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这种方法作饭,无法控制火苗的方向,也无法控制火温,其烧治的菜肴的 

味道可想而知。夏朝以后,我国的锅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平底的锅, 

圜底的锅。这些说明,我国的居民已经出现了可以在室内生火做饭的炉子了。 

我国最早的室内炉子是什么样,现在已经不可知道了。然而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的炉子,其形制是比较明确的:炉子外围是一个平台,其正前方是一个 

炉膛,其上方是置锅的灶口,在炉膛的下方,有一个透空气的通风口。这时, 

我国中原地区的炉子大都很高,约有一米。这种炉子不受风力影响,火力集 

中,能调节火温,为应用烹、煮、炒、炸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制做主食的锅,在我国前后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夏代以前,我国居 

民制作主食,一般只有煮、闷、蒸三种方法。煮,是将食物放入锅中,里面 

再加上很多的水,通过加热水,再将食物煮熟。这么做出的饭是稀饭。闷, 

是将锅里放适量的水,再放食物,放置火上,让水加温,当水快干时,食物 

也熟了。这么做出的饭是干饭。在这个时期,这种方法并不常用。第三种方 

法是蒸,即将放入水中的食物,尤其是小米,煮到半熟之时,将其打捞出来, 

再放到一种有畀子的锅上去蒸,利用蒸气将半生的食物加热至熟。与此相适 

应,在锅这一方面,就出现了三种常用的锅:用来煮食物的是圜底的陶罐, 

它的学名叫“鬲”。除了“鬲”之外,还有“钵”、“豆”。用来闷饭的是 

底稍为平一些的陶罐,目前我们还没有见到相应的学名,有些人将“豆”化 

到其名下,这还需要再讨论。用来蒸饭的是两层的,底下还是鬲,而在鬲之 

上,通常还要再坐一个有箅子的盆状物,这个盆状物是可以从鬲上取下来的, 

学名叫“甑”。另外还有一种器皿,其形制和甑有些相似,而功能完全相同。 

还有两种器皿,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是由锅和灶一块组成的,即下面是灶, 

而上面是锅,它们是联体的,这种器物名字叫作“釜灶”。一种是底下有足, 

通常是三足或四足,上面为平板,有挡,和现在的平底锅有些相似,学名叫 

做“盘”,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流行的。如新疆出土的几件方形承兽盘等, 

就是这种器皿。总的说来,到这个时期,锅的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质 

料已经不用陶器了,而是用铜或铁的质料了。 

     副食和菜蔬蔬菜是食物组成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古代居民很 

早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所谓“饥馑”的“馑”字,就是指蔬菜歉收而言的。 

 《尔雅》曰:“菜不熟为馑。”说明我国居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重 

视蔬菜的食用了。春秋战国时代,居民的副食较之以前有了一些变化。首先 

是蔬菜的品种发生了变化。除了野菜之外,一些种植的菜已经摆上了桌子, 

并且经常化。通过文献,我们知道,这时居民常食的蔬菜有20多种,这是通 

过研究《诗经》得出的结论。常见的蔬菜有5种,即《素问》中所提到的“五 


… Page 88…

菜”:葵、藿、薤、葱、韭。葵菜即现代人们称之为冬寒菜的菜,它的学名 

叫“冬葵”。直到唐代以前,居民还是以这种蔬菜为主要蔬菜,故《齐民要 

术》中详细记载了这种菜的种植工艺。唐代以后,居民嫌它性太滑,不益人, 

渐少种植。第二种常见的蔬菜为“藿”,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大豆叶子。这是 

一种常用来做汤的菜蔬,如《战国策·韩策》就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 

与藿羹。”其中的藿羹,就指的是大豆叶做成的汤。 

     除了以上5种大菜之外,通过一些文献,我们还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里的居民还种植蒜、蔓青、萝卜、南瓜、冬瓜、黄瓜、苦瓜、丝瓜、芹菜、 

花生等。在这个时期,我国所种植的蒜是小蒜,也称“卵蒜”,产量较低, 

较之东汉以后由西域移植过来的大蒜,质量要低,产量也低。蔓菁即《诗经》 

中所说的“葑”。这种蔬菜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蔬菜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居 

