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采访股等部门担任,而所有针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谍报活动、密谋策划以及被认
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等都由特务组负责。特务组的办公室,不但中
央党部其它部门的人员禁止入内,即使调查科内部人员也不能随便进入。
过去冷冷清情的调查科,只因成了“特”字号,很快就身价百倍,成了中央组
织部内机构最庞大、最为要害的部门。
陈立失将调查科改造为特务机构之后,就将调查科交给他的亲信去具体负责。
担任调查科主任的都是CC系骨干,这些人在调查科干不了多久很快就可以升
官晋级。调查科成了登龙门的终南捷径。
继陈立夫担任调查科主任的是张道藩。张是贵州盘县人,二十年代初期留学法
国学习油画。这位学艺术的留学生的志趣并不在形体和色彩,而是醉心于政治。张
道藩因为是CC系的高级骨干,被陈立夫选中当了调查科主任。张道藩在调查科只
干了几个月就升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侍从室秘书,后来历任中央宣传部长、中央文
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曾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张道藩的后任吴大钧是浙江人,曾留学美国,与陈立夫私交甚笃。吴大钧当了
半年调查科主任,就升为中央统计处处长,同时又负责筹备开办中正书局。调查科
主任一职交给了叶秀峰。
叶秀峰是江苏扬州人,与陈立夫是北洋大学的同班同学,后来又和陈立夫一起
赴美留学,二人私交极深,互相称兄道弟。叶秀峰在调查科干的时间也不长,到一
九二九年底就升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以后历任南京市党部组织部部长、西康
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中统局局长、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总干事。
担任调查科主任时间最长的是徐恩曾。徐恩曾,号可均,浙江吴兴人,与陈果
夫、陈立夫是小同乡,并与二陈有表亲关系;毕业于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
学前身),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电机工程。徐恩曾特别受陈立夫的信任,主持
中统的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在徐恩曾任职期间,调查科逐渐演变定型为后来的中
统局。
一九三二年,按照蒋介石的指示,陈果夫、陈立夫在调查科基础上秘密建立了
特务工作总部。这个特务组织即使在国民党内也是极端保密的,除了CC系核心圈
子,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特务组织的存在。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或其它任何机关的组织
条例中都根本找不到“特工总部”这个名称。
特工总部在南京和上海设有行动区,在各省市党部设有特务室。这些行动区和
特务室都是秘密的,从不公开活动。行动区和特务室的负责人通常是以“特派员”
、“督查员”或“肃反专员”之类的身份出现。特工总部与各地下属机构之间往来
电报都是用代号,从不称“总部”或“行动区”,并且代号一年一换,显得极其诡
秘。
直到一九三八年特工总部撤消,改为中统局之前,这个幽灵似的秘密特务组织
始终是借用公开的行政机关作为它的躯壳,犹如幽灵附体一般。
特工总部所用的行政机关的名义,一个是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处,这是由调查
科扩大而来的;另一个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表面上看,一个
是党务机关,-个是政府机关,似乎互相独立,实际上不过是特工总部的两张画皮
而已。特工总部负责人徐恩曾的公开职务便是党务调查处处长兼军事委员会调查统
计局第一处处长。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军委会调查统计局并非后来由戴笠任局长的军统局
。在三十年代初期,除了CC系的特工总部,黄埔系的军统也已经初具形态,因此
蒋介石于一九三二年设立军委会调查统计局以协调这两个互不统辖的特务组织。该
局以陈立夫为局长,下设三个处。第一处以徐恩曾为处长;第二处以戴笠为处长,
第三处先是由叛徒丁默囤为处长,后由金斌继任处长。到一九三八年,这三个处分
别扩大为三个特务组织:第一处为中统局;第二处为军统局;第三处成为军事委员
会特检处,专管邮电检查。
特工总部的矛头主要对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尤其是上海行动区更是将破坏
中共中央机关作为首要任务。然而,无论特工总部行动如何诡秘,其保密措施如何
阴森严密,但陈立夫和他的亲信徐恩曾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刚刚成立的特务机构
内部,就已经有中共中央特科的人员打入了。
四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的爱多亚路(现名延安中路)和成都路交叉的路
口,有一家私人医院——牛惠霖骨科医院。
这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医院。医院的院长牛惠霖和他的弟弟牛惠生,-个曾经留
学英国,一个曾经留学美国,都是出色的骨科医生。牛氏兄弟不仅医术高超,门第
也很高贵,他们同当时中国最高贵的家族——宋氏家族是表亲,中华民国的“国母
”宋庆龄,是他们的表姊。民国的“第一夫人”宋美龄,是他们的表妹。有这佯的
渊源,牛氏兄弟其可以称得上中华民国的“国舅”了。
高超的医术和高贵的门第,使牛氏兄弟自然而然地跻身于上海的上流社会,也
给他们的医院带来了众多既富且贵的病人。国民党的许多军政要员和腰缠万贯的阔
佬,都在这里接受过牛氏兄弟的治疗。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这里还经常住着一
些来历不明的病人,这些人各有各的背景,院方也不便多问。反正医生的天职是救
死扶伤,“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不该问,或者不能问的,就不必去管它了
。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牛惠霖医院就住进了一个来历不明的病人。此人大约二
