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所包围并遭受严重损失。
    当然,在此期间,我们并没有消极地等待敌人发起攻势。我们继续朝东北方
向推进,首先抵达“犹他线”,尔后抵达“犹他线”向东延伸的部分“怀俄明线”。
下一步,我们要夺取瞰制铁原的高地。但是,还没有来得及采取这一行动,敌人
便苏醒过来,阻止了我军的快速推进。敌第五阶段攻势即将开始。然而,政治事
态的发展突然压倒了战场上的一切战事。

OCR By Crezy Horse
heat。yeah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第六 章
    总统与将军——麦克阿瑟的罢免
    ——原因与后果——中国人
    被赶了回去
    麦克阿瑟将军被罢免了。事情是这样地突然,这样地不可抗拒,而且,还这
样毫无必要地以粗鲁的罢免方式来公然伤害将军的自尊心,这在全国上下激起了
一阵抗议的怒潮。一位把一生都献给祖国的伟大军人政治家被匆匆解除了职务,
这引起了一种深刻的意见分歧(诚然,这种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使公众难以认清问题的实质。
    曾经有些极端分子,无疑今天还有这种人,他们硬说参加这场争论的双方怀
有极其邪恶的动机。譬如,他们说,在政府的高级领导层中有一个简直是卖国的
“无须取胜”集切(不知怎么与不久前叛逃到苏联的两名英国外交机构的成员有联
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指责麦克阿瑟成心要把我们卷入亚洲大陆的一场全面战争
之中。我想,正如我们的大多数公民后来历弄清的那样,这两种非难和中伤都是
毫无根据的。
    我们最高级的政府官员仍,不论文职的还是军职的,他们的爱国和忠诚是不
应受到丝毫怀疑的。杜鲁门政府并不是要迎合我们的敌人,只不过是想避免一场
世界性的浩劫。麦克阿瑟也一直是反对在亚洲大陆动用美国地面部队的。真正的
、根本的问题既不是杜鲁门先生和麦克阿瑟将军之间在扩大朝鲜战争的看法上存
在鸿沟,也不是这两个人的强烈个性格格不入。问题正如马歇尔将军在参议院某
委员会的证词中所指出的,无非是一位局部地区的战区司令公开表示不赞同上级
曾以最明确的语言一再向他传达的方针罢了。
    我本人对麦克阿瑟一直是深表敬佩的。这是通过密切交往丽逐步产生的感情,
这种感情可以追溯到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担任校长的那些日子。当时,我负责体
育课,直接向他汇报工作。由于他对体育运动兴趣甚浓,因而,那几年我有幸常
常见到他。后来,直到我到朝鲜赴任之前,与他会面的次数就相当少了。但是,
我对他的情况一直很关心。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了解他那复杂性格中为一般人
所认识不到的某些如下的毛玻他追求对自己的颂扬,这导致他在某些场合公然要
求或者接受那些本不属于他的荣誉,或者推卸那些明明是他自己所犯错误的责任。
他爱出风头,这常常使他在所属地面部队参加每次登陆作战时和参加的重大进攻
行动发起时伊然以现地实际指挥官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他热衷于培养自己那
种似乎天才人物所必须具备的孤独精神,结果,他几乎发展到与世隔绝的地步(在
东京,他的办公室连电话也没有)。这种与世隔绝使他得不到一个指挥官所必需的
从自己主要部属那里得到的批评意见和客观评价。他个性倔强(这种个性的形成是
由于他在遭到人们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曾成功地强行通过了许多出色的计划),这使
他有时不顾一切所谓常理而坚持按自己的办法行事。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自信,
这使他养成一种一贯正确的毛病,并且最后导致他发展到几乎不服从领导的地步。
    我认为,其中一些毛病的产生应当归咎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早在少年时代在
得克萨斯军校时,他的这些才能就已经使他在所参加的几乎所有活动中显露头角。
他在西点学校时的学术造诣、体育运动水平和领导成就,他透过现象抓住问题本
质的能力,他的胆略和魄力,他那乐于迅速、勇敢地追求明确目标的精神,所有
这一切最后使得人们不愿意否决他的看法,甚至不愿意在他面前提出有力的反驳。
