么进步,它不会帮我们把月亮变成饽饽。我
们轻轻巧巧的夸口征服自然,其实自然已经立下界限叫我们不能越雷池一
步。”如此种种,都是作者在博学的基础上获得的深思熟虑。因为这些深思
熟虑的存在,本书也就超越了“海客谈瀛”的境界。

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但又是一部写给非专门研究人类学的读者的书。
作者声称:“在这本谈人类文明的书里,我力求正确而又易解,除地质学上
的Pleistocene(更新世)一字无它字可代只能照用外,我想专门术语可说
是完全没有。”作者如此说,更如此做。于是,在整本书中,我们看不到任
何艰涩高深的表述,却处处遇到通俗隽永的传达。“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


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时装是个叛徒,从来不知道什么
法律。”“文明就这样打后门偷偷溜了进来,它生来爱这一套。”丰实饱满
的事实材料有力地成全了这些巧妙的比拟。在作者轻松自如的讲述中,我们
获得了一次极好的关于文明现象,文明历史和文明观念的启蒙。

(黄伟林)


《房龙地理》

[美]房龙著,赵绍棣、黄其祥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我很少遇见喜欢地理的同胞,似乎不少同胞也有我这样的感觉。有人说
中国缺少探险家。这探险家往往指的是那种对未知的地理充满好奇心理和研
究行为的人。

对地理的冷漠是否养成了我们一种保守的性格?我们生活在中国。我们
自以为是中心,我们等待着周围的人的朝拜。我们没有兴趣抬脚去看看周围
的世界。

这种冷漠和保守对我们的发展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今天的中国人已经
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地球上的落后局面。一个伟大的帝国在数百年前开始了它
的衰落。衰落的原因许许多多,在这儿,我想补充其中一点:是因为我们太
缺少旅行家、航海家和探险家。

欧洲人在近代之后的荣耀是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的。他们发现了美洲,甚至,他们“发现”了亚洲。我们中国人却没有这种
发现的荣耀。我们有的是“被发现”的屈辱。因为我们是被“发现”的,所
以,我们也一度几乎沦为殖民地国家。

尽管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但喜欢地理的中国人似乎仍然不多。其
中原因也有不少。但我相信原因之一是我们太缺少好的地理书。

一本好书会使一个人迷上与这本好书相关的一门学问,一本好的地理书
会使它的读者迷上整个世界,迷上我们生长于斯的地球。

我们读过许多地理教科书。这些书没有使我们迷上整个世界的魅力。它
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名词、数据。大量的名词、数据互不相关,了无生气。
这种枯燥的地理书损害了我们对地理的热情。在我们心目中,地理仿佛那亘
古不变的岩石,粗糙、僵硬。这样的事物怎么能激起我们对它的兴趣呢?

《房龙地理》则是一本完全改变我们关于地理学的偏见的地理书。在这
本书里,地理学中必要的名词和数据依然存在,但它们被赋予了一种感性的
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名词和数据不再是互不相关的一盘散沙,而成
为息息相通的一个网络。它们不再是一种远离人群的孤独的存在,它们随时
和人联系一体。它们因染上了浓郁的人的气息,而散发出勃勃生机。

房龙自称他“打算把人放在舞台的正中”。他说:“我宁愿把它称之为
一本研究人的书,研究人如何为自己和家人寻找食物、住所和娱乐,如何尝
试找到既能适合自己的背景,又可改变自己的自然环境的方法,以便获得与
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称的舒适、强健和幸福。”房龙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于是,《房龙地理》的第一章,标题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人》。
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标。作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精通地理的房龙意
识到,“我们大家都是同一个星球上的伙伴,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福
祉,我们大家都要共同承担责任”。

一本世界地理书必须介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房龙地理》没有让自己
在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龙的介绍方式与众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
不同国家的人,并把这些国家的自然地理作为这些人的生存背景。这种方式
使房龙获得了一种饶有兴味的独特视角,各个国家的个性展露无遗。意大利:
由于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机会,能够发挥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的作用。


比利时:由一纸条约建立的国家,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内部的和谐。瑞士:
高山中的国家,有出色的学校,有说4 种语言的团结的人民。丹麦:小国在
某些方面胜过大国的实例。波兰:经常被人看成是别人的走廊,现在才是个
为自己服务的走廊。这种极富个性的概括语言,将吸引每个读者到房龙的文
字中神游。

当然,对这些富于个性的国家和国民的介绍,房龙是不停留于浅尝辄止
的。他更乐意走进这些国家,倾听这些国家心灵的声音。他这样概括法国:
拥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国家。进而,他这样描绘法国人:“法国人不是多愁善
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实的现实主义者。他脚踏实地地站在这个
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 70 岁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还活着,
他就尽力使自己过得尽可能的舒适,决不浪费时间去想象美好的未来。如果
这就是生活,就让我们用最好的烹调方法来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
从耶稣基督时代起就被认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适饮品,就让我们酿最好
的酒吧。”这样的描述,不仅说明了法国举世无双的烹调和酿酒技术,而且
传达了法国人富于智慧又实事求是的人生哲学。现象和原因融于一体而被如
此富于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房龙令无数读者迷恋的原因了。

