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5精华版-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都江堰的山旁还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寺庙,是世界上惟一尊水利专家为神的殿堂。我劝研究水利的人都去庙里磕几个头,从李冰身上吸取一点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灵感。遗憾的是在水利界竟有人还要在离“鱼嘴”只有1310米的上游,另建一个大型的杨柳湖水库,如此将彻底摧毁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由于遭到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个水库“暂停”了。但上游6公里处的紫坪铺水库仍在修建,应该说这是水利界一件很丢人的事。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也是一种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人工生态系统——水体和陆地交互作用的成功典型。塘泥肥桑,桑茂蚕壮,蚕壮丝多、屎多,丝多收益多,屎多鱼肥,鱼肥塘泥养分多……这种物质和能量顺利传递的生态平衡,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扩大了经济效益。每年可以获得八造蚕丝,每亩产鱼千斤以上。所以这一带平均每平方公里养活600人,成为我国农村最富裕、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且这种生产方式已经扩散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地方,如草基鱼塘、垛基鱼塘、果基鱼塘、稻…苇…鱼、稻…鱼…麻等等。可惜在经济开发的大潮中,珠江三角洲这种典范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日益被蚕食了。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它有着光辉的前程,也经历着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特别是具体到每一门科学,在研究客观世界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的时候,有成功,有失败,有否定,有否定的否定,遭到批评与反对是正常的。真正的科学不怕批评与反对,越批评越科学,越反对越科学。 

    现在有人喜欢用“反科学”的帽子来吓唬人,这正好说明了他的思想、方法、态度不科学。 

    纵观近百年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看到许多的科学成果好比一把双刃剑,用荀子的话来说,它既带来“用之以治则吉”的福祉,也带来“用之以乱则凶”的祸害。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福祉多于祸害。这问题不在科学本身,而在实践科学的人。

    譬如人类要改善生活,就发展农业、牧业、林业,纯农、纯草、纯林有益于管理和提高产量和品质,但这不合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则”,大自然就“差遣”了一支别动队——害虫,来干扰纯农、纯草、纯林。(注:我这里多打几个引号,是避免有人误解,我把大自然人格人性化了。全文同。)人类很苦恼,很无奈,几经努力,终于发明了DDT。这个伟大的科学成果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实践的结果,农药并不能消灭害虫,因为农药会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会杀死害虫的天敌,会残留和转移到土地、水源、植物、动物和人体之中,从而开创了一个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害人体健康的时代。于是人类不得不转变方向,用改变作物的抗虫性、调整种植格局和生态管理的办法,来控制虫害和发展农林牧业,至今问题仍未真正解决。DDT在许多国家早已禁用了,而在我国却是屡禁不绝。人类要真正认识这个问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至于控制水害的问题,人类的认识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这要从鲧禹治水说起,这个故事真实到什么程度,可以留待历史学家去考证,但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治水精神却值得我们深思。鲧以堵治水,失败了,因为他违反自然规律;禹以导治水,成功了,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当代治理河流,无论中外,仍然是这两条路线,即主要是工程治水,还是生态治水。工程治水的主要标志是筑堤筑坝,强调人的行为,用“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生态治水的主要标志是保护森林,保护湿地,强调尊重自然,用“自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主张生态治水,并不排斥工程治水。都江堰也算一“坝”,谁反对呢?河狸在筑坝拦水,人类也在筑坝拦水,过去在做,现在在做,以后还会做。河狸能量小,啃树筑坝即使对自然有所破坏,自然也有能力修复,而人类筑坝是越筑越多,越筑越大,越筑越高,而且是跑马占地,不给任何河流以任何喘息。你要提个意见,他们便把问题推向极端:“环保主义者就是反对所有的修坝。”对这句话我提三个意见,第一、我不同意用“环保主义者”这个词,正如我不会称呼这些人士为“水利主义者”一样;第二、反对无节制地筑坝并不只是关注环保的人,它包括各方面人士,其中就有一些有良知有历史责任感的水利工作者。第三、我们从来不反对所有的筑坝,在什么地方筑坝?什么地方不筑坝?筑多少?筑高坝还是低坝?是有原则区别的;同样的道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并不是原封不动。人类要改善生活,社会要前进,大自然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原封不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么动?是根据主观的愿望“以人为本”来动,还是根据客观的规律“以生态为本”来动。何先生说要权衡轻重,我看重在后者,不在前者。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是重中之重。河流是流动的,是有生命的,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河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人类文明大都诞生于大河两岸,并非偶然;而文明的衰落,却又与大河流域生态的破坏息息相关。沿黄河流域的历代古都西安(镐京)、长安、开封(汴京)、洛阳便是一例。古看黄河,今看长江,当长江变成“黄河”的时候,黄河又开始断流了。中国在五十年之间,已经建设了八万多座水坝,其中大坝的数量已经接近世界大坝总数的一半,如果我们再把全国的江河都变成梯级水库,完全改变了山河的自然格局,就会将所有河流流域的生态破坏殆尽,有河无流,污染和淤塞频频告急,再加上堤坝老化和病险的速度相当快,面对着残破山河中这一堆堆水泥垃圾,我们的子孙又将如何收拾?我想一个从客观、从全局、从历史、从绿水青山和子孙后代着眼的人,是不会不考虑这些问题的。 

