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赵文化志-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遗风,这是一座鲜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相结合的陵墓,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

  同时期,在燕赵的南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墓葬,还有东魏茹茹公主墓,位于河北省磁县东南大冢营村,砖砌,平面作“甲”字形,包括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南北总长34。89米,东西宽5。58米。墓内保存了大量壁画,绘有墓主茹茹公主的画像及侍女等。墓内早期被盗,但仍出土了各式陶俑、动物模型、青瓷器、各种金饰品等共1000多件,还出土了两枚拜占庭金币。墓内出土墓石一方,篆盖有“魏开府仪同长广郡开国高公妻茹茹公主闾氏铭”,志文22行,全文463字,字间有界格,字为魏碑体。

  茹茹,史作芮芮、蠕蠕,自号柔然,东胡之苗裔,姓郁文闾氏。东魏兴和三年(541年)丞相高欢送东魏乐安公主嫁予阿那环之子菴罗辰。兴和四年(542年)“阿那环请以其孙女号邻和公主妻济神武第九子长广公湛,静帝诏为婚焉”,志文和《北史·齐本纪》所载相同。时高湛年仅8岁,而茹茹公主年方5岁,两家是娃娃亲,志载茹茹公主死于武定八年(550年),时年13岁,此门娃娃亲显然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此志所记内容可以补史,而且为确定高欢、高澄墓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辽、金帝王陵

  北方长期的分裂局面直到隋唐建立才宣告结束,从此进入了中国封建史上最繁盛的时代。燕赵大部分州县隶属唐之河北道。唐朝实行依山为陵的葬制,岗阜环抱,气势宏大,但也有封土为陵的,如唐敬宗的庄陵。在河北隆尧县城南15公里处的王尹村北,有大唐祖陵两座共一茔。建陵始于高祖李渊,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35年)又在陵东建光业寺。建初陵是唐玄宗八代祖李熙陵,启远陵是七代祖李天赐陵。均有高大封土,陵前有华表、石狮、石马,雕刻手法娴熟、形象自然逼真,具有盛唐风格。虽封土已平,寺庙已毁,但石雕犹在,这是燕赵少有的唐代陵墓建筑。以后,在燕赵建都称帝并兴建皇帝陵的是自辽、金两朝开始的。

  辽朝是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所建。早期在今辽河一带游牧,唐末,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916年建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契丹族建国后与中原联系逐渐加强,农业、手工业得到普遍发展,民俗民风也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辽朝帝王陵分在三个地域:辽太祖阿保机的祖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宗、穆宗的怀陵,圣宗、兴宗、道宗的庆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辽世宗的显陵、景宗的乾陵在今辽宁北镇县境内。凡帝陵均设有奉陵邑,守护陵园。辽陵虽未经发掘整理,但地方民族特色仍可显见,如陵前石人雕成箭袖窄袍,背后梳一条长辫,与中原风格不同。另据1995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发现辽代女贵族“苏娘”的墓,从墓画看,墓主人年轻美貌,有众多侍女簇拥,地位显赫。墓室结构具有草原与中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点。墓葬分内外二层,外面是砖砌仿穹庐式的圆形帐庭,里面是石砌彩绘汉式长方形石房,其独特的风格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这座女贵族墓为了解辽帝王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原分布于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长期受辽统治者的压迫。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举旗反辽,建金朝,是为金太祖,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亦称上京。10年后,金兵亡辽灭北宋,占据中国半壁河山。金朝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称中都。随都城内迁,金朝始在中都建陵寝。金初,太祖陵建会宁北城外,称睿陵。完颜亮建中都后,于贞元三年(1156年)三月迁睿陵于北京大房山。房山县位于北京西南约60公里处,自然环境幽静秀丽,西跨太行山北段,山岳重叠,林木丛郁,明秀异常,金陵就建在县西10公里的云峰山下。这里埋葬着金始祖至金章宗皇帝,以及后妃、诸王,成为建在北京的第一个皇陵群。

