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要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而刘备不托马超黄忠赵云,独托魏延,可见对他将才的信任。而魏延之言(对不起我想再重复一遍,太帅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实在气吞山河。而事实上,在他镇守下,汉中固若金汤,确实如此。要注意,他承受的压力比关羽荆州大——关羽在荆州拥有绝对独辖权,而且兵力强大。而魏延在汉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么大的压力下依然可以坚守。不能说其将才超越关羽,但显然没有决定性差距。
三国的猛将陆续谢幕后,魏延和赵云成为诸葛亮仅有的可依靠的人。在平云南之役,魏延起到了以老带新的作用,把一些年轻将领拉到前台,而他依然是定海神针。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藤甲兵会战中,他第一次担任了丢人的角色,连丢十五个营寨,如鼠贼一般逃跑。魏延“面有怨色”。换了我也是。举世名将,当时天下屈指可数的猛将,居然要这么丢人的逃窜。当然不爽了。我开始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这种使用,几乎算得上折辱,此类活要王平高翔做岂非更适合?但后来一直到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时,却有了一个新看法:
诸葛亮策划了一个很漂亮的战役。要求几个将领先与张合作战,牵制其兵,另几员将领做埋伏合击。而司马老儿大军拥来时,这些将领必须以少打多,强行与其周旋,而姜维率军偷袭司马老儿大营,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马可以随之掩杀。在选择那个负责独战张合和司马的人时,诸葛亮说:“非智勇之将不能当此任。”还“目视魏延”。但此刻“延低首不语。”
后来此次战斗打得很成功。我从中得出以下结论:诸葛亮对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过磨练和提携(包括让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时任命他为前督部等)为自己培养一个接班人。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后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将军。但是,在历次实践中,他都发现了魏延的一些致命弱点,这使他开始倾向于姜维。对魏延表现出的某些问题他开始予以注意。诸葛亮对于任何有小问题的人都不放过,例如李严、廖立,可是对于魏延却无比宽容。六出祁山时,有如此事:“权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
演义中这么说,几乎是盖棺定论了。
《三国志》里对魏延的功绩如是说: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
还有,忘了说。王双是魏延斩的。射杀张合则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诱。其实,即使魏延和张合强行单挑,应该也有胜算。不知道老罗为何如是写。
六次北伐与历次一样,魏延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又一次扮演了丢人角色,引诱司马老儿入上方谷,可是一烧之下未曾成功。然后就轮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义里,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统兵继续与司马老儿交战,在杨仪和姜维、蒋琬商定退兵后悍然起兵追击,然后被诸葛亮安排好的马岱杀了。一切都理所当然,一个有勇无谋的叛将被神机妙算的孔明杀了,着实呱呱叫,大快人心。我最初也有此快感。可是看了《三国志》后,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有一些曲笔,但想来大家都看得明白。诸葛亮是把魏延作为重要的断后者,但考虑到一旦他不肯,那么大军自己进行。而魏延与杨仪在此时彼此攻击,谁对谁错不知道。魏延是不肯给杨仪为下,要求自己独立率军北伐,而杨仪则是伙同了更多人反魏延。而在彼此上书中,后主身边的人都“保仪疑延”,这可能和平时魏延“刚而自矜”有关。但我实在找不出魏延要谋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让诸葛亮的心血白费啊!
而杨仪则率军追杀,杀了魏延。何必杀呢?为何不把他擒拿后拉回成都对质呢?还踩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做恶否?”还灭门。这是什么行径?禽兽之行啊。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都有个注脚:“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仪羞惭自刎而死。”
你看杨仪是个什么东西?如此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根本不相信他会是什么好人。
《三国志》在魏延传末尾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连陈寿都委婉的说:魏延是冤枉的。可是老罗还是义无返顾地把魏延写成了叛贼。
魏延死了。蜀汉最后的五虎时代猛将消失。
姜维登上了前台,成为了蜀汉的一号人物。
29年后蜀汉灭亡。
屡败于魏延之手的郭淮后来数次遏止了姜维的北伐作战。
而魏延在史书中与杨仪放在了一起。天意吧。
两次说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黄忠,归顺了蜀汉,一次则很可能并不存在,却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骂名。
我想起杨仪踩在魏延头上的那只脚。想起杨仪狰狞的嘴脸。
那又如何办呢?那只是个叛将。历史就是历史。
本来,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关张马黄赵并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过一篇小说,魏延的一句话:“我只是不想让丞相的心血付之东流。”
诚如所言。
我很关心的是,姜维看着魏延死时,想到了什么?
