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在他左边,所以没有看见。由于车身是装甲的,所以他仅听到“嘭”的一声,就像我第一次遇刺时听到的。一阵热风袭向他的左侧,就好像从吹风机吹出来的热风一样,他敞开的夹克衫的左襟被吹得上下摆动。驾驶员旁的车窗被炸出一个洞,爆炸产生的热浪就是从这里进来的。肖卡特·阿齐兹看见驾驶员垂着头,以为他被震晕了,从后面抓住他的肩膀,摇晃着,想把他唤醒。但是,使他震惊的是,这个不幸的人已经死了,炸弹的一个碎片穿过车窗杀死了他。肖卡特·阿齐兹从车里出来,一个警官要他快跑,因为十有八九另一个刺客就在附近,可能向他开枪,也可能是再一次爆炸。行刺通常都是这种模式。这个警官是对的,当时确有第二个刺杀者,只是他放弃了自己的任务,逃跑了。我们之所以知道有第二个自杀式炸弹袭击者,是因为他们在行动之前都制作了录像声明,显然是想给我们,也是给全世界看。
从录像声明中可以看出,实际执行自杀爆炸的人性格脆弱,是容易上当受骗的那种。很可能他执行自杀爆炸任务是被宗教狂热误导了。那个逃跑者看起来要聪明些,这于己于人倒也是好事。他看来是为了钱才参加的,当他看到自己的同伙被炸死时,自己就逃跑了,至今下落不明。三军情报局与警方开始联合对事件展开调查。自杀者的尸块被炸得到处都是,但头和脸部几乎完好无损(自杀袭击后的情形通常是这样)。他的衬衣衣领的内侧有一个标签,上有“阿里夫裁缝”字样,出自一个叫阿托克的地方。警方找到了阿里夫,拘押了他和他的工人。对被炸得四分五裂的尸体的各个部位进行了测量,结果与裁缝登记的一个顾客尺寸吻合。我们还取了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拇指指纹送国家数据库与阿托克67000人的拇指印进行比对,结果找到一个名叫伊尔凡的二十二岁巴基斯坦人,并很快发现他的化名叫齐尚。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很快得到了证实,被我们关押的一个“穆罕默德军”的激进分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线索。根据这些线索,我们逮捕了多名“穆罕默德军”的激进分子并进行了审问。结果表明,大毛拉伊姆蒂亚兹·艾哈迈德领导了这次行动。虽然艾哈迈德是“穆罕默德军”的成员,但他与“基地”组织有联系。在刺杀行动实施前一天,艾哈迈德把两个刺客带到另一个冒牌大毛拉尼萨尔的家里,给他们传达了最后的指令。第二天,两人把爆炸带绑在身上,每人还带了一枚手榴弹。第二个自杀式炸弹袭击者是二十五岁的苏尔坦·西坎达尔。齐尚把自己炸死后,西坎达尔逃离了现场。他来到尼萨尔的家,归还了爆炸带和手榴弹,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他刮掉了胡子,离开了尼萨尔家,不知去向。后来我们找到了他的爆炸带,发现这是一种简易的爆炸装置,装有大约7公斤用锡纸包裹的爆炸物,放在用合成材料做的小背袋里。肖卡特·阿齐兹在遇刺过程中及事后的行为举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个巴基斯坦的陆军将领都经受过面对子弹和炸弹的训练,但肖卡特·阿齐兹来巴基斯坦前是纽约的一个银行家,然而在危险中他惊人的沉着冷静使我对其本已很深的敬意更进了一步。“欢迎你加入俱乐部。”他回到家里后,我在电话中这样对他说。我们依然是巴基斯坦的“挨炸”俱乐部仅有的两名成员,希望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不再扩大。
上面讲述的虽然只是我们打击“基地”组织和与之有关的巴基斯坦境内恐怖组织的一些事件,它们却很好地反映了我们在巴基斯坦各地成功开展的反恐斗争的强度和广度。要想完整了解巴基斯坦如何开展反恐战争,我们必须回到2003年12月25日,那是我刚刚在一次车队爆炸事件中幸免于难之后不久。
中文版后记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
2006年9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回忆录《在火线上》(英文版)在美国纽约出版发行。穆沙拉夫总统当时正在美国访问,专程从华盛顿到纽约出席此书的首发仪式。首发仪式受到美国舆论关注,场面颇为热烈。截至10月14日,二十天内该书销量达70000册,仅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就售出28000册,其畅销情况由此可见。10月21日,《回忆录》的乌尔都语版在巴基斯坦发行,穆沙拉夫总统出席在伊斯兰堡举行的首发仪式,更多的巴基斯坦民众可以读到这本引起不同反响的书。2001年“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在全球反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穆沙拉夫总统成为全球关注的人物,很多西方国家视其为穆斯林世界中一位开明的领导人。
《回忆录》涵盖了穆沙拉夫总统人生经历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琐事、军旅生涯、1999年起执政的情况到他的治国思考,书中的有关章节讲述了他如何做出一些关键性也可能引发争议的决定,包括出任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转变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政策,加入美国领导的国际反恐战争等。
穆沙拉夫总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巴友谊经受了历史检验。巴基斯坦朋友用“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蜜甜”来颂扬中巴两国友好关系。
作为该书的首批中国读者,我们深为穆沙拉夫总统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所感动。从书中可以看到,他为巴基斯坦的安全、稳定、发展承担了巨大责任,做出了杰出贡献,也经历了不少风险。为了让更多的中国读者能够了解这一切,我们觉得有责任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翻译出版《在火线上》的中文版。穆沙拉夫总统知悉我们的想法后,非常支持,还专门为中文版写了序言。我和使馆的同事们利用国庆节七天长假的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了全书的译文初稿;又经过初校、总校、统稿、最后审定等,完成定稿。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刘仁清、陈继东、周戎、杨守征、李伟、王正、黄明海、蔡红雨、皋峰、王瞡、李明、潘焱、谢逸琴、陈翔、李罡等。刘仁清、陈继东、陈玉文等进行初校,赵桥梁、王超负责统稿。李孟言、王涛、李敬臣、史海燕、周祥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帮助。我对书稿作了最后审定。译林出版社的领导给予全力支持,责任编辑付出辛勤劳动,使本书中文版得以尽快与读者见面。在此,特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航技总公司、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电器集团的赞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上时间紧迫,虽然尽了最大努力,错误和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谨识2006年10月30日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