他那雄辩的口才以及阐述自己论据时那种生动的样子,也往往能使反对意见烟消
云散,使本来怀疑他的那些人转而怀疑他们自己。他堪称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将。
    所谓他成心想把我们卷进亚洲的一场全面战争的说法,与他的目的是背道而
驰的。其实,他倒是一直认为,“没有哪个神智正常的人”会主张把地面部队派
往大陆中国。他一次又一次地大声疾呼,反对在朝鲜以外的地方使用我们的地面
部队。他一再郑重其事地主张,用我们强大的海、空力量来封锁共产党中国,并
且摧毁她“在一代人物时间内”进行武装侵略的潜力。
    政府领导人,无论文职的还是军职的,他们所进发出来的爱国热忱并不亚于
麦克阿瑟将军。然而,直到一九五一年参议院听证会(此时,麦克阿瑟在离开祖国
十余年之后重返故土,在为期七周的对证中面对着自己的批评者和支持者)引起的
大辩论中某些激烈争论的情况透露出来之后,真正的分歧点才普遍为世人所了解。
由于将军与总统之间的分歧最后得到了解释,因而大多数公众对总统的批评便偃
旗息鼓了。但是,对于匆匆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做法普遍不满的情绪却依然存在
着,而且很可能要一直存在下去 (将军本人直到报社记者告诉他才获悉自己被解
职一事)。
    诚然,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都不想在亚洲进行一场地面战争,但是,杜鲁门及
其顾问们却根本不同意麦克网瑟封锁和压垮中国的方案。坦率地说,麦克网瑟所
寻求的是一场预防性的战争,即不借冒使苏联卷人这场冲突并最终导致苏联入侵
欧洲的风险来摧毁中国发动战争的潜力。麦克阿瑟声称,鉴于我们已经与红色中
国处于战争状态,因而采取这一行动是完全正当的。按照他的看法,欧洲已经丢
失,现在只不过是苏联人的一个工业后院罢了。麦克阿瑟相信,世界未来的命运
将在亚洲决定。
    然而,麦克阿瑟在提出自己的理由时,却把国家所面临的抉择描绘成是“胜
利”与“僵持”之间的抉择。由于把这种抉择说得那样简单,因而对一个爱国者
来说应该作出那种抉择似乎就成了不言而喻的事情。这个由高手绞尽脑汁、极其
巧妙地提出的“胜利”方针证明是难以反对的。
    这一直是麦克阿瑟的口号。
    “胜利,迅速而彻底地赢得胜利!”任何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都会理所当然
地把麦克阿瑟一九三一年提出的这个口号作为自己的目标。二十年后,他老调未
改,在对美国国会所作的演讲中,他宣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后
来,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他在对西点军校的毕业班发表演说时又重申:“你们的
使命依然是固定不变的,明确的,神圣的。那就是要打赢我们的战争……要有取
胜的决心,要切实认识到在战争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
    这些话当然是每个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战的美国士兵的信念,也许找不到
更好的战斗口号来激发美国人的满腔热血了。它表达了“决死一战”的精神。这
种精神曾经鼓舞着我们的军队经历了八年的独立战争,征服西部地区的长期战争,
痛苦的国内战争,以及他们所参加过的每一场其他的冲突和战争。按美国人的性
格是不愿打有限战争的。就象在拳击场上一样,他们所想的就是将对手狠狠地击
倒在地。象取胜这样闪闪发光的思想,哪个朝气蓬勃的美国人会反对呢?反对这
种思想就象支持邪恶、反对美德一样荒唐。
    可是,正如在朝鲜的步兵所了解的那样,获得一次“胜利”有时还需要另一
次胜利来保障。夺取一个高地之后,为了巩固战线或者防止敌人观察,似乎总需
要再拿下一个高地才行。而当时在我们大多数公民心目中的所谓“胜利”,可能
只不过是打赢麦克阿瑟宏伟计划中的初战而已。
    可是,麦克阿瑟所说的胜利不仅仅是指在朝鲜的胜利,即不仅仅要在朝鲜半
岛消灭全部敌军并建立一个在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的统一的国家。他所想的就是要
在全世界击败共产主义,给共产主义以“狠狠一击,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这种打击将标志着红色浪潮历史性的退落。他的“方案”不仅包括向鸭绿江
