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司马懿的戏比较多,跟这个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清楚,司马懿再怎么富有才干,富有谋略,也不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即便死后也照样能够以木雕像的方式,来嘲弄司马懿一番。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诸葛亮匡复汉室的壮志至死都不能实现,固然有其他原因,诸如蜀国与魏国势力差距太大,蜀汉与东吴联盟关系的破裂,除这些因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而这些原因与司马懿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
那么现在我们来讲司马懿如何识破诸葛亮的战略,他坚持适合自己的战略,从而促使蜀汉失败,诸葛亮壮志未酬有第三个原因。古代打仗它有一句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古代战争当中,冷兵器战争,劫粮、烧粮。往往是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国演义》里头,“乌巢劫粮”就非常精彩嘛,蜀汉它当时主要的产粮区,一个是成都平原,那个地方虽然大一些,但是路途遥远,运粮非常困难,要进攻关中很费劲,还有一个地方,山西的汉中盆地,汉中也属于益州,那么汉中蜀汉得到比较晚,汉中本来是在张鲁手里。是曹操先打败了张鲁,占了汉中,然后在219年,刘备亲自带兵从曹操手中占领了汉中,陕西南部,汉中。汉中盆地地方不是很大,所以每次诸葛亮他打仗,他总是以汉中为前进基地,有时候从北边经过现在的甘肃包抄,那个距离就更远了,运粮非常困难。因为从汉中他要进入就是关中平原,他要翻越秦岭,这个道路也非常地艰险。相对比较好走的只有一条道,就是陈仓小道。
从汉中到关中平原主要的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叫斜谷道,这个斜谷道有470里。因此伪军跟蜀军每次都在争夺这些小道,陈仓小道和斜谷道这个当中打仗。司马懿说,他说,除了陈仓小道以外其余小道搬运困难,“臣算蜀兵行粮,只有一月,利在急战”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就是速战速决。“我军只宜久守”。这个“宜”在古代就是“应当”,“应当”的意思。“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出一月,蜀汉兵自走。”不要一个月不打败,他自己也走了,没粮食了,再不走他连回去的粮食都没有。所以司马懿对这点看得非常地清楚。司马懿不仅理解这些地理的形势,了解蜀汉的兵力,而且他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个性。我们知道作战也罢,政治斗争也罢,了解对方领袖、统帅的个性,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司马懿就很了解。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就是失街亭那一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失利,魏军有两位高级官员就对司马懿说,他说,诸葛亮这回失败,他明年他准来,明年准来。而蜀军它进攻,它基本上两条路线,一条从汉中出发走斜谷,还有一条从四川的北部,路是很艰险的。然后经过甘肃南部包抄,它基本上是这样。
“陇西无谷”它指的就是现在的甘肃东部那一带粮食缺乏,因此我们要早一点准备军粮,准备明年跟诸葛亮来入侵的时候作战。司马懿就说了,诸葛亮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这一回失败,他明年不会来了,他一定会充分准备,而且他不会采取攻城的办法,他会想办法跟我们野战,因为诸葛亮治军严格是出名的,失街亭以后,你看他自己上表自贬三等,赵云是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赵云没有完成任务是有道理的,结果赵云被降职。诸葛亮治军非常严格,所以蜀军有很强的战斗力,所以蜀军如果跟魏军野战,魏军干不过它。可是攻城,我不出来,老虎不出洞,跟咱们踢足球似的,人家密集防守,咱就没辙,中国队一点辙没有,是不是啊?
司马懿说,(诸葛亮)下一次,他会改变战略,不再攻城,寻求野战。而且他一定要准备三年,才有充足的粮食跟咱们打仗,所以放心好了,明年、后年他不会打。果然如此,果然被司马懿说中了,第二年、第三年,诸葛亮都没有再北伐。234年也确实如司马懿所说的,准备了三年以后,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年事已高,来日无多。这次出动的军队最多,十几万,准备得最充分。带的粮食也比过去任何一次都多,而且一直打到渭水南岸。这是历次北伐打得最远的一次,而且坚持的时间也最长。一共一百多天,以前不是一个月吗。连司马懿都知道了,又规律了,你只能打一个月。所以司马懿他说,诸葛亮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说“亮每以粮少为恨”,诸葛亮每次都因为军粮不足感到非常地遗憾。
(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每次打仗都因为军粮短缺而功亏一篑?况且,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也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缺少粮食呢?而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都不能取胜,难道仅仅就是军粮短缺而造成的吗?)