  金陵区大致分帝陵、后妃陵、诸王兆域3部分。帝陵有太祖的睿陵、太宗的恭陵、睿宗的景陵、世宗的兴陵、章宗的道陵。被追谥者有熙宗的思陵、显宗的裕陵。遇弑且被降为庶人的海陵帝则葬在山陵西南侧,这是个例外。诸帝之陵均有皇后陪葬,而各妃死后葬在“诸王兆域”中,位于云峰山之北麓。整个陵区规模很大,世宗在位时,周界近80公里,四周园墙还设有“封侯”即土堡,以加强守护。

  金陵是处风景秀丽而又壮观的古建筑群,后世元曲作家冯子振写了《鹦鹉曲·燕南八景》,其一就有“道陵前夕照苍茫”一景,道陵即指金章宗之陵。金陵园的地面建筑在明朝末期受到大肆破坏。当清军所至克捷,兵取辽阳时,明帝惑于“形家之说”,以清发祥渤海,疑与王气相关,故天启元年(1621年)起,罢金陵祭祀,次年拆毁金陵,割断地脉,又建关庙其上为厌胜之术。将国运衰微移咎于异代山陵,致使金帝王陵从此荒圯,面目皆非。清康熙皇帝即位初,以“知金太祖、世宗二帝陵在兹,追念鸿烈”,于是命礼部“修其颓殿,俾规制如初”。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金太祖陵地面宽平,重建飨殿,筑围墙,立正门,凡祭台甬道倾地处,如式修整。金世宗陵的飨殿、祭台、甬道、缭垣也均行增修。民国时期金陵又屡遭破坏,地面建筑再次被毁殆尽。仅知金太祖陵丘为三合土夯筑,高5米,周长30余米,这是清重修过的遗迹了。在坟南有飨殿遗址,殿基进深12。20米,宽16米,殿柱16根,直径30厘米,陵墙已成残垣断壁。金世宗的兴陵结构与之相似,规模略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自1986年起开始对金陵作考古调查,这座具有女真族风格的地下文物宝库将重见天日,再现光华。

总观西晋以来帝王陵寝,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主要继承了中原传统文化,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习俗风尚,给燕赵陵墓建筑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



第四节 明十三陵
  1368年元朝的统治被推翻,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定鼎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是为明孝陵。自明朝第三代皇帝建都于北京的永乐帝起,到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止,共有13位皇帝相继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是为明十三陵。

  一、十三陵的兴建

  早在永乐五年(1403年)时,皇后徐氏病逝,明成祖派礼部官员去北京择定“吉壤”,先拟定口外屠家营,由于“朱”与“猪”同音,有被宰杀之嫌,犯地讳而不用。又拟选昌平的“狼儿峪”,朱(猪)遇狼是不祥之兆,也不可用。后欲选西郊“燕家台”,因“燕家”与“晏驾”谐音,有死亡之意,更不吉利。直到永乐七年(1405年)明成祖才亲自择定在燕山支脉的天寿山。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位于北京昌平县,距市区约80多公里。这里山间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土水深厚,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以山为屏,易守难攻。一日,永乐帝“驻跸于此饮酒,是日适万寿之期,群臣上寿,故名天寿”,黄土山从此名天寿山(于敏中:《日下旧闻考·京畿·昌平》)。永乐帝遂降旨圈地80里作陵区。

  经过4年的大兴土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将徐皇后棺椁由南京迁来。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军中,遂与徐皇后合葬,直到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永乐帝长陵才最后竣工。以后相继葬于天寿山的还有仁宗朱高炽,名献陵;宣宗朱瞻基,名景陵;英宗朱祁镇,名裕陵;宪宗朱见深,名茂陵;孝宗朱祐樘,名泰陵;武宗朱厚照,名康陵;世宗朱厚熜,名永陵;穆宗朱载垕,名昭陵;神宗朱翊钧,名定陵;光宗朱常洛,名庆陵;熹宗朱由校,名德陵;思宗朱由检,名思陵。共13位明帝埋葬在这里,通称明十三陵。陵区方圆80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如拱似屏,气势磅礴。十三座陵又各依一个山峦,而明成祖的长陵是整个陵区的主体,其他十二陵分布于东南、西北和西南处,彼此相距500—1000余米不等。在天寿山南麓的缓坡上,距长陵约6公里处有两座小山崛起,东名蟒山,西名虎峪山,十三陵的大宫门(习称大红门)正居两山之中,成为十三陵的天然入口。