民很喜欢吃这种蔬菜,如《吕氏春秋·本味篇》就说:“菜之美者,具区(太 

湖一带)之菁。”这种菜在三国时期还在流行,诸葛亮认为这种菜在冬天里 

可以当主食。唐代的杜甫也吃过这种菜,故其诗曰:“冬菁饭之半。”看来 

杜甫不仅是将其当菜吃,而且是将其当饭吃。在春秋时期,中原居民把萝卜 

叫做“菲”,并培养了许多优良品种。在春秋战国的诸菜蔬当中,菰的种植 

要算是比较特殊的了。菰,又叫生茭白,这是一种水生的植物,秋天开黄花, 

结籽可碾米,又称“菰米”,是一种滑腻芳香型的食物。春秋战国居民喜欢 

用其煮稀饭,被称作“九谷”之一。这里所指的蔬菜,是指其基部的嫩茎, 

洁白甘脆,即茭白,这是作蔬菜的。还有一种蔬菜,在这个时期刚刚出现, 

即白菜,它的学名叫“菘”,也即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吃的大白菜。在春秋 

战国时期,白菜的品种还不是很好,而至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好的品种, 

从而成为居民的常吃菜蔬之一,故梁陶弘景说:“菜中有菘,最为常食。” 

     必须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原的居民还没有掌握炒菜的技术,因为到目 

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用于炒菜的尖底锅,以及用来炒菜时翻菜的锅铲。这个 

时期,居民大多是将蔬菜腌着吃;或者作为配菜,生着吃;或者作为调剂品, 

放在肉食里。在这个时期,制作蔬菜最好的办法是腌,这在文献里是有记载 

的。东周的居民喜欢吃腌菜。那个时期,腌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菜里放 

入大量的盐,再调入一些水,用盐水将菜腌熟,这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咸菜的 

菜。一种是用热水浇菜,再放入适当的盐,将其放在不透气的器皿里,用半 

腌半闷的方法让其熟透,这是我们现在称之为酸菜的菜。 

     在这个时期,副食的品种是很多的。主要是块茎作物,如马铃薯、白薯 

等,其次才是豆类作物,如黄豆,以及一些粮食作物所制成的淀粉质成品。 

制作豆制品的方法,一般是和制作主食有些相似,将其煮熟或蒸熟。而在另 

外一些情况下,则又和制做咸菜的方法相同,如制成豆鼓等。 

     水果这个时期,我国的居民已经有了哪些可以食用的水果,要做一个总 

结性的报告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只能作一个大致的介绍。这时已经有了樱 

桃、桃、杏、梨、李、奈、柿子、山楂、枣、栗、柑桔、枇杷、椰子、酸梅、 

香蕉、龙眼、荔枝等。在我国西北地区,则有了葡萄等。我国的樱桃种植历 

史很悠久,早在《礼记·月令》中就提到了这一种水果,认为其“此果先成, 

异于余物”,从而成为贵族宗庙的重要祭祀品之一。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藁城 

商代的遗址中出土了桃核,表明我国种植桃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诗 

经》、《尔雅》诸书中经常提到这种水果。杏,也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水果之 

一,在春秋时期成书的《管子》中就提到了这一种水果,称“五沃之土,其 


… Page 89…

木多杏”。中国的杏以后传入到了波斯,又从波斯传到了亚美尼亚,并经亚 

美尼亚传到了希腊。希腊人将此种水果认作是“亚美尼亚人的苹果”。梨, 

也是春秋时期居民常吃的水果之一,如先秦时期的典籍《庄子》、《韩非子》、 

 《尔雅》中均提到过这种水果。在汉代,我国居民培育出了更好的品种,如 

紫梨、芳梨、大谷梨、细叶梨、瀚海梨等。名声最大的梨是“真定御梨”, 

 《史记》赞其曰:“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以后,在公元2世纪时, 

我国的梨西传至印度、波斯,并被梵文称为“秦地王子”。奈,在古代的文 

献里经常被提起,然而其内涵则是含糊的。一般讲来,沙果、海棠果、绵苹 

果都可称作“奈”。中国的柿子是一种很古老的水果品种,《礼记·内则》 

就提到了这一种水果。这种水果直到19世纪以后,才由中国传至欧洲。我国 

种植枣和栗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诗经》中记载了枣的11个品种,北方的 

燕国甚至将枣、栗作为粮食来看待,故《战国策·燕策》中说:“北有枣、 

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肉食及制作除了辽阔草原上的居民,以及西部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族之 

