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宗教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琐罗亚斯德教全然不同于埃及、西亚诸国、地中海沿岸诸国的宗教。它 

的基本内容是:有两尊善恶相对立的最高神,属二元主神多神论宗教。其一 

是阿胡拉·马兹达神,属善,绝不作恶,代表火、光明、清净和生;其二是 

阿里曼,属恶,绝不作善,代表黑暗、恶浊、不净、破坏和死。人在善恶两 

种的争执中有自由选择决定自己命运的意念与权力。但是,该宗教虽然认为 

人有选择权,可是人死后善神阿胡拉·玛兹达将对所有死者审判,根据死者 

生前的言行通过“裁判之桥”把善者送上天堂,让恶者到地狱受苦。并且, 

善恶二神通常是势均力敌,当世界末日来临时阿胡拉·玛兹达就打败了恶神 

阿里曼,这时正直的人就会享福,坏人被判入地狱受大火焚烧。在世界末日 

前夕,会出现一位救世主神,他会把一切工作作好,只等善神阿胡拉·玛兹 

达最终胜利。因此,它要求人们忠诚、正直、至爱互助、从善避恶,欢迎弃 

暗投明,其道德箴言是“善思、善行、善言”。由此,又有人认为该教属于 

主神多神教。 

     琐罗德亚斯的经典是波斯古经《阿吠斯塔》,是公元前4世纪阿契美尼 

德王朝末期编辑成的,其内容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以前久远的年代。该 


… Page 63…

书在希腊亚历山大入侵波斯时被焚,仅存一卷,后来公元3至7世纪又重新 

编纂,用东波斯语写作,现存《阿吠斯塔》就是这时的版本。该经典共21 

卷,主要记叙琐罗亚斯德的生涯和教诲,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全书可分 

为六部分:(1)耶耶那:对神的赞歌,其中《雅什特》、《伽提》是该书最 

古老的部分;(2)维斯柏拉特:小祭仪书;(3)维提吠达特:驱魔书;(4) 

耶耶特:对神祗(指次神界)和天使的颂歌;(5)库尔达:短的赞歌或祈祷 

书;(6)伊朗民族的起源、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等。 



      (3)拜圣火、节日、礼仪与组织 

     该教的初期形态的主要行为是礼拜“圣火”。它的祭司阶层的人物称之 

为麻葛,火是阿胡拉·玛兹达善神的象征,代表光明。拜“圣火”时由麻葛 

组织,通过专门的仪式,向善神敬拜,表示得到了光明。 

     该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十分崇拜密特拉神。密特拉是太阳神,原为阿胡 

拉·玛兹达神的辅助神,是小神。或是因太阳与火相近,或是因人们的宗教 

观念中对主神产生了不信任感,反正稍后的波斯人又把密特拉作为一位最崇 

拜的神。由此开始把每年12月25日看作密特拉的“生日”,把一周的星期 

日看作密特拉赐福的时间,信徒们在每周星期日向密特拉神献祭品,进行祈 

祷仪式,每年12月25日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礼仪有: 

     天葬:人死之后对尸体的处理方式。波斯人没有棺木,不造墓穴,没有 

随葬物品,琐罗亚斯德教视水、火、土为神圣的东西,所以反对水葬、土葬、 

火葬,而实行“天葬”。形式是在山丘等地建造一座“寂没塔”,塔顶安放 

一块石板,周围用石或砖砌成围墙,塔中央设天井,塔分三层,分别放置男、 

女和小孩的尸体。当尸体送来后,先放在石板上,让秃鹰啄食尸肉,留下尸 

骨,等晒干后放入井内。此举可能是象征通过秃鹰能到天空的光明之地,而 

尸骨有一个安息之地。新生礼:琐罗亚斯德教规定人到10岁时要举行聚会, 

会上由祭司授予“圣带”和“圣衣”,并且必须终生穿戴,表示是真正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组织: 

     该教初期阶段可能是没有寺庙,只有神坛,后来在奉为国教的前后也有 

大量神庙出现,在初期的神庙中只设置没有偶像的崇拜物,后来才出现拟人 

化的神像。主持祭祀的神职人员叫“麻葛”(祭司),意为“从神那里得到 

恩惠或恩施的人”,是神与人的中介人物。他们一般来自圣职家族,并世代 

相传。祭司阶层的组织人员有大祭司长、祭司长、助理和事祭司长的一般祭 

司等等级区别。祭司们领导并组织日常的和节日的祭典活动,传达神谕,为 

人们作祈祷和巫术,拥有解释神意的权力,因此祭司们的权力很大,在公元 

前522年大祭司高墨达曾想自立为王,发动反对冈比西斯的叛乱,后被大流 

士王镇压下去。 

     琐罗亚斯德教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 

播,在波斯本土逐渐衰落,以后在南亚次大陆,中国有一定影响。 

     西亚地区及波斯的古代宗教,就两河流域的国家来说虽属于不同民族和 

不同时期,但基本上承袭了苏美尔的宗教,只是神灵界的主神发生转换,在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巫术更为盛行,寺庙的建筑越来越巨大。巴勒斯 