四川虽然天府之国,但是实际上那时候真正开发的只有成都平原那一部份,它光一年军粮不够的。非到等三年丰收,他才会来进攻。后来果然如此,迫使蜀军粮尽退兵,魏军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不仅是司马懿个人的意见,而且也成了曹魏统治集团的共识。魏明帝也是这个意见。魏明帝的圣旨里头也强调了这一点。234年诸葛亮北伐了,要按过去来说,曹魏朝廷听说诸葛亮这次带兵那么多,准备了三年来北伐,那肯定是朝野震动,这次他们不害怕了,为什么呢?有经验了。摸着诸葛亮打仗的规律了,也知道他的弱点了。所以魏明帝曹睿的圣旨当中,他就说,“蜀军远来利在急战”,所以他让司马懿怎么着?持重。你一定要冷静,要稳重。他还怕司马懿改变战略,他说“只要坚壁拒守”,就是你坚守在城里面,“以挫其锋”,因为他刚来的时候,士气很高涨,求战心切,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他进,进不来。退无与战,他退,你也别出去。他退,咱不出去,不跟他打。他一退,咱出去了,上当了,野战了。退,咱也不出去。“久停则粮尽,”他老停在那个地方,他天天得吃,他粮就尽了。“掳掠无所获”,“掳掠”就是他想抢夺咱们的粮食,他抢不着。咱们坚壁清野,他没有什么收获。“则必走矣”。到时候他就必定要退走,到时候退走,等他退走的时候,咱们再追,那就肯定能够得胜。作为圣旨进一步强调这个战略。但是由于这回,诸葛亮准备得特别充分,而且他岁数大了,五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因此这一次他是志在必得,想尽各种办法挑战,要逼迫司马懿出来跟他决战。只要你出来,我就能胜你。
因为蜀军训练有素,战斗力比他强。那么这个时候,小说里面我们看怎么写的,是不是。诸葛亮不是派人送了女人的衣服、装饰品这些东西给司马懿。意思就是说:你看,你哪是男子汉,你简直像女人一样,你都不敢出来跟我打仗。那么诸葛亮老是派人挑战,司马懿确实有点沉不住气了,朝廷它怕司马懿沉不住气,因为这回诸葛亮是步步紧逼,他过去有时候打仗,470里的斜谷他都进去没多久,这次把470里斜谷都打通了。一直打到渭水南岸了。曹魏朝廷,它怕司马懿沉不住气,特意派了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地位很高,叫辛毗。作为监军,而且拿着皇上赐给他的节杖,这个节杖代表皇帝,就相当于国外的权杖来监军。辛毗本身地位就很高,他是卫尉。他就是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公安部长这个角色,首都卫戍区司令这个角色。而且辛毗这个人是什么,以耿直、坚定、敢于坚持原则闻名的。这皇帝也怕派一个软弱的人镇不住司马懿,派一个厉害的当监军。
结果呢,在诸葛亮的一再挑战下特别是送女人衣服、头巾等等这些东西侮辱下,司马懿沉不住气了,决定出战。我说的都是《三国志》,还没说到小说。这个《三国志》里面记载,辛毗拿着皇上给的节杖,站在那个军营大门口挡着,多么精彩啊。你就可想而知,在决定是否出战的时候,辛毗作为监军。监军是什么?监军就是政委。辛毗肯定是坚决反对司马懿出战。但是没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不是,司马懿不听。下令出兵,结果辛毗,我跟你在军营里边,大帐里头当着众将我这么说你,你不听,干脆拿着节杖站在大门口,你敢出去吗?你除非把我杀了。这可代表皇权啊,司马懿给镇住了。没敢出去。所以从辛毗站在军营门口,拿着节杖,我们就可以推想出来,当时的争论是多么激烈,司马懿是多么愤怒,最后被制止住了。这个细节,在《三国演义》里面,咱们都很熟悉,给改了。改成什么呢?司马懿看见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他不着急、不生气。他问使者;诸葛亮每天饭量如何啊?忙不忙?根据使者讲的情况他就推断出来诸葛亮身体不行了。吃那么少,大小事情都他亲自决断,顶不住了。再说时间摆在这儿,他粮食再多,他坚持不了多久了,结果他客客气气把使者送走。其实如果用《三国志》里头辛毗持节杖站在大门口那个细节,你看看,那多精彩。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确实会很有味道,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辛毗这个形象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给改丢了。大概作者就是不想让司马懿身上有过多的顶天立地大丈夫的血性,而多一些冷静和小心。也许,这更符合司马懿本来的性格。因为正是他小心谨慎,他才笑到了最后。)
后来诸葛亮去世以后,马上不是退兵吗?《三国演义》里面不是写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吗?有没有这话呢?还真是有这事。不过,这个事它有一点改动,就是司马懿发现蜀军突然退兵,他就猜到可能是诸葛亮死了,因此马上下令追击。下令追击啊,那么诸葛亮临终之前他又嘱咐,就是他的长史,就是秘书长,总司令的秘书长杨仪下令调转军队,迎击魏军。这下司马懿害怕了,司马懿以为是诸葛亮还活着,他是故意退兵,来诱使我出战,所以赶紧退兵。因此民间流传“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是根据这个事,并没有雕一个木头人,那个像之类。那个是小说家言。当然写得更生动了。而在这一次当中,就是蜀军退兵,司马懿下令追击,辛毗倒是显得小心谨慎了,他不放心,他说,别追了,别上当,咱别上当。司马懿从蜀军剩下来的营地里面所缴获的东西,他做了一个分析。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他发现蜀军丢下了很多粮食,另外,作战计划,来往书信,就是那些军事秘密的文件都没来得及带走。因此现在追,没问题。司马懿确实了不起,他可以说是一位一流的伟大战略家,而诸葛亮是一位超一流的战略家。他比司马懿聪明,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缺少智慧,而是因为它综合国力不如曹魏,而且差距太大。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存亡、发展,光靠某一个、两个人的聪明智慧是不够的。它需要全民族的努力,需要大家共同来提高综合国力!我
讲完了。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那个尚武的年代,这个小山村的读书人到底凭着什么当上了《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将引领我们一起走近这神秘的一号人物——诸葛亮。)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七)司马懿-周思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