这个年轻的男人,34岁的将领,从此看见了自己在这个国家军事上的近乎统治性的地位。可是看到这个人,他会想到什么?
什么都无须说了。叛将,老罗替陈寿做了盖棺之论。
我只是常想起汉中之时,五虎具在,刘备独选魏延后,“一军皆惊”的情景。还想得起那句话,叛贼的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二十)李儒
《三国演义》里谋略第一的,统称是诸葛亮。但史书上来看,诸葛亮的战略固然天下无双,但战术却一般般。在三国里,真正做到算无遗策百不失一的,我印象里仅两人:贾文和,李儒。
贾文和下回谈,单讲李儒。
小时候打游戏《霸王的大陆》,早期智力过90的人少得要命。我派个张飞去打董卓,老被烧得焦头烂额。当时看那使计的李儒贼眉鼠眼,龇牙咧嘴,还不如我帅。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恨得咬牙切齿。况且他还是和董贼一伙的,那恨更加蔓延开来。
后来看演义,董贼有俩女婿。一个是牛辅,智商很低,武力也烂,跟吕布一挑就败,被人砍了首级。纯粹是白痴。而另一个就是李儒。那厮显山露水地劝董贼:“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相当简洁了当但富有力量的语言。后来又说:“丞相欲得天下,何惜一马?”我当时就对这小子有了一点点感觉,不算喜欢,但多少觉得他挺聪明的。后来曹操行刺被他看破,董贼军败又建议迁都,临了不忘埋伏在荥阳大破曹操(这也是历史上战无不胜的曹操少有的大败)一系列的动作,使他在董贼军团中显得真是鹤立鸡群,跟郁保四站在一群武大郎身边似的。一直到后来,凤仪事件了,李儒显示了真正的天才。当董贼嚷着要把吕布怎样怎样之时,李儒已经敏感地察觉到了什么。于是他立刻建议把貂蝉赐给吕布,还煞费苦心地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就是绝缨会。那时我真感觉李儒是个优秀的国家机器。这个人没有感情,因而没有任何弱点,极适合去搞政治这一套。倘若他在曹操手下讲这个故事,曹操会大叫一声,说:“多亏你提醒我啊!”然后立刻把貂蝉赐了了事。
可惜他面对的是董卓。
于是董卓对李儒冒出一句经典妙句。对李儒而言是噩梦,对政治家而言是十足的蠢话,但也是我对董卓仅有的一点点好感的来源:“汝之妻肯与吕布否?”
李儒语塞。董卓于是得理,把他赶了出去。
李儒说了一句:“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后来在下邳,陈宫在吕布不听己言时也如是说过。
然后李儒死了。和他的丈人一起去了西天。
终其一生,李儒一直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一个专业的、合格的、优秀的谋士。因而他也不得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里,陈平曾言:“我一生设阴谋太多,绝后嗣。”果然没后代。李儒和陈平相比,阴险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自从董卓踏进洛阳的那一天,李儒就该知道自己的下场。即使没有貂蝉,董卓也会死,也许不是死在吕布手上,而是李郭樊张的任何一人。这是必然的。而李儒在这个历史故事中担演了一个不漂亮的反角。
大时代的文人总是脆弱。终魏晋时代,遁世的文人除了管宁,没一个成功,孔融和杨修是最典型的,即使阮籍最终也还是屈服于司马昭。身在乱世,其实总是一死,不过或迟或早而已。我想李儒在这一点上应该多少清楚。所以他才会预言自己的死亡。他的生命力在乱世中已经不属于脆弱者。至少,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这一点,他比杨修强得多。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