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正像歌剧一样,贵族们主要还是把宫廷作为欣赏演出的场所,当时充斥
着的是外国戏剧及其模仿品,尤其是法国的剧作,人们视之为纯娱乐性质的
东西。
但是,18世纪上中期,启蒙运动的旗手们开始为改变德国戏剧创作及表
演艺术的落后局面而作出巨大努力。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表莱辛(1729—1781
年)的活动,成为德国民族戏剧发展中的转折阶段。他不仅把戏剧看作最重
要的社会教育手段,引导戏剧艺术与专制制度作斗争,而且反对以法国古典
主义为楷模,要求建立德国的民族戏剧,主张表现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还
向演员们提出一个任务,要他们以个别的具体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1767
③ 同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52 页。
… Page 56…
—1768年,在莱辛的亲自参加下成立的汉堡国家剧院是实现他的艺术纲领的
阵地。
不过,德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改革,最早是在1727年由著名女演员奈贝尔
(1692—1760年)开始的,她和她的丈夫把莱比锡变成德国戏剧艺术的一个
中心,由于受较早期的启蒙运动理论家高特舍特(1700—1766年)的影响,
他们仍然力图贯彻法国古典主义,强求遵守三一律等,以致改革无法深入下
去。但她对演员提出的一些重要要求,如上演的必须是正规的戏剧,不容许
在舞台上搬弄没有价值的东西;演员应把表演视为一种艺术创造,演出前必
须认真排练,熟记台词,不能作任意即兴表演,而且无论是对艺术创造还是
对日常生活,都要有优良的作风。这些要求对形成优秀的演员队伍,提高演
出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莱辛在汉堡的志同道合者,最主要的有演员爱克霍夫(1720—1788年)
和演员、导演兼剧作家施洛得尔(1744—1816年),他们都从反对脱离生活
实际的法国古典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施洛得尔在原先的汉堡国
家剧院已经倒闭的情况下重新组织自己的汉堡剧院,前后在汉堡努力工作20
多年,从而形成了以他的名字称著的汉堡艺术派,他的上演剧目中包括了莎
士比亚、莱辛和歌德等的许多优秀作品。他像爱克霍夫一样要求演员从整部
剧本的精神出发,确定本人担任的角色的表演技巧,动作与声音都应符合日
常生活习惯。施洛得尔亲自主演重要角色,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作为导演,
他不仅做演出的组织工作和剧院的经营事务,而且培养了大批优秀从业者,
包括著名演员布罗克曼(1745—1812年)。
在启蒙主义运动之后不久,德国又兴起了狂飙突进运动。参加“狂飙”
运动的一些戏剧家中最有成就的是青年歌德 (1749—1832年)和青年席勒
(1759—1805年)。席勒的《强盗》在曼海姆上演时,引起了轰动。曼海姆
舞台艺术的主持人伊弗兰德(1759—1814年)和柯茨布埃 (1761—1819年)
并不是艺术改革的促进派,不强调演出的思想性,演出方式相当流俗。不过
他们在德国和西欧各国都很有影响。步入中年以后的歌德则在魏玛领导那儿
的宫廷剧院,前后达16年之久,努力开展自己的改革工作。该剧院上演了莎
士比亚、科尔德隆、拉辛、伏尔泰、哥戚、席勒和他自己的许多剧作。歌德
严格训练演员,指出:“一个演员也应该向雕刻家和画家请教,因为要演一
位希腊英雄,就必须仔细研究流传下来的希腊雕刻,把希腊人的坐相、站相
和行为举止的自然优美铭刻在自己的心里。但是只注意身体方面还不够,还
①
要仔细研究古今第一流作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高度文化教养。” 出于这种