  自迁都北京的永乐帝起,明朝有14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明朝有一段历史说明了这个问题。迁京后第四代皇帝英宗朱祁镇当朝时,西北部蒙古族瓦剌部强大起来,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兵大举南侵,明廷宦官王振贪婪蠹国,为恃功自重,竟挟持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位于今河北怀来县东,蒙古兵俘虏了英宗。消息传到北京,中外惊骇,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年号景泰,在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抗战派主持下,军民打退了蒙古兵的围攻,保卫了北京,挽救了明王朝的厄运。蒙古瓦剌部自此也日渐削弱,并把英宗释放回京。朱祁镇先称“太上皇”,后发动了“夺门之变”杀害了景泰帝,重新复辟,改元天顺,而把景泰帝及皇后葬在京西的金山。后世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修缮了景泰帝生前所建陵墓,但始终没有迁葬,以后用来安葬短命的光宗皇帝,称庆陵。所以,明十三陵在明时只建了十二陵。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死后葬于田贵妃园寝,本无明楼、享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拨巨资修复明陵,将田妃园寝重新修葺,一如其他帝陵,明楼享殿之制具备,立神牌木主以供奉,思陵“始为建置”。

  二、长陵的建筑

  十三陵的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5间6柱11楼,6根柱脚刻浮雕云龙,上部加饰立雕卧兽。牌坊的中线正对着11公里外的天寿山主峰。过石牌坊往北约1300米就是陵园大宫门,坐北朝南,门3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浑厚端庄。自大宫门起原有绕陵围墙一道,周长约40公里,共设10门,即中山门、东山门、老君堂门、贤庄门、灰岭门、钻石门、雁子门、德胜门、西山门、榨子门,各门均有敌楼,设兵把守,现仅存围墙遗址。门内东有神厨5间,西有神库5间。进门600米处迎面一座碑亭,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顶,距碑亭四角约30米处各有一座华表,上雕云龙,亭内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高6。5米,4座盘龙华表矗立衬托,蔚为壮观。穿过碑亭往北,在长达1200米的神道两旁排列着18对石像生,有4狮、4獬豸、4骆驼、4象、4麒麟、4马,各两卧两立,还有4武臣、4文臣、4勋臣,通体由汉白玉石雕琢,大者约30立方米。石像生源于秦代,陵前多置麒麟、辟邪、象、马,以后历代相沿。这种石雕装饰象征帝王生前仪卫,庞大的兽形也显示了皇帝的威严。神道北端就是祾恩门,这座门寓意天门,入此门如升天堂。再往北,沿神道穿过七孔石桥,可直趋长陵。

  长陵是明陵的典型代表。这座陵由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组成。祾恩殿是地面上的古建筑,富丽堂皇,与皇宫中的太和殿相类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座落在汉白玉台基上,台基高3。2米,共3层,每层有栏杆,栏上浮雕云龙纹。大殿东西宽66。95米,南北进深29。311米,面积1956。44平方米,另有东西配殿各15间,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殿宇之一。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承托殿顶,直径1。17米,最高的约12米。这些贵重的木料多产在四川、湖广、江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俗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劳动人民以生命作代价从数千里之外运抵工地。由祾恩殿继续向北是内红门,过门是明楼宝城、宝顶。明楼形似小城楼,它因与称作“幽宫”、“玄宫”的地宫相对应而得名。明楼前檐有匾额,刻有“长陵”字样。楼前有石“五供”:香炉1个、蜡台2个、花瓶2个。楼中立庙谥石碑,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9个金字,字大径尺。楼后是宝顶,圆丘式,周长1000余米,明成祖朱棣的棺椁就深埋在宝顶下的地宫。

  长陵地宫尚未发掘,其内部布局结构推想当与打开的定陵地宫相近。

  三、定陵地下宫殿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是明穆宗第三子,1527年即皇帝位,年仅10岁,年号万历、庙号神宗。即位初,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手续,缓和统治危机。万历帝成年亲政后,迷恋酒色,不常理朝,却大事营建。万历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