外,在广大的农业区里,中原的居民,在此时期,主要肉食较之以前没有发 

生太大变化。中原居民的肉食结构,大致在龙山文化时已经基本确定了。这 

个时期,居民主要食用猪肉,其次是牛肉,再其次是鸡肉,然后才是羊肉、 

鸭肉、狗肉、鹅肉和一些野生资源的肉类。 

     春秋战国时代的居民,由于还没有掌握炒菜技术,故而在制作肉食时, 

还和前代一样,是以吃卤制品为主,即将大块大块的肉直接放入到水中,和 

以卤料,让其煮熟,然后在其质地比较硬的时候将其捞出,放凉,最后切着 

吃。例如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学家和政治家孔子,有一次就说:肉不方正则 

不食。这意思是指,如果肉切得既不方,也不正,这是不符合礼制的,他不 

能食用。这种肉就是卤制的肉,或煮熟的肉。煮肉的汤,春秋战国居民通常 

是不喝的,都认为那是一种料汤。这种汤料一般不扔,通常在这一次用完之 

后,找一个罐子将其盛好,以备下一次再用。春秋战国居民吃肉和现代居民 

不太相同。那时的居民是将瘦肉和肥肉放在一块煮或卤的,而居民更喜欢吃 

煮熟或卤熟的肥肉,认为这是一种更好吃的肉。现在则不同,大多数人不喜 

欢或不敢吃肥肉,认为这种肉的胆固醇太高。目前见到的器皿中,最多的就 

是鼎、敦、豆,这些都是用来煮或卤肉的。这个时期居民食肉的另外一种最 

常见的方法是炖肉。这也是将肉放在水里煮,多数是放入凉水,但只放少许 

的调料,肉熟的标准和卤肉不同,这种肉要煮得更软一些,居民是连汤带肉, 

一块服用。中原居民最常用的第三种制作肉类的方法是炙肉,即将肉切成方 

正、大小相同的块,再将其串在一起,然后放在火上烤,这就是我们现今所 

说的烤肉。商纣王实行“炮烙之刑”的原理,就和这种烤肉是相同的。除了 

烤片肉之外,商周以来,还烤整猪、整羊、整牛。据说味道很不错。 

     饮食器具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约从夏王朝开始,我国居民就形成 

了一整套的比较规范、具有针对性的饮食器具,如煮肉所用的器皿,和炖肉 

所用的器皿是不一样的,盛煮肉的器皿,和盛炖肉的器皿也是不一样的。另 

外,吃饭、喝汤、盛水果等所用的器皿也是不能相互混用的。这就形成了一 

整套的饮食餐具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夏代以来的一些器皿,通过淘汰 

和重新组合,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新的饮食制度。古代的一些器皿, 

目前只见于礼器,而不见之于日常饮食。但是,哪些器具只见之于日常使用, 

而哪些器物则专门用之于礼器,在文献介绍不全的情况下,我们不敢遽然作 


… Page 90…

出定论。大体言之,在这个时期,居民已经将炊具、盛具、食具、容器等器 

皿完全分开了:用来煮饭的是鬲、罐、钵;用来盛饭的是碗、小盘;用来盛 

汤的是勺、匙,用来夹饭菜的是箸 (筷子),用来喝汤的是勺。 



                            3。居民的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服饰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五 

霸、七国之间文化相互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南方居民的服饰传到了北方,北 

方居民的服饰传到了南方。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如西羌、楼烦、犬戎、 

东夷、蜀、巴等渐渐地融入到了中原居民的行列之中,他们也将自己的服饰 

文化带入到了中原。在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居民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就有 

了相当大的变化。 

     质料我国居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主要穿麻质衣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