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神庙是整个建筑群中保存较好的一座主体建筑。庙为土木结构,完全不用石料,这和大量石灰岩构成的积石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表现出红山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庙从平面上看,是个窄长形状,南部一端有圆形的主室,两侧各有一个圆形的侧室,北边则是一个长方形房间。女神庙的墙面有很多层,是人工一层一层粘合而成。在墙上还有壁画装饰,有红白两色的几何形回字图案。庙内堆满了遗物,除了坍塌的墙面,屋顶残块以外,就是大量的人物、动物塑像和陶质的祭祀用器。

  那具神秘的女神像发现于1984年10月31日。当女神像露出地面时,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整个现场悄然无声,只有小铲和小刷子剥离泥土的声音在沙沙响着。慢慢地,女神头像完全显露在大家面前,她的表情如此镇定而坦然,似乎正带着微笑注视着5000年后的人们,神秘而自信。

  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国金字塔”的发现。在牛河梁遗址群南部一个山岗上,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座类似积石冢的金字塔式建筑,与山丘浑然一体,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这处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建造十分考究,内部夯土,外部砌石,台体顶部有炼铜坩锅等遗物发现,说明其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作为一座单体建筑,它是至今发现的中国史前建筑中规模最大的。

  1984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遗址旁建立了考古工作站。从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牛河梁遗址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等16个地点组成,占地约50平方公里。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高度重视,从此以后,红山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红山文化上演了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一出重头戏。

  牛河梁的坛庙冢

  “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牛河梁遗址群总体布局的一大特点。不仅有冢坛结合,还有庙与墓的组合。

  冢,积石冢,顾名思义就是墓上积石,以前只在辽东半岛发现过,其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这种积石冢规模大,形制规整,结构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也复杂而多样。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专门选择在高度适中的冈丘顶部,一般为一冈一冢,也有一冈双冢、一冈多冢的情况。

  在建造积石冢之前,要先把山头进行平整,然后确定冢的四周圹界,圹内筑墓。墓越大,下挖的墓圹就越深,然后在圹底砌筑石棺。主要墓葬安置后,在墓群顶部先封土,再积石,最后用加工好的石块砌筑规整的冢界。冢界要按照由外向内层层起台阶的趋势堆砌,极像埃及的“金字塔”结构。冢上顺石台阶成排立置陶筒形器,初步形成冢的规模。

  积石冢所用石材主要是白色的硅质石灰岩。冢的形状一般被砌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与积石冢密切相关的是祭坛,在红山文化中,有一种祭坛的形式就是以冢为坛。由于红山文化中的积石冢规模宏大,建筑得宽敞又平坦,形状有方有圆,而且大多气势宏伟,本身就具备祭坛的功能。所以,红山文化时期,很多积石冢被用做祭坛。在中国史前时期,这种祭坛与墓地在一起的形式并不少见,但在良渚文化中出现过类似情况。

  另外,红山文化时期还常常在冢的附近设立祭坛,其中以牛河梁第二地点的祭坛最为独特。这个祭坛为圆形坛体,三重圆层层叠起。石料为红色花岗岩,其砌法也和积石冢有很大不同,采用立置“石栅”式。石坛所处位置在诸冢的中心,并与主冢紧邻,使这座祭坛处于十分显要的中心位置。这样,祭坛和积石冢有了一个固定的组合,祭坛在积石冢群中也处于一个与主冢相当的地位。

  由于红山文化积石冢结构具有祭祀功能,那么其祭祀对象应是墓主人,是对祖先亡灵的祭祀。但女神庙的祭祀对象则是祖先的偶像,与积石冢的祭祀功能存在差异。不仅于此,上古时代的宗庙同时具有政治中心的功能,是政权的象征。

