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赵文化志-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塔式的典型代表。

  3。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也是中国古塔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由中国古亭与塔刹融合而成。山西五台佛光寺祖师塔,便是著名亭阁式塔。祖师塔位于大佛殿左侧,砖砌而成,涤以白色,形制奇特,手法苍古,造型特殊,十分罕见,它是全国仅存两座北魏塔之一,具有极高的佛学价值和文物价值。

  4。花塔

  花塔兴盛于宋、辽、金时期,因塔身上部装饰各种繁复的花式而命名。国内现存花塔仅10余处,正定广惠寺花塔最为典型。该塔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平面布局甚为特异,第一层为八角形,其四角附建扁平的六角形单层小塔。塔身与小塔檐下,设砖制斗拱。斗拱配制也与一般建筑物不同。二层正面门,余面均设佛龛。第三层正面留门,四侧为斜方格假窗。第四层为花束形塔身,塔身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交错彩塑狮、象、人物等,形象生动,似一小型雕塑艺术宫。广惠塔造型奇特,装饰富丽,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5。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藏式塔,是喇嘛教特有的佛塔。此塔式塔身是一个半圆形覆钵,其上安置长大的塔刹,故名覆钵式塔。喇嘛教在燕赵流传很广,内蒙古、北京、河北北部地区非常多见,著名塔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北海琼岛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内蒙古席力图召白塔等,此塔式的代表作,首推元至元八年(1271年)尼泊尔匠师设计兴建的元大都西域之释迦舍利通灵之塔,即北京妙应寺白塔。该塔为砖造,基座平面呈“凸”字形,上面置复合“亚”字形须弥座二重,其上为硕大的覆莲承托的瓶形塔身,上部塔颈作相轮状,称作“十三天”,顶端天盖上原置宝瓶,现在上面是一座小喇嘛塔。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又名佛舍利塔,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塔身状如藻瓶,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8块,形成圆形,按八卦方位安置。塔顶正中装铜顶一枚,高5。33米,覆盘2。33米,饰以垂带,金光闪闪。该塔有重要佛学价值,被人们视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标志。

  6。金刚宝座式塔

  金刚宝座式塔属于密宗塔形,以五方佛为供奉对象。此塔式为模仿印度佛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式,同时吸收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而形成。全国现存的金刚宝座式塔有10余处,约有半数存于燕赵。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西黄寺清净化域塔、五台山圆照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慈灯式金刚宝座舍利塔均为著名佛塔。北京真觉寺塔是这种塔形中年代较早而又雕刻精美的代表作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成于成化九年(1473年),为置西域梵僧班迪达大国师进贡的金身玉佛像而建。塔高17米,下为高7。7米的四方形塔座,座上分建五塔,用砖与汉白玉砌筑而成。座子和小塔身上布满各种图案,雕刻技法生动形象。真觉寺塔在宝座上增建了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重檐琉璃罩亭,是一座融中印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佛塔。清净化域塔又称班禅塔,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圆寂于西黄寺的六世班禅衣冠塔。塔基与塔身均雕刻精美图案,须弥座的中段雕有班禅六世一生故事图。此塔仿照印度菩提伽耶精舍而建,造型优美,雕刻艺术极其精湛。

  7。过街式塔与门式塔

  过街式塔建于街衢之上,门式塔与此相似,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形式,它们是中国古代城关建筑与佛教建筑相结合的产物。燕赵现存过街式塔与门式塔较著名的有北京居庸关佛塔、西郊法海寺门式塔、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外的各式门式塔,普宁寺红、绿、黑、白塔门等。普宁寺塔结合中原地区塔型特点和宗教的需要,塔基座均采用过街塔门式,座下开出拱门,每塔塔身均采用双层“重钵”形式,三个取覆,一个取仰。塔身装饰金刚杵与法轮。在建筑艺术的效果上,四种不同颜色的塔与周围的日形、月形、六角形、三角形等台殿建筑互相配合,衬托出主体建筑大乘阁的雄伟,共同构成了一组完美的建筑布局。