实施大规模进攻,而且还包括摧毁满洲的空军基地和工业体系,封锁共产党中国
的海岸,破坏其工业中心。为蒋入侵大陆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以及把国民党中
国的部队运往朝鲜以加强我们在那里的地面力量。他真的以为这些行动会打破共
产党对大陆的控制。他深信中国的老百姓随时都欢迎蒋打回去,而且还自以为苏
联不会介入他所设想的这种冲突。但是,在向红色中国发动这场预防性战争的过
程中,倘若苏联的干涉威胁到这场战争的胜利,则我认为,麦克阿瑟理所当然就
会极力要求进而向苏联发动进攻(他认为,苏联实力日益增长,使时间对苏联有利)。
这只不过是他的最终目的即以武力在全世界消灭共产主义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因此,如果实行他的计划,就要承担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巨大风险,西欧
就会遭受蹂躏,紧接着,我们肯定会失去一些久经考验的、最忠实的盟友。还应
当记住,在冒这些风险时,我们自己的国家将会处于毫无准备的可悲状态,我们
的总预备队削减得只剩下一个处于战备状态的陆军师。
    这就是麦克阿瑟高喊战争时在其心目中的所谓“胜利”。这是个需要全国做
出巨大努力的、雄心勃勃、充满风险的方案。可是,这个方案并没有立即为麦克
阿瑟的上级所否决。美国政府的最高领导层(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
委员会、三军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以及国会的领袖)仔细研究讨论了麦克阿瑟提
出的每一个问题。
    他们首先结合远东战区司令部组建的背景、职责以及亚洲的局部形势对麦克
阿瑟提出的每个问题进行了审查。尔后,又根据全世界的形势、美国当时的能力
和局限性、西欧的防务状况以及部分或全部采纳麦克阿瑟的建议而突然引起第三
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等情况进一步考虑了每个问题。
    这些官员对麦克阿瑟的全部建议进行了严肃认真、深思熟虑和周密细致的研
究。
    他们认为,我们的空军不可能通过轰炸迫使红色中国屈服。我已提到过霍伊
特·;范登堡将军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我们真要想摧毁满洲的基地,我们
“本钱很少的空军”就会在战争中受到极大的消耗和损失,以至于我们需要花费
两年的时间来重建这支空军才能使其在地球上其他地点出现挑战时能有效地应付
之。除此之外,范登堡将军对于轰炸满洲这种“一点一点地啄击皮毛”的办法毫
无兴趣。因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换回来的只不过是敌人军事力量极轻微的损
失。五角大楼也根本不相信中国的工业基础会象麦克阿瑟所想象的那样能够那么
快就被摧毁。如果进行轰炸,无疑会使成千上万的无辜遭到屠杀;如果使用原子
弹,那么牺牲者将会是数以百万计。除非我们炸毁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线,否则,
共产党中国还能照样通过这条铁路接受军事补给,而苏联则丝毫不受触动。可是,
炸毁西伯利亚铁路需要采取持久作战行动,这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而且,这
样做肯定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此外,杜鲁门政府与参谋长联席会议都清楚,任何攻击满洲基地甚至鸭绿江
上的桥梁的行动,都将结束那个保证我们在南朝鲜和日本的基地不受侵犯并把战
争限制在朝鲜半岛的心照不宣的协议。
    至于封锁中国沿海,这将构成一种战争行动。封锁,只有在确实奏效的情况
下才能为各个中立国家所承认。然而,除非将英国的直辖殖民地香港,以及大连
港、旅顺港都包括在封锁之列,否则这一行动无法奏效。如果我们果真封锁这几
个港口,英国和苏联所作出的反应是不会让我们轻松的。
    在五角大楼看来,利用蒋军入侵中国没有成功的希望,除非他们能得到大规
模的美国海、空军支援以及后勤方面的支援。这些支援,麦克阿瑟当然认为蒋军
是应该得到的。
    可是,我们在这方面能够抽出的力量已所剩无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