  红山文化时期已有了天、地、人的观念,还可以从牛河梁冢坛遗址的结构和祭祀功能找到进一步答案。在牛河粱遗址的建筑规则中常可见到对“三”和方圆结合的运用。本来古人对数目“三”和方与圆在建筑上的使用都是十分慎重的。牛河梁冢坛结合中的坛大都是圆形。牛河梁祭坛的三层圆结构,与它酷似的就是明清北京城天坛的圜丘,那是皇帝祭天的场所。牛河梁遗址中的祭坛建筑更有方有圆,方圆结合,或前方后圆,或方圆依次叠置,基本上是下方上圆。有人认为这样的建筑布局已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反映。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女神头像是牛河梁遗址最珍贵的出土的文物,它保存的完好程度、内容的丰富多彩,尤其是女神像的逼真和巨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女神头像除了发顶部分、左耳、下唇有残缺,面部整体得以完整保留。头像长约22。5厘米,宽23。5厘米,塑泥为黄土质,黏性较大,掺草禾一类,未经烧制,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部位则用细泥,外皮打磨光滑,颜面呈鲜红色,唇部涂朱。头的后半部分断缺,但较平齐,推测当时是贴在墙上的。在头后断裂面的中部可见一竖立的木柱痕,直径4厘米,由颈部直通到头顶部,上有包扎禾草的痕迹。此即塑像时所用“骨架”。头像看来具有典型蒙古人种的特征,鼻梁低短、圆鼻头、无鼻钩、方圆形扁脸、颧骨突出、两眼斜立。尖圆的下颌、圆润的面部和小而纤细的耳部,又具女性的特征。耳前鬓角明显,鬓角部位塑有细而长的竖带,应为与头饰或帽饰一类有关的系带。双眼内均嵌淡青色圆饼状滑石质玉片为睛,玉片直径2。5厘米,正面凸起,为睛面,经抛光,滑润而有光泽,背面正中则琢出一细而短的玉钉,使整个睛体形如现代的图钉,从而可以牢牢嵌进泥塑的眼眶内。虽然只余头部,却可由此想见一个富于生命力的女神形象。

  从女神庙的出土遗物可以看出,红山人有着女神崇拜的思想。在古代,女神象征生命的繁衍和大地的收获。作为一个民族生命力延续的象征,在世界各地各原始部族中受到广泛的崇拜。但在中国早期文化中,这种崇拜的证据却不多见。

  女神庙还出土了珍贵的人物塑像,它们大部分是由较粗的泥土为胎捏制的,在外表涂抹细泥质,再打磨光滑而成,有的表面还涂朱或有彩绘。可以看出形状的残件大约有眼球、手部、上臂、肩部、乳房、腿部等,表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通过分类,可以推测至少有7个不同的个体。

  泥塑动物大多残损,能够辨识出来的有龙形和鸟形两种。龙形残件分属两个个体,其中一个发现于主室堆积上部,龙头向北正卧,眼睛为泥塑,身体巨大。鸟形的其实只是一对鸟爪,长度大约15厘米,但是指节分明,爪尖锋利,造型十分生动,看来是一种大型的猛禽。

  红山文化惟玉为葬,遗址中成组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只有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堪与其媲美。

  红山文化的玉器可分为三类,包括兵器、动物雕塑和一些被赋予一定意义的器物,如勾形玉佩、连环饰、琮、箍、璧、环、璜等。这些玉器已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礼”的雏形。

  牛河梁遗址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一般为三至五件,大型墓葬也只有七至九件,所知最多的一座墓为二十件。目前出土玉器数量并不多,如与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的数量相比则要少得多。然而,红山文化玉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多变,尤其是内涵之深奥,却为其他史前文化所少见。在红山文化墓葬里,经常有出人意外的新造型、新题材出现。

  勾云形玉佩是牛河梁遗址玉器中最常见、又具文化特征的一个品类。它的造型和纹饰富于变化,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似鸟非鸟,似兽非兽。这类玉佩背面都有孔,但出土时却是竖立放置,而且有孔的一面冲上。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它不是简单的缀在衣物上,而是单独存在,另有用途,可能是墓主人入土时手握权杖一类的端部。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红山文化先民“古城古国”的徽帜,玉佩上急剧旋转的涡形纹和勾云纹体现了巫师在同至上神沟通时那种旋狂迷醉的感觉。