十多岁,中等身材,英俊的面庞虽然因身体受伤而显得有些憔悴,但仍然透出掩盖
不住的精明和强悍。
这个来历不明的病人,就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战将,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十员
大将之一的陈赓。
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当年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情报专家。就是他具体指挥中
央特科情报人员钻进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心脏,并且还从敌特机关内部拉出为特科传
送情报的特殊“情报员”来。陈赓的情报活动令陈立夫、徐恩曾等特务头子惊恐万
状,为保卫中共中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五
在为数众多的国共两党高级将领中,像陈赓那样,一生的经历带有如此强烈传
奇色彩的人,是极其罕见的。
陈赓的传奇色彩,首先表现在他同中国现代史上的伟人们,都曾有过非同一般
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曾经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众多的高级将领,陈赓就
是其中之一。他出身黄埔一期,是这所闻名于世的军校的首批学员。在黄埔军校期
间,陈赓当过孙中山的侍卫,颇得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妇的赏识。孙中山去世后,他
仍然是宋庆龄座上的常客。
陈赓的另一件常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轶事,是他曾经在万分危机的关头,救过
蒋介石的命。这件事不仅在黄埔传为佳话,也使他一度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并被任
命为蒋的侍卫参谋,可以自由出入蒋的居室,翻阅蒋介石的机密文件。
同孙中山、蒋介石这样的“风云际遇”,在为数众多的黄埔出身的将领中,是
绝无仅有的。然而,有如此令黄埔同学艳羡的际遇的陈赓,却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
员。
同国民党是如此。在自己的阵营共产党中,陈赓也以其独特的性格风貌为众人
所瞩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众多战功彪炳的名将。然而,这些叱咤千军万马
的将军们一旦见到他们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一个个都变得像老师面前的小学生一样
拘谨,据说,在毛泽东面前,只有两个人“胆敢”高声喧哗,谈笑风生。这两个人
碰巧都姓陈,都是以性格豪爽风趣著称,一个是陈毅,另一个就是陈赓。
一九五二年,陈赓从朝鲜战场回国,到中南海急于要见毛泽东,但在毛泽东的
卧室门外被警卫挡驾:“请在外边等等,主席刚刚午睡。陈赓心生一计,坐下来开
始小声给警卫讲朝鲜战场的故事,越讲嗓门越大,警卫听得入迷,等醒悟过来时,
毛泽东已经被吵醒了:“是陈赓在外面吧?要进你就进嘛,在外面搞什么鬼?”陈
赓笑咪咪地走进毛泽东的卧室:“主席,很对不起,我惊了你的美梦。”。“你呀
,鬼点子就是多,声东击西的战术都用到我门口来了。有什么事,说吧。”毛泽东
很喜欢他的这位大将的性格。陈赓与周恩来之间虽然是上下级,但两人的个人关系
却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这种关系是在几十年出生人死的革命生涯中结成的。一
九三五年八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右路军过草地。途中,周恩来患了严重的
肝病,体温高达四十度。毛泽东指定陈赓带领三十名战士专门照顾周恩来,用担架
把他抬出渺无人烟的草地。躺在担架上的周恩来仍不失风趣地对陈赓说:“当年你
救过蒋介石的命。如今你又来救我的命了。”
尽管陈康救过蒋介石的命,但他仍然与国民党分道扬镳。
从一九二六年春天开始,蒋介石逐渐脱去左派的伪装,公开在军校实行反共政
策,要求黄埔军校的军官和学生填表声明党籍,不准跨党。表面上,蒋介石说得冠
冕堂皇:“凡在本校本军里的CP(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同志,不管是愿意脱
离CP,或者愿意脱离国民党,他总要作一个纯粹的党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许多人都身兼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党籍,陈赓作为一名
共产党员,也是如此。
蒋介石的这一手,在黄埔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些
不坚定份子就此退出了共产党。陈赓的密友和同乡,同他一起报考黄埔,又经他介
绍参加共产党的宋希濂,就是在这时退出共产党的。而陈赓则坚定地向人们表承,
愿终身作一名共产党员,他毫不犹豫地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同时声明脱离
国民党党籍。
一九二六年九月,陈赓接到上级通知,要他到上海党中央报到,接受新的任务
。就这样,陈赓永远离开了黄埔军校,开始了他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经历。
陈赓秘密离开广州到了上海,找到党中央机关。在那里。他见到了党的总书记
陈独秀。陈独秀告诉陈赓,党交给他的新任务,就是到苏联去学习政治保卫工作。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为自己培训专门的政治保卫干部。第一批前往苏
联受训的一共三个人,除了陈赓,另外两个人是顾顺章和陆留。
见过总书记的第三天,陈赓一行三人分别来到上海杨树浦码头。在这里,李强
用一只小舢板把陈赓他们送到一艘苏联货轮上。两年之后,李强和陈赓成了同在中
央特科的战友。
几天之后,船到了苏联的海参崴。陈赓等人在岸上稍作逗留,即乘火车前往莫
斯科。在那里办妥了一切手续后,随即又乘车回到苏联的远东地区。
在远东,陈赓等人被安排到苏联红军的一个特种部队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武装
暴动经验。他们先在伯力学习侦探、审讯;又到海参崴学习暴动、劫狱以及爆破、
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