观点,他制订了一套 《演员守则》,虽然有的规定过于繁琐,脱离实际,但
毕竟包含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歌德本人曾登上舞台担任重要角色。如 1779
年3月下旬,他在百忙中抽空写成了取材于希腊神话的剧本《伊菲格尼在陶
立斯》,接着他亲自饰演剧中的欧瑞斯特,演主角伊菲格尼的是从莱比锡特
聘来的名演员卡罗斯。尽管上面引用的这段话是他在19世纪初才向秘书爱克
曼发表的,但却是他从18世纪后期以来的戏剧演出活动中获得的体会。
3。18世纪的俄国艺术
① 引自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 Page 57…
(1)建筑、雕塑和绘画的新成就
建筑和雕塑
俄国的艺术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在后来长期停留在中世纪状态,落在西
欧和中欧各国后面。
17世纪后半期,彼得大帝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包括实
行重商政策,如开办工场和工厂,修建码头和开凿运河,并推广教育和建立
科学院等。他重视艺术发展,尤其钟情于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等先进国家的
艺术风格,不管是对巴洛克还是古典主义或帕拉狄奥式与洛可可,都采取欢
迎的态度。
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他大兴土木,营建新都圣彼得堡,为此先后聘请
了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师特雷西尼(1670—1734年)及巴·卡·拉斯特雷利(1675
—1744年)及一些德国建筑师,并请俄国建筑师参与,完成了彼得保罗要塞、
夏宫、珍宝馆等重大工程。彼得保罗要塞位于圣彼得堡扎亚奇岛上,1703年
由彼得大帝亲自奠基,它有由障壁连结的6个棱堡、2个三角堡和1个冠堡,
还有彼得罗夫大门及保存沙皇陵墓的彼得保罗大堂等重要建筑物。夏宫于
1710年开始兴建。1721年建成的主体部分是一座巴洛克式大宫殿,殿前有
64个喷泉和37座塑像,在一个水池的中央有参逊搏狮雕塑:参逊双手撑开
了狮子的嘴巴,泉水从口中喷出,高达20米。比夏宫更著名的冬宫在彼得大
帝在世时也已着手设计,几经修改。彼得大帝去世后又由巴·卡·拉斯特雷
利的儿子巴·巴·拉斯特雷利 (1700—1771年)重新设计,并于1762年竣
工,成为18世纪中期俄罗斯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它面临美丽的涅瓦河,三
层高,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外观气势雄伟,内部装饰豪华并布置了
大量精美的雕塑和绘画。拉斯特雷利父子在建设彼得堡和传播巴洛克风格方
面都起了重大作用,当父亲的同时是雕塑家,到了俄国后一直到死都在彼得
堡工作,所以在艺术史上往往已把他看作俄籍艺术家,其儿子更是名正言顺
的俄国人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真真正正的本土建筑师相继成长了起来。如叶罗
普金(约1698—1740年)领导编制了彼得堡总平面设计图,还写了俄国最早
的建筑论著《建筑勘察的任务》;科罗博夫(1700—1747年)设计了彼得堡
海军部大厦,在钟楼上装置了军舰模型;乌赫托姆斯基(1719—1774年)增
建了谢尔吉圣三一大修道院的钟楼,并创立了莫斯科第一所建筑学校,培养
出许多后来的著名建筑师;巴日诺夫(1737—1799年)担任了重建克里姆林
宫的设计工作,1772年奠基后又被委以新任,继续设计了宫殿园林、巴什科
夫宫、米哈伊洛夫城堡等,以把国外的古典主义风格与古代俄罗斯传统相结
合称著;卡札科夫(1738—1812年)设计了克里姆林宫的参政院、莫斯科大
学、戈利岑医院、杰米多夫庄园住宅、古宾庄园住宅和彼得宫等,并领导了
莫斯科总平面图的布局工作,与巴日诺夫一样坚持在向外国学习的基础上发
展俄罗斯建筑传统,力图创立新的独特的民族风格;斯塔罗夫 (1745—1808