    人类对待自然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态度,有人划分为四个阶段:畏惧自然——崇尚自然——藐视自然——尊重自然。这样划分不一定准确,但它基本反映了人类的一个认识过程,我相信尊重自然是一个进步,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正是在这种种认识的过程中,引发人们要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究竟应该是以主观为本,还是以客观为本?以某些人某些集团为本,还是以整体人类为本?以一两代人的利益为本,还是以千秋万代和万物一体为本?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正因为如此,才逐渐形成了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态度的转变——从藐视自然到尊重自然,因此我们才宣扬生态伦理,宣扬爱心,宣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的已故妻子——一个钟爱自然和执著环保的美国人,说过一句感染过很多人的话:“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好人。”我相信,这句朴素的话表达了一种深远的天人交汇的精神力量。而“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把爱心扩展到大自然没有可操作性”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人间至爱
  作者:遭迎春

  我的一个朋友正在恋爱。她觉得天空比以前更蓝了,莫扎特的音乐会让她感动得流泪,还瘦了15磅,身材看起来跟封面女郎一样。她兴奋地叫道:“我又年轻了。”朋友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刚刚陷入的这场爱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爱情。 

  结婚15年了,我丈夫斯科特胖了15磅,由于长期劳累的工作和嗜好糖果,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他曾是一位马拉松赛跑选手,但现在只在他上班的医院大厅里跑几圈还行,前额也开始秃了。然而我们之间仍然保持着浪漫的感情,餐桌上他给我一个特殊的眼神,我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希望付完帐后立刻回家,一叙欢情爱意。 

  朋友问我:“是什么使你们能保持这样浪漫的爱情?”我罗列了一大堆显而易见的理由:爱情承诺、共同兴趣、无私奉献、相貌相宜、相互沟通。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 

  我们现在仍然经常相互逗乐,快乐的心情油然而生。昨天,斯科特把橡皮筋从一卷报纸上取下来,用报纸轻轻地拍我一下,结果我们就打闹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上个星期六,在杂货店里,我们分摊了购物清单,便开始比赛各自买东西,看谁先到达付款处,就连洗碗也是件快乐的事情。总之,只要在一起我们就开心。 

  我们经常会给对方惊喜。有一次我一回到家便发现前门有一张便条,按照便条的指示,我又找到下一张,接着又一张,一直找到壁橱边,打开壁橱门,我终于寻到了“宝藏”:斯科特端着一个“金锅”(我煮饭的锅)和一包礼物。有时我会在镜子上给他留一个便条,把小礼物藏在他的枕头下。 

  我们之间能相互理解。我理解他为什么要和他的那些朋友一起打篮球;他也理解,为什么每年我必须离开家,丢下孩子和他到姐姐家去住几天。在那里我可以不停地谈天说笑。 

  我们一起分担家庭的忧愁,分担父母的责任,而且一起分享各自的想法。上个月,他开会回来送我一本很厚的历史小说,虽然他比较喜欢惊险小说和科幻小说,但他在飞机上读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他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我读完之后,我们能相互交流看法,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能相互谅解。在宴会上当我大声喧哗窘态百出时,他原谅我;他在股市上输掉了我们部分的积蓄,我会抱着他,安慰他说:“没关系,不就是点钱吗!” 

  我们总是心有灵犀。上星期他走进门时,一脸愁容,一定是工作很累了。他和孩子们玩了一会儿,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告诉我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中风了,她丈夫站在床边,抚摩她的手。回忆这场景事,他流泪了。他不知该怎么告诉这对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夫妇,他的老伴可能再也无法恢复了。我也流泪了,为这位老妇人的病而流泪;为有人结婚四十多年还生活在一起而流泪;也为丈夫从医这么多年,见过了那么多临死的病人,还会感动、会关心而流泪。 

  我们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上个星期二,一个朋友到我家来,告诉我她担心她患病的丈夫撑不住了。星期三,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吃中饭,她刚离婚,试图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星期四,邻居打电话来说,她公公由于患老年痴呆症,脾气变得古怪。星期五,儿时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她的母亲死了,我挂了电话,心想:“这个星期真是太糟糕了。”做完祈祷,我到楼下去办点事。透过模糊的泪眼,我看见窗外盎然开放的黄橘花。儿子和他的伙伴在地下室玩,我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回到车道上,看见一个邻居家正在举行婚礼,身着白色婚纱披着头巾的新娘,将手中的花束扔向欢呼的朋友们。那天晚上,我和丈夫说起这一切,我们相互鼓励对方接受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相信欢乐终要战胜忧伤。我们要共同生活下去。 

  我们互相了解对方。我知道斯科特总是把衣服放到洗衣篮外面,他总是迟到,从是把盒子里最后一块巧克力都吃完。他也了解我总是把枕头放到头上睡;我常常忘记带钥匙把大家锁在门外,我也爱把最后一块巧克力都吃完。 

  我想我们的爱能持久,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起很自在。其实天没有更篮,音乐还是那熟悉的曲调,我们也没有觉得更年轻了。我们已经饱经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一切使我们不断成熟、明智和走向衰老,并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忆。 

  我想我们都懂得了爱的真谛是什么。结婚时,我曾请人在送给斯科特的结婚戒指上刻了一行罗伯特·勃朗宁的诗句:“白头偕老。”我们一直铭记在心。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瑞士的真正魅力
  ○刘林森 编译

  人们早就注意到,瑞士这个人口仅700万的小国拥有无穷的魅力。瑞士没有海洋,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