燕赵佛塔由木而砖石,集中了中国建筑的精华,也融会了印度建筑的精华,形式多样,奇丽秀美,成为中国建筑史与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在燕赵的传播

  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唐朝初年传入中国,辽时传入燕赵。据史籍记载,辽耶速鲁丁奉敕建造北京牛街礼拜寺,为伊斯兰教传入燕赵之始。元代,成吉思汗对投靠他的外族人及其宗教实行宽容政策,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开始和蒙古人接触,当时的官文书中称他们为“回回人”。1219年蒙古军3次西征后,回民大批进入中原,有许多被编入“探马赤军”。蒙古统一战争结束后,忽必烈下令各地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在燕赵定居下来,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燕京、和林、定州、易县建立了一些清真寺。易县城内礼拜寺内一幢碑,称其寺建于元朝。定州市礼拜寺内一幢碑,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碑文中对回民人数、建礼拜寺及对伊斯兰教的教理、教义和一些制度都作了记述,成为燕赵伊斯兰教传播情况的最早记录。《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八《为在大都回回户不纳差税事状》云:“今体察到本路(中都路)回回入户,自壬子年元籍,并中统四年续抄,计二千五百九十三户。”反映了伊斯兰教在北京的流传情况。《元史·赡思传》称,赡思家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赡思是元代政治家,回族学者,他在正定的定居,为伊斯兰教在燕赵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明代,明成祖称帝后,为填补华北一带的旷地,多次下令迁民华北,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到燕赵定居。据沧县、三河、涿州、宣化、大名等县(府)志和部分礼拜寺现存碑刻,明初这些地区均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迁入。明成祖定都北京,大批官吏、商人、富豪纷纷北上,其中有不少回民为生活方便,开始在今大厂定居,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回民居住村落。随着大批回民迁入,伊斯兰教在燕赵得到较快发展,大批宗教职业者开始出现,明正德年间的刘景省大阿訇、清道光年间的李四爷及其子李冠度、清末的海思福等,都是北方伊斯兰教界很有名望的学者,他们不仅对伊斯兰经典和汉学有很高造诣,对伊斯兰哲学、阿拉伯文学的研究也很有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寺院的专称,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穆斯林经济生活和文化水平的集中表现。它是伊斯兰教文化的主要物化表现形式。伊斯兰教在燕赵传播较广,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清真寺在各地纷纷建立。北京牛街、东四、安内、锦什坊清真寺、河北沧州市清真北大寺、泊头市清真寺、大厂北坞清真寺、定州市清真寺、易县城内清真寺、保定市清真西寺、秦皇岛市海港清真寺、山海关清真寺、天津穆家庄清真大寺、西北城角附近四大清真寺、沈阳市南清真寺、北清真寺、东清真寺、呼和浩特南大寺等,都是较著名的清真寺。其中北京牛街清真寺、东四清真寺、定州市清真寺、沧州市清真北大寺等驰名全国。

