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研究者证明,学习者预先(不是中间)听了两首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后,数学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首音乐在美国热销。
那么,音乐是怎样产生作用的呢?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听觉器官中的每一根神经只接收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它被人体接收后,与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相吻合,于是产生共振,使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在共振的状态下,音乐能激发人体的内在潜能,使身体某些部分由稳定的静态变为活泼的动态。
尤其是节奏性强、感情色彩鲜明的音乐更能起到兴奋、鼓舞的效果,从而使学习安心,并增强记忆效果。
所以,在学习疲劳的时候,在精神紧张的时候,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音乐,只要它能让你放松,调动你积极向上的情绪,就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学习时如果听一些古典音乐,可以帮助你心神集中,使你比较容易记住所读的内容。
古典音乐没有歌词,听的时候无法跟着唱,也不会在听到时,会有心情激烈起伏的危险。因为若是听到一首感伤的流行歌曲,就受到影响,甚至伤心地哭个不停,也没有心情学习,那才是最糟糕的事。
青少年时期是心情最容易起伏的阶段,若能听些稳定情绪的音乐,会让精神平和,学习的时间增多,效率也会倍增。
音乐其实可以抚慰人心,若心情已经不稳定,还选择一些让自己心神不宁、会胡思乱想的音乐,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会受到影响。所以选择陪伴自己学习的音乐类型,就显得很重要。
兴趣比天才更重要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爱好者,他说:“我渴望着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乐谱也就容易记住了。”
马克思在“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的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识记了人类历史并引出了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演变规律,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物种起源》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切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发现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丁肇中这样说:“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哈佛大学的校长查尔斯·W·埃利奥特具有记忆名字的兴趣仅仅是因为一次曾在大众面前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的经历。为了不再出洋相,他激发起了记住同事名字和学生名字的志趣,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能记住教职员及每年在校学习的学生名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唤醒我们常常忽略的“兴趣”?
志趣比有趣和乐趣更能转化为记忆的动力。有趣常常“稍纵即逝,一笑了之”;乐趣又总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出来;而志趣则是兴趣的最高级形态,带有持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常常能使人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促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全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相反,如果对知识、对科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哈佛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嘉西尔德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
嘉西尔德教授把51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以愉快的方式上课,一组以不愉快的方式上课。3个星期后发现,在愉快气氛中上课的学生,大多数能记住较多的东西,持久不忘。而另一组学生,情况就明显差多了,他们难以记住他们学过的东西。
这项试验说明,心情能够制约读书效果。换言之,谁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状态,谁就能读得事半功倍。
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收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鸟兽十分感兴趣;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6岁的时候便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充满好奇心。正是这些强烈的兴趣加上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成功同样来自于他对戏剧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及对所热爱的戏剧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莎士比亚去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因为有强大的动力,才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他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那个演员还好。
演了一段时间的戏后,莎士比亚便开始尝试写剧本,这些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从此,他便开始了戏剧文学的创作生涯,并终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学习兴趣促成了学习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学习厌烦,学习必定失败,学习失败又加重了对学习的厌烦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而那些成绩优异的第一名学生,更是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人。
能在学习中找到或培养出兴趣来,将是一件无与伦比的乐事,会让你在学习中一直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的做法,犹如“先苦后甜”一样,有助于提高读书的兴趣。逃避不喜欢的功课,专做喜欢的功课,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通病。但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你的学习。为了提高读书的兴趣,可将不喜欢的书排在前面,用“自我奖励”法予以暗示:只有在读完这些书,并做好自我小测验,确实证明学到了东西以后,才可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这种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地提高你的学习兴趣。
在实行这种学习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巧妙地控制好自己。刚刚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过些日子后就会发现有了奇特的转变。这种方法可称之为“酬式学习法”。若能充分运用此法,必可得到双倍的成果。
我们还可以借助想像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
比如你要记:
帽子信封房屋纽扣
猫电话机钱铅笔
袜子书仙人掌鳗鱼
上衣木夹车灯点心
办公桌花边米饭钓钩
这些词,你不妨设想这么一个荒诞的故事:
有一顶帽子,它底下放一部电话机;电话机上尽是刺,因为这是仙人掌;拿这个仙人掌听筒的人确实不方便,何况他的嘴里还塞满了点心。点心里有一个小信封,拆开里面还有钱。钱上印一条鳗鱼,忽然这条鳗鱼变活了,钻到办公桌下。原来这办公桌是所房屋,其烟囱是支巨大的铅笔,它像火箭向上升起,落到上衣上。上衣有花边,中间有纽扣。但上衣口袋是穿的,铅笔漏到地上的袜子里,袜子夹着木夹。忽然铅笔又飞走了,飞到猫吃的米饭碗里。猫正蹲在一本书上,它一受惊就逃出门外,被一盏车灯照射。它向前一扑,恰巧被车前的钓钩钩着了。
这样的想象力当然是非常古怪、荒唐,因为这些画面大多不出现在现实中,就是童话中也很少有。但因为这想象力仅是为了把一些事物从外表上把它们凑合在一起,不需要任何思想内容,也不要起码的逻辑,但是却大大地增强你学习的乐趣。你的想像越丰富,记忆就越有趣,学习起来也就越轻松。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发现兴趣、创造兴趣、培养兴趣,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优秀。这是成为第一名的首要秘诀。
数一数柑橘的数目
杰克的母亲每天下午三点左右都以柑橘作为孩子们的点心,但究竟篮子里的柑橘有多少个?也就是说每一次从篮子里拿出3个,最后会剩下2个,每拿出4个,最后会剩下3个,每拿出5个,最后会剩下4个。
母亲说:“在这种情况下,估计柑橘的数目一定不会超出100个。那么究竟有多少个柑橘呢?”