  玉龙显然是红山文化玉雕中最夺目的亮点,其独特而精美的器形以及众多的出土数量使它成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种类。同时,“龙的起源”这一流行多年的热点问题又因红山龙的出土而再度升温。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玉龙体形细瘦,有飘动的长鬃,主要呈C形;另一类则环体肥厚,首部硕大,有双耳,吻部有皱纹,形象似猪,因而这类玉龙被称为“猪龙”。

  以玉猪龙为代表的动物形玉器,还包括了龟和鸟两类,这些是红山玉器中内容丰富、制作技术很高的一类器物。不少器物背面有穿孔。从出土情况看,它们有特殊的功用,绝对不会是一般的装饰物件。比如玉龟就常常是成对出土,分握于墓主人的两手,可能具有某种神性的象征。

  红山文化冶玉的技术比较先进,制作颇费人工。一般将玉材切割成大致外形,然后通过再加工,将边缘部分磨得圆钝光滑。在装饰艺术方面,红山人对玉器表面的刻画十分慎重,但对于刻画动物形象时,总是在头部、羽翅位置适度刻划,然后是通体磨光。红山文化玉器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是在玉器表面磨出很浅但宽窄深浅十分均匀并随器物形态变化的浅沟纹。这种技法的难度大大高于一般的切割、刻画、钻孔和打磨,使玉器温润的特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由于红山文化玉器从器形到制作技法方面的这种种特点,使其在同时代的史前文化中成为姣姣者。

  对于研究者来讲,红山文化的价值却不止于玉器。同时期一般墓葬中常见的石、陶、骨器等随葬品在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中基本不见。实际上,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堆砌于冢四周的陶器也都制作精良。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非常特别,它们一般都摆在冢上,是一种红色的筒形陶器,很厚,腹部一面会有黑色彩绘。特殊之处是这些陶器都没有底部,然后它们被成排地竖立放置在冢周围的一圈台阶上。由于这种现象十分奇特,很多学者对这些有意摆放的陶器的功用作过讨论。有人觉得是和墓葬祭祀有关的陶鼓;比较权威的认识是从力学角度分析得出的,认为它们起到保护冢顶和周围石砌不至于坍塌的类似“坝”的作用。

  由于红山文化遗址处于长城南北交汇的独特位置,它的辉煌成就就更为发人深思,它那充满神秘气息的玉器,“唯玉独尊”的埋葬制度和恢弘真实的女神崇拜,构成了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北方原始文化的立体形象。毫无疑问,红山文化将是中国文明起源历程中一个精彩的前奏。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现状

  牛河粱遗址以其“中华文明发祥地、东方文明的曙光”的普遍价值,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88年,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牛河梁遗址被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4年牛河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三十个大遗址之一重点保护。

  牛河梁遗址位于万亩松林中,自然环境很好,但由于历史原因,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些采矿点和选矿厂的存在威胁着遗址安全。为加强保护,朝阳市决定对建平县和凌源市境内遗址保护范围内所有的碎石场和采矿点一律停产,企业建筑物、构筑物全部拆除,并搞好地貌恢复,严防死灰复燃。

  目前,牛河梁遗址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牛河梁遗址多年来一直按照申遗的标准在进行保护。朝阳市政府为了制止遗址范围内的破坏文物等违法活动,发布了《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和《关于保护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通告》。2002年7月,朝阳市政府还在遗址成立了公安值勤室。并对重点遗址点,如女神庙、2号积石冢、16号积石冢进行重点看护,24小时值班。

  2003年,辽宁省文化厅和朝阳市政府在北京召开了《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专家论证会,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讨论并原则通过,并于2004年批准实施。

  过去,一直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历史的源头,红山文化只是一个分支或者是一种长城南北“混合文化”。可是随着红山玉器的进一步考定,特别是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把史前文化的研究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