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状黍米,色紫红”(《帝京景物略·畿辅名迹》)。后将舍利子放回,“安置故处”。所载明代舍利子在1981年找到两粒,1987年公诸于世。云居寺石经,建国后在该寺石经山藏经洞内出土。寺内现藏10082片,在世界上也属罕见,石经保存了1200余卷写经刻本,证实了辽刻石经就是《契丹经》刻本,实为“国之重宝”。云居寺因其舍利和石经,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早古刹,启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时名悯忠寺,辽清宁三年(1057年)因地震倒塌而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赐名法源寺。法源寺内建筑群布局严谨,空间多变,总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格局的特点。戒台寺内的戒台为明代所建,是全国著名戒坛。
位于门头沟区的潭柘寺,据说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燕人谚语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从唐至清历经改建,规模宏伟。寺内遗物对研究佛教和古建筑很有价值。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原为雍正帝当皇子时的官邸。乾隆九年(1744年),为给雍正帝超度灵魂,同时吸引蒙藏地区的喇嘛教信徒,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主要建筑有影壁、牌楼、山门、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法轮殿位于雍和宫第四进院内中轴线上,平面呈十字形,黄琉璃瓦,大式歇山顶,中间顶部设五小阁,阁上各建一座小喇嘛塔。形成以汉族传统宫殿加西藏宗教式装饰的独特风格。殿内供奉15米多高的大型宗喀巴铜像。像背后是用檀香木雕刻而成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殿内存放的大藏经和续藏经,是用藏文书写的两部重要佛教经典。万福阁位于中轴线最北端,阁三层,高30余米。阁内矗放着一尊高26米(地下8米)的木雕弥勒站像,雕造于乾隆年间。七世达赖为感谢乾隆帝的支持,将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国王从印度运来的一棵巨大的白檀树买下,从西藏运到雍和宫。在察汉达尔罕喇嘛的设计指导下,由汉藏工匠一起雕造成大佛。此佛形态端庄、慈祥,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6。承德外八庙
外八庙是指环列于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山坡上的八座寺庙。八庙有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溥善寺。溥善寺现已不存。外八庙是自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陆续修建而成。八座寺庙有朝廷派驻喇嘛,由专管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发放银饷,又位于京师之外,故称“外八庙”。外八庙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宗教信仰,通过建造佛寺密切他们与清政府的关系。外八庙的建筑融合了汉藏建筑特点,是当时民族文化交流的实证。
普宁寺又名大佛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汗叛乱,乾隆在避暑山庄宴请厄鲁特四部,分封爵位,取普天安宁之意,建普宁寺。庙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一般佛寺的伽蓝式布局,有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后半部是在9米多高的台上建筑的藏式庙宇,布局为曼荼罗式(曼荼罗即喇嘛教对宇宙形象的一种认识)。大乘阁为主要建筑,围绕此阁建造的有日殿、月殿和象征着所谓“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藏族的建筑特点。大乘阁的式样仿照西藏三摩耶庙的乌策殿,全用木结构,气势雄伟,是中国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阁内空井置千手千眼菩萨立像,高21。85米,莲花座高2。2米。金漆木雕,有42只手,本身两只手作合掌状,其余40只手各拿法器,为我国著名的木雕大佛。寺庙碑林内存三通乾隆御制石碑,记述了普宁寺的修造经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溥仁寺修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外八庙中修建最早的一座。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康熙60岁生日时,蒙古各部王公大臣到山庄祝贺,为纪念盛况,康熙下令修建溥仁寺。寺内原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配殿、正殿、后殿,现存建筑为正殿和后殿,建筑平面布局和建筑造型均为汉族寺庙形式。正殿内供奉的三世佛与二侍者以及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都是用贵重的髹漆夹纻造,艺术价值较高。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为安抚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贡献的达什达瓦部,同时满足蒙古其他各部首领朝觐时宗教活动的需要,命仿伊犁河北岸固尔扎庙之制,建安远庙,故此庙又称伊犁庙。庙内主体建筑为普渡殿,殿上檐建筑形制特别,在古代阁楼建筑中非常罕见。屋脊满饰花纹,正吻和合角吻作花丛状,正脊中部置三个铃状喇嘛塔,使整个殿顶极富特色。
普乐寺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修建此寺目的,是为团结蒙古、维吾尔、哈萨克以及布鲁特各族上层人物,以加强中央集权。寺内主要建筑由前至后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配殿、宗印殿、群房、阇城、旭光阁。从山门至宗印殿,是典型的汉族寺庙传统建筑手法;后部群房(已无存)、阇城、旭光阁组成喇嘛教特有建筑。普乐寺前部主要建筑为宗印殿,后部主要建筑为阇城和旭光阁,阇城即坛城,为喇嘛教传法之处。以阇城形式建成的寺庙,普乐寺是中国仅有的实例,在宗教与建筑上都有重要价值。阇城正中是普乐寺主体建筑旭光阁,阁内建有大型立体“曼陀罗”模型,这种立体曼陀罗,除印度与西藏外,十分罕见。阁内藻井造型精美,制作细腻,中央悬有鎏金的二龙戏珠,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占地22公顷,由40座佛殿、僧房组成,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寺庙。此庙是为庆祝乾隆50岁大寿和他的母亲80岁大寿而建。建造时模仿达赖驻地拉萨布达拉宫的法式,普陀宗乘是布达拉的汉译。因此,该庙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此庙布局形制体现了汉藏文化的结合,以藏式为主。从山门、碑亭、五塔门到琉璃牌坊,按汉式庙宇对称布局原则排列。从琉璃坊以后,根据山势,自由布置佛殿与僧房,颇富西藏建筑之趣。此庙内有一通《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纪念,历史价值颇高。