  牛街清真寺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966年。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赐名“牛街礼拜寺”,清康熙三十年(1694年),按明风格修葺扩建,形成现今规模。寺内主要建筑有望月楼、大殿、宣礼楼、对厅、讲堂、碑亭等。礼拜大寺为全寺中心,殿堂有3个殿顶,接合处装饰了一道垂直半弧形影壁。殿堂中设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俗称窖殿。窖殿正面壁龛上,雕满精巧的阿拉伯文与花卉。殿内西北侧,是聚礼日或节日教长讲经说道的木制宣教台。寺内保存有明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刻写的《敕赐礼拜寺记》碑,是伊斯兰教史上的重要文物。东四清真寺位于北京东四南大街,是驰名中外的清真寺之一。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56年),明代重修。寺院建筑颇具明朝风格,将中国建筑特点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结合为一体。寺内珍藏的《古兰经》,是元朝穆斯林学者的手抄本。明万历七年(1579年)用汉阿两种文字雕刻的《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记述有穆罕默德事迹,该寺在中国伊斯兰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定州市清真寺位于定州城西。寺院布局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制式,正面和两厢配有大殿、水房和南北讲堂,结构谐调严谨,功能性突出,是中国典型的民族化伊斯兰教建筑群体。寺内原有石碑13通,记载着该寺建置经过和伊斯兰教在全国的传播、发展。元至正八年(1348年)《重修礼拜寺碑》,是传世极少的元朝清真寺碑刻之一,同时也是国内穆斯林用汉文介绍伊斯兰教教义的最早文献。碑中载道:“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天下之教,儒教尚矣,下此而曰释与老,虚无寂灭不免于妄,……惟回回为教也,寺无象设,惟一空殿,……盖造物之主不可以形迹求,若拟之象则类物,殆亦渎矣。惟有想无象以表其诚,其遗风流俗之美,盖可知也。”此碑碑阴有许多元代职官姓名,并有“掌教某某”字样,表明掌教制度在当时已经形成。该寺经明清几次重修,形成现今规模。它成为十四世纪中叶迁居中国的穆斯林经过一个世纪的繁衍生息,不断发展的标志。沧州市北大寺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寺院呈东西向,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按传统四合院布置,寺内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大殿呈“主”字形,有81间,工艺精湛,气度非凡。寺内建筑巍峨壮观,占地面积广,在燕赵屈指可数。此寺历史上经学颇盛,不少著名阿訇、学者至该寺设帐传道,培养的学生遍及全国,在伊斯兰教界影响颇大。



第四节 天主教、基督教
  天主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正教(东正教)、新教(耶稣教)三大主要教派为广义的基督教,共同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以《圣经》为主要经典,狭义的基督教指三大派系中的新教,此概念在中国长期沿用。

  一、天主教的传播

  天主教在燕赵的传播始于元代。蒙古大军远征欧洲,军中士兵和俘虏很多是天主教徒。元定都大都后,这些天主教徒便在北京定居下来。129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传教士孟高维诺来到北京,建立两座教堂,传教35年。1307年,罗马教皇在北京建立总教区,孟高维诺被委任为北京总主教,管理包括燕赵在内的东方全境教务。1600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天津,1601年到北京,在宣武门内建教堂,发展教徒200余人。利玛窦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吸收利用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教义,编写了《天主实义》、《畸人十篇》、《辩学遗牍》等宗教著作,以利于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利玛窦还广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以加强同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联系。利玛窦的传教方法,为天主教和新教的传播起到了示范作用。1690年,北京设立教区,天主教在燕赵有了较大发展。1785年,法国“味增爵会”在崇礼县西湾子建立教堂,为天主教在长城以外传播打下了基础。康熙雍正年间,多次下令驱逐外国传教士,天主教在燕赵的势力因之大减。

  1832年,崇礼县西湾子、高家营等地遭受自然灾害,天主教会趁机扩大势力,在西湾子建筑了中国当时第一个大教堂,“味增爵会”派孟振生任第二任丰堂司铎。1838年8月,罗马教宗将满洲里、辽东、蒙古三地教会统划为蒙古教区,西湾子定为蒙古教区总堂,成为北方第一个总堂和天主教活动中心。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在燕赵发展很快。1856年,直隶西南22个州县从北京教区中分离出来,组成正定教区。同年耶稣会传教士郎怀仁从上海进入直隶东南境,先后在威县赵家庄、献县凌上寺建立教堂,发展教徒,1857年从北京教区分离,正式成立直隶东南教区(后改称献县教区),郎怀仁任主教。初在赵家庄设总堂,5年后迁往献县张庄,成为耶稣会在直隶东南的一个重要传教据点。1874年,天津设立崇德堂,成为耶稣会在燕赵的财物管理机构。1898年,永平府10个州县正式从北京教区中分出,成立永平教区,方济众任主教。义和团运动前夕,天主教在燕赵大地广泛传播。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天主教遭到沉重打击。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天主教在燕赵的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