第1节看得见的记忆
神奇的记忆魔力
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常常和他的记忆力分不开。一个人的记忆力不好,他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局限,不认人、不识物、不懂事。一个记忆力差的人,知识贫乏、头脑空空,能指望他去搞创造吗?要创造,首先需要知识,需要把记忆的知识融会贯通,否则,不可能产生灵感,产生发明创造。
古往今来,很多杰出人物都是头脑清晰、记忆超群的人:
法国的拿破仑于15年后在制定法典的会议上,能随口引证19岁时在禁闭室内看的罗马法典;他把法国海岸的大炮种类和位置记得非常清楚,甚至还记得邮递的路线和距离。
前苏联的尤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只要扫视一眼,就能说出人们用粉笔画在黑板上的杂乱无章的大小不等的、甚至是相互交切的近百个圆圈的准确数目。他被带到陌生城市里去应试,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在街上走一次,就能对那里的交通线路、十字路口的情况以及各家大型商店、剧院、酒楼的名称与地址了如指掌。他只要2小时的记忆时间,就可以快捷地背诵一本有一千多家用户的电话薄中每家每户的称谓、号码等。
达·芬奇,在十几岁时到一寺院里游玩,目光被一幅壁画吸引住了。回到家中,他毫不费力地把看到的壁画默画了下来,物象比例和细节点缀宛如原作,连色彩明暗差别都再现得十分逼真。
被称作音乐神童的莫扎特,有一次在西斯汀教堂里,只听了一遍就把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是相当复杂的变调音乐,包括4个声部的重唱和5个声部的合唱)默记在心了。
19世纪法国的大小说家左拉,对各式的花朵及食品,都能一嗅而正确地分辨出它们的香味来。
上面这些人的记忆力都非常惊人。那么,什么是记忆?顾名思义,记忆是识记与回忆,记忆的整个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识记,对识记过事物的保持及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心理过程。如考生们对某一个英语单词,例如对单词“she”进行识记,然后对识记结果在大脑中进行保持,并在考试或其他场合对单词“she”进行回忆或再认的这些过程就是记忆。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很好地学习、生活,就是因为我们具有记忆这一功能。如果在某一天早晨,一睁开眼睛,记忆全部丧失,忘掉了上学的路,不认识老师和同学,甚至不认识任何文字和图样,那我们该如何学习?我们该如何考试?
与记忆相反的一个心理过程是遗忘。考生们在考试的时候可能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前几天刚看过,但现在就是想不起来了,怎么办?”这种对已识记过事物的不能回忆或再认就是遗忘,它是我们学习、考试道路上的拦路虎,学习、考试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同遗忘进行斗争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考生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其他考生看一次就记住了,我看三次怎么还没记住!我的记忆力就是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力如同我们的身高、体重一样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像刚才那位考生的情况是由于他的记忆速度比较慢所造成的,但他总体的记忆力未必就不好,也许他记忆的持久性特别好,记住的事物长时间也不易遗忘。
我们的记忆力有个体差异,那么怎样来衡量记忆力的好坏呢?一般来说,衡量记忆力的好坏有四个指标:记忆的速度;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速度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数量,速度慢,那么记住某一件事物就要花较多的时间,就像上面那位高考生一样。记忆的广度指,对于某类印象在一次呈现以后能够完全正确地回忆该类印象的数量。记忆的持久性,指记忆能保持的时间长度,有的人对某些记忆可以终生不忘。记忆的准确性,指对所识记的事物能回忆到什么细致的程度。有的人能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非常精确的回忆,但也有人只能进行大概地、粗枝大叶的再现。一般来说,记忆力好的人这四个指标是兼而有之。
记忆力的强弱并非天生,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记忆力的好坏,往往是学业、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记忆为智慧之母。”他用各种方法教亚历山大增强记忆,帮助他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
世界上许多名人都致力于记忆的研究,留下了启发后人的感悟,如:
鲁宾斯坦认为:“假如没有记忆力,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