在全书结尾,房龙借一小女孩的口问道:“不去旅行,学地理有什么用?”
我想,作为一本好的地理书,《房龙地理》引发的不仅是我们对地理学的兴
趣以及对我们生长于斯的地球的热爱,进一步,它将唤起我们成为一个旅行
家、航海家、甚至探险家的热情和梦想。它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我们
的心胸,它激发起我们对更辽阔的宇宙,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黄伟林)


《蛮性的遗留》

[美]摩耳著,李小峰译。海南出版社出版。

现在可看的书极多,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也正由于有了
太多的选择余地,读者对书的挑剔也就越来越苛刻;先看看书名,看看封面,
然后翻翻目录,从目录形成一种对此书内容的猜测,凭猜测决定看与不看。

这样,有许多好书因目录的原因而失去读者,同样,有许多读者因目录
的原因而错过好书。

《蛮性的遗留》一书的目录,若与书的生动迷人的内容来比较,目录编
写实在太正规和严谨。正规和严谨的目录并非不好,但好的目录要看它与书
的内容的搭配。从目录来看,《蛮性的遗留》的目录层次分明,从动物的起
源到动物的遗传,从动物的起源与发展再到人的起源与发展,两者对照,意
思传达也十分明确,可以说,这样的目录编排十分专业化,可能很适合专业
人员的口味,但这样一来,非专业的人就容易通过目录把这本书的内容猜测
成十分专业化:满是繁长的历史与考古文字,过于精密的逻辑分析,散发着
专业味的“细胞”、“遗传基因”等专业名词,。。随着这样的猜测,《蛮
性的遗留》很可能只对专业人员产生兴趣——实际上,《蛮性的遗留》人人
可读。

所以,选书时应该透过书名、封面及目录这些表面上浓缩了书的实际内
容的文字,随便翻到书的一章、一节,看它两三页,再决定取舍。

好的书即使仅看两三页,也就可以有它独特的东西吸引读者。

《蛮性的遗留》独特之处有好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用文学语言来表述科
学内容,人类最早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性的形象开始的,生动、具体的对象
对人类有着原始性的吸引力,人类的这种本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动物性的遗
留。《蛮性的遗留》用那些散文性的语言来唤起人的感性思维、感性想象,
它这样描述从狼到狗的一种遗留:“倘在狗要躺下的时候你留心瞧着,你可
以见它有许多动作,这些动作是它野兽时代在草地中安排睡所的动作遗留下
来。狗没有什么预备时就不躺下。它真要睡下时,在它睡下之处转一次或多
次。达尔文说它曾见一犬在决定睡下之前转20 次。达尔文以为这种动作是狼
安排睡所的旧方法的遗留。它是践踏草地成一睡所的旧方法。狗在旷野安排
床铺时,这种动作于它是很有用的,但是睡在地毯或地板上的狗做这种动作,
那便是徒费时间了。”这样的文字对读者来说无疑是富有趣味且十分轻松的。
除了语言上的吸引力,《蛮性的遗留》还有着层次十分明了的结构,在一些
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中来描述动物及人的遗传性,这些,和它的语言的特性
一起构成它好读又好懂的特点。

《蛮性的遗留》之后,还有童话《两条腿》,通过童话的形式来展现人
类从动物到人的过程,其表达形式富于想象,其核心内容却是极为严谨的人
类史:从动物到人、从树居到地居、从狩猎到游牧、从游牧到耕种。把《蛮
性的遗留》与《两条腿》编在同一书中,显然有“花开两朵”的阅读效果。

意想不到的是,这么好的书在第74 页排版上有乱行,不过问题不大,读
者在阅读之时稍加注意,自己把乱行处调过来即可。也许别的版本没这种情
况。

(梁启谈)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著,黄嘉德译,三环出版社出版。

在我的心目中,林语堂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名字,知道他是因为读鲁迅
文章。鲁迅太伟大了,所以,与鲁迅相比,其周围的人都显得渺小。更何况,
在鲁迅作品的注释中,林语堂有很长时间是个灰色的名字。

上大学的时候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颇有好感;大学毕业不久读林
语堂的《吾国吾民》,觉得不错;有一次出差无聊,买了部林语堂的《京华
烟云》,一气读完,有不忍释卷之感;接下去,就是读林语堂这部中外闻名
的《生活的艺术》了。

青少年的我受的教育一直是一种严肃板正的教育,读的书也都是严肃板
正的书。所以,初读《生活的艺术》,确有一种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读梁遇春的《春醪集》、《泪与笑》时有过,在读钱钟书的《写
在人生边上》有过。梁氏和钱氏这三本书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