坦地区的犹太教和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都不同于两河流域,他们重视人的解 

救,讲世界末日。 


… Page 64…

                             五、古印度的宗教 



     他 (婆罗赫曼)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与双脚相应 

地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 

                                       ——摘自 《摩奴法典,姓别》第1条 


… Page 65…

                               1。印度河文明 



     据考古发掘材料表明,印度河流域是世界最为古老的文明地之一,在约 

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个区域的人就同西亚两河流域的人有来往,人们在两河 

流域发掘出来印度式的印章和器物,约是公元前2350年的东西。 



      (1)印度河文明的地理范围 

     印度有两条发源于喜马拉亚山的大河,一是印度河,一是恒河,其中恒 

河流域文明发展较晚,但它后来成了这个区域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通 

常讲的印度河文明,或印度河一恒河流域文明包括现今巴基斯坦(印度河流 

域主要在该国)、印度、孟加拉诸国家,实际是指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古代文 

明(简称“次大陆”)。 



      (2)印度河文明的历史范围 

     在旧石器时代次大陆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及整个次 

大陆,大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率先进入青铜时代。这时在印度河盆地 

居住的是达罗毗荼人,他们是最早印度河流域上古文化的创始者。之后大约 

公元前2000年中叶以后,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一批一批从西北部进 

入次大陆,他们同原土著民族展开长达几个世纪斗争并占领了印度河上游, 

中游和恒河流域上游,后又扩展到恒河下游和纳巴河流域,最终在公元前 

1000年初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奉行与这种制度相适 

应的宗教,即婆罗门教,在公元前6世纪初,次大陆有16个大国和诸多小国, 

形成列国争霸局面,直到约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政权建立才逐步统一起 

来。孔雀王朝覆灭后,次大陆又陷入分裂局面,这时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 

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关于印度河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的 

来源、轮回转世之说是不是婆罗门教的原始教义、吠陀时代“梵”的含义、 

僧侣阶层的出现及形成等等问题,一直有争论。南亚次大陆的上古文化史称 

印度文化。印度奴隶制初期和中期的宗教,上限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 

即雅利安人城邦国家形成前后,下限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前后,即列国争霸 

开始。 

     从公元前1000年至前600年是印度吠陀时代后期,我们讲的古代印度宗 

教也包括从公元前1000年上溯到前1500年前后,即吠陀时代早期,因为在 

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奴隶社会的萌芽。 

     古印度的宗教同种姓制度联在一起的,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 

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 

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 

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 

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 

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 

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 

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 

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 


… Page 66…

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 

界之祖婆罗赫曼 (一说为普鲁沙,他们可能为一个人)以口、双手、双腿、 

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 

教主要是婆罗门种姓创造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 

     当时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除雅利安人外,还有土著民族和波斯人、希腊人 

等外来民族,印度次大陆的居民是非常复杂的,但占统治地位的是雅利安人 

和婆罗门教。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相传恒河流域有月种王朝和日种王朝, 

但不见诸历史文献,大约这时有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在公元前7世纪至6世 

纪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城邦国家林立,相互征服,出现列国争霸局面。在列国 

争霸的形势下旧婆罗门教逐渐衰微,公元前6世纪以后兴起了“六师外道”、 

耆那教、佛教等新的宗教派别。 



      (3) 哈拉巴文化之谜 

     在雅利安人文化以前,有哈拉巴文化,即公元前2300年至1750年之间 

的印度河流域居民创造的文化,它分布在南亚次大陆西部和北部的广阔区域 

里。 

     当时,哈拉巴文化圈的人发展程度高于迁移来的雅利安人,他们有了青 

铜工具,出现了奴隶制小城邦国。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有神庙建筑,这一点 

很像早期雅利安人,但在石、陶、象牙制成的印章上发现有野兽的图案和神 

灵图案,与雅利安民族完全不同。到公元前17世纪中叶,哈拉巴文化突然中 

断,原因不详,可能是地震、水灾和外族入侵,至今对这种文化的了解知之 

甚少,只知在它衰亡后没有再复起,以后就是由雅利安人开创的吠陀时代的 

文化,其宗教文化带有神秘的思辩性。 


… Page 67…

                     2。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和著作 



     吠陀时代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生活、战斗、建立奴隶制国家 

的历史。印度历史学家习惯用宗教的或其他的文献典藉划分历史时期,如吠 

陀时代、史诗时代、佛教时代等等。 



      (1)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和分期 

     “吠陀”是雅利安的圣书。从广义来讲,吠陀时代包括雅利安人在印度 

的整个古代史,有“早期”和“晚期”之分。早期吠陀时代孕育着婆罗门教 

的形成,晚期盛行婆罗门教。“吠陀”原意是学问、知识,婆罗门是雅利安 

人的第一种姓,婆罗门教就是这些所谓最有学问的人讲的和实行的宗教意识 

与宗教行为。 

     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是从原始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建立和 

发展。早期吠陀时代,史称王政时代,指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历史,是奴隶 

制城邦的初期,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晚期吠陀时代,相当于奴隶制城 

邦国时代,指公元前900年至前600年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以后。公元 

4世纪出现的新婆罗门教虽然也尊吠陀著作,但汇合了其他教派的观点,通 

常称之为印度教,它不在本书的范围之内。 



      (2)吠陀著作的内容和分期 

     吠陀著作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相传是古代仙人、圣 

者受神的启示而作,实际上是上古时代印度西北地区的文献总汇。它是印度 

雅利安人的“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