年)建造了彼得堡的塔夫里达宫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的圣三一大
教堂。
另外,原籍苏格兰的卡梅伦(18世纪30年代—1812年)设计了皇村(今
普希金市)的“空中花园”、“玛瑙厅”、“冷水浴室”和“卡梅伦回廊”
建筑群、巴甫洛夫斯克城的宫殿与公园亭榭,以布局优雅和室内装饰精致称
著,带有洛可可式的特点。
… Page 58…
可以说,18世纪的俄国是从停滞转向大规模建设的时代,建筑艺术的发
展从来没有像这个时期一样迅速,形式也从未有这么丰富过。彼得大帝在
1725年去世后,国内形势曾有过倒退,但不久又重新走上前进的轨道。当时
启蒙主义之风也在俄罗斯大地盛吹,以罗蒙诺索夫(1711—1765年)为代表
的启蒙学者对于艺术各领域的发展方向有很大影响,上述多个重要建筑师对
建筑风格的新的民族化的努力与这种影响有密切关系。
雕塑艺术的发展与建筑有密切的关系。上面的介绍已经表明18世纪的俄
国雕塑艺术对装饰建筑物,增加其豪华壮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还有许多可以独立于建筑物的雕塑作品。巴·卡·拉斯特雷利同
时是富有成就的雕塑家,他创作的《彼得一世胸像》具有示范作用,人们从
中看到了以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塑造成的具有远大目光和刚强意
志的人物形象。俄国本籍的雕塑家中,最重要的有苏宾 (1740—1805年),
其次是戈尔杰耶夫(1744—1810年)、柯兹洛夫斯基(1753—1802年)和普
罗柯菲耶夫(1758—1828年)。其中,苏宾是古典主义雕塑家,特长是刻划
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例如他的《卡德琳女皇》和《楚尔柯夫》等深刻地表现
了作为统治者的冷酷和伪善,而《戈利津像》和《罗蒙诺索夫》则表现了进
步人士的开朗与智慧。戈尔杰耶夫的早期作品倾向于巴洛克式,构图富有动
势,如《普罗米修斯》等;后期转向古典主义,如《戈利津娜墓上雕像》等。
绘画
从彼得大帝到罗蒙诺索夫,都对促进18世纪的绘画艺术起了很大作用。
彼得大帝时期创办了最初的绘画学校,并派遣了有发展前途的青年画家出国
深造。罗蒙诺索夫本人身兼画家,曾与学生共同创作了杰出的镶嵌画,在去
世两年前还成为美术研究院院士。
不过,俄国画家们发现,在改变俄国绘画的落后状况方面,他们比建筑
师和工艺师们较难接受自西而来的外国影响,因为“从程式化的圣像到写实
①
的、具有广阔范围题材的西方绘画”,中间的深沟是很宽阔的 。比较容易的
是首先从肖像画入手。18世纪陆续出现的许多肖像画家中,安特罗波夫(1716
—1795年)、阿尔古诺夫 (1729—1802年)、罗科托夫 (约1735—1808)
和列维茨基(约1735—1822年)等最为杰出。安特罗波夫善于绘画写实作品,
画笔下维妙维肖,虽仍带有圣像画的特色,代表作有《布杜尔利娜》和《彼
得三世像》等。阿尔古诺夫在绘制盛装肖像画和室内肖像画方面很有成就,
代表作有《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不知名的农妇》等。罗柯托夫的画风细腻,
充满诗意,代表作有《身着玫瑰色衣服的陌生女人》和《B。E。诺沃西尔佐娃》
等。列维茨基的盛装肖像画以仪容端庄和形象生动为特色,便装肖像画则善
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前者如斯莫尔尼贵族女子中学学生肖像组画,后者如《M。A。
季亚科娃》等。其晚年创作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映了古典主义对他的
影响。
随着外国各种绘画流派和风格的进一步传播,俄国画家得到了更多的启
发,创作题材不断扩大了,技巧也提高了,而且努力探索民族化道路。相继
出现了历史画、风景画、风俗画、装饰画和铜版画等新的画种。希巴诺夫(?
—1789年后)和叶尔梅尼奥夫(1746—1797年后)以风俗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