须弥福寿寺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70寿辰时,西藏班禅六世来京朝觐。乾隆为他在承德建立此庙,作为班禅居住讲经之所。庙内建筑模仿班禅六世在后藏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修建,所以又称扎什伦布庙、班禅行宫。庙建成后,清政府在第二年选了180名内地喇嘛在此学习藏经。寺庙外观上为藏式建筑,而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和材料装修都结合了汉族建筑的传统手法,例如主体建筑班禅打坐讲经的妙高庄严殿,坐落在藏式平顶大红台正中,周围三层平顶楼群环绕,这是喇嘛教“都纲法式”的形制。主殿高三层,采用汉式台梁式木构架,而柱网布置则采用“都纲”式的回字形。顶部用汉式方形藻井、天花和斗拱。须弥福寿之庙是汉藏建筑艺术交流、融合的结晶。
殊象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次年完工,建筑仿五台山殊象寺,为典型的汉族寺庙传统手法。清初,曾有清帝是文殊化身之说,乾隆修建此寺之目的,意在神化自己。
外八庙是北京附近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具有皇家气派的寺庙建筑群,在宗教历史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7。内蒙古的喇嘛寺庙
喇嘛教由蒙古族传入,内蒙古境内有许多喇嘛教寺院,席力图召(延寿寺)、庆缘寺、美岱召(寿灵寺)、五当召、延福寺都是著名寺院,在这些寺庙中,现存五当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东北五当沟,本名叫巴达嘎尔庙。五当为蒙语,意为柳树,“召”是“寺庙”之意,此庙建于柳树沟,故名五当召。初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命名为广觉寺。全寺有6宫、3府、1陵、60多栋僧房和喇嘛塔等,苏古沁独宫是召内主要建筑,全庙性集会在这里举行。洞阔尔独宫为时轮学部,传播数学、天文、占卜历学等,却衣林独宫为宗教哲学部,殿内供奉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铜像。阿会独宫为医学部,是传授医学的场所。日木伦独宫为教义学部,是传授喇嘛教义、教规和教史的地方,殿内供奉内蒙古最高的宗喀巴铜像,高达9米,巨像两侧龛内供奉有宗喀巴小塑像1000尊。五当召内的建筑是研究神学、建筑学的珍贵资料。
8。辽宁义县奉国寺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由于遭受金、元、明、清历次战乱,寺庙一些原建筑被毁灭,独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现有山门、牌楼、无量殿等皆清代增修。辽代所建的大雄宝殿,座北朝南,为五脊单檐式庑殿式,面阔9间,共48。2米,进深5间,共25。13米,高达21米。殿内辽代所塑七尊佛像,左起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诸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8米以上,中间的毗婆尸佛则高达9米多,庄严宏伟,神态雍祥。殿两侧分置金、元、明、清重修奉国寺碑十余方,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二)佛 塔
佛塔是佛教传播时使用的形象实物中最突出的形象。“塔”原为梵文音译,意为坟冢,本为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而用,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也传入中华大地。中国现存的佛塔样式在燕赵大地几乎均有其代表性的建筑。主要塔式有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花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式等,它们是印度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文化传统结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佛学价值。
1。楼阁式塔
此塔式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因其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式样,因此命名为楼阁式塔。燕赵现存著名楼阁式塔有山西应县木塔、河北定州料敌塔、涿县云居寺塔、北京良乡昊天塔、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等,其中应县木塔、定州料敌塔在中国佛塔中占有重要地位。
应县木塔是全国“四大名塔(大雁塔、元和塔、千寻塔)之一,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塔身外观为五层六檐,从地面至塔刹高67。31米,比例适度,形体端庄,塔顶作八角攒尖式,顶上立铁刹。此塔历经900多年仍然屹立,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定州料敌塔又称开元寺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历时55年建成。此塔建于高大台基之上,11层,高84。2米,是全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古塔。塔身为八角形,平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整个塔结构严谨,建造精工。据记载,该塔是开元寺僧人会能去天竺取经,取回了舍利子,圣上召见后,降旨建造。此塔在佛学文化与建筑史上非常重要。
2。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最早出现于北朝,辽金时期,以砖石建成的密檐式塔盛行,在中国建塔史上,形成风格独特的辽金古塔,此塔式多为八角十三层砖塔,少数为方形,采用十三层,来源于《大般涅槃经·后分》:“佛告阿难,……起七宝塔,高十三层。”密檐式古塔主要分布在燕赵,北京天宁寺塔、通县燃灯塔、河北昌黎源影塔、正定临济寺青塔、辽宁锦州广济寺塔、北镇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均为全国著名的密檐式塔。在这些密檐塔中,北镇崇兴寺双塔与辽阳白塔的雕刻艺术较高。正定临济寺青塔内埋葬着禅宗创始人义玄的衣钵,具有极高的佛学价值。近年来日本佛教界多次派遣代表团前来参拜祖塔,与中国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建于辽大安五年(1089年)的觉山寺塔为此塔式的典型代表,其下部是方形及八角形两层基座,上置须弥座两层,上层须弥座上有斗承平座、勾栏、须弥座的束腰部分的壶门内雕刻佛像。平座以上用三重莲瓣承托塔身。塔身八角形,转角为圆倚柱;南北设门,东西为假门,其余四面设假窗,檐下砖砌额枋、斗拱。塔身以上有十三层重塔檐,均有砖砌斗拱。塔檐逐层收缩,形成优美的券刹曲线。顶上置铁刹,以八条铁链固定在八条屋脊上。除觉山寺塔外,北京天宁寺砖塔和辽宁宁城县大宁故城址的大砖塔,也是这种塔式的典型代表。
3。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也是中国古塔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由中国古亭与塔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