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乌尔班八世教皇当时已委任贝尔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作种种修饰。1624
—1633年间完成的该教堂的28米高的华盖是使雕塑与建筑物密切结合的范
例。贝尔尼尼以四颗螺旋形柱子支持华丽的顶子,顶上有带十字架的圆球,
四角有天使护卫,表达了教权至上的思想,非常切合天主教会的需要。1645
—1652年为卡尔那罗教堂创作的《圣德列萨的幻想》,更巧妙地把雕塑置于
建筑物的环境中。圣德列萨本是传说中的西班牙修女,据说在一次幻觉里曾
见到上帝。贝尔尼尼刻划了当时的情景:可爱的小天使把一枝带火的金箭刺
向她的心口,她露出既痛苦又甜蜜的表情。雕塑放在祭坛上,像是把祭坛当
作舞台,表演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从一个隐匿的光源投下了金色的光源,
光线撒落在大理石上,令人眼花缭乱。
贝尔尼尼还创作了一些真人的雕塑肖像。最成功的有为自己的情人所作
的《康士坦察·布奥娜列里肖像》和《路易十四肖像》等。前者以热情的神
态和半开的衣领下露出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表现一个渴望自由的女性的内心
世界。后者是1665年应邀前往法国参与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时的作品,形象
十分逼真。
喷水池是17世纪意大利艺术佳品中的一类。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曾合作
建造 《四河》喷水池,以假山为中央,四周有象征尼罗河等四大河流的四个
巨型人像,尽管参与制作的人多而水平不一,各部分风格不尽相同,但还是
给罗马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景点。
(4)意大利的“学院派”和卡拉瓦乔派
①意大利的“学院派”
当巴洛克建筑、雕塑和绘画在17世纪的意大利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另外
两个流派——“学院派”和卡拉瓦乔派也占据了自己的地盘,获得发展。
1590年,在波伦亚由路德维克·卡拉齐(1555—1619年)创建了一所美
①
术学院,它可能是欧洲最早的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的机构 。弟弟阿歌斯奇诺
(1557—1602年)和安尼巴莱 (1560—1609年)都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由此形成以卡拉齐家族为中心的波伦亚学院派。他们的理想是继承文艺复兴
的传统,以模仿前人为荣,反对风靡于16世纪后半期的违背自然和过分夸张
的矫饰主义,从而保持意大利固有的艺术典范的地位。在学院里,他们主要
教授拉斐尔、提香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们的作品,探讨其技巧。不过,在实
践上他们不完全以单纯的模仿为满足,所以才会出现本书前面已提到的安尼
巴莱的法尔奈塞宫天顶壁画对巴洛克创作的开拓性作用。安尼巴莱是三兄弟
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他的《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打扮》、《女圣徒在复活的基
督墓前》和《酒神与阿里安娜的胜利》等都是杰出的画作,有的明显地表现
出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另一代表作《逃亡埃及的路上》以其理想化的风景
为特色,成为学院派风景画的典范。
学院派的主要题材集中在艺术、神话和宗教上。卡拉齐家族的学生里最
有名气的是雷尼(1575—1642年)、阿尔巴尼(1578—1660年)、多尔奇(1616
—1686年)、兰弗兰科(1582—1647年)和圭尔奇诺(1590—1666年)等。
① 另一说认为最早的是佛罗伦萨学院,建于1563 年,但它远不如波伦亚学院重要。
… Page 11…
雷尼后来继任波伦亚学院院长,其作品《黎明的女神》、《圣母的童年》和
《欧罗巴的被劫》等绘画具有抒情性和生活气息。圭尔奇诺比较能突破学院
派的清规戒律,发挥想象力,代表作有《圣母升天》和《圣彼得罗尼拉的埋
葬》等。有的学院派弟子后来改变了风格,成为巴洛克绘画中的佼佼者。
②卡拉瓦乔派
17世纪意大利画坛上另一个重要流派是卡拉瓦乔派。其主要人物是卡拉
瓦乔(约1573—1610年)。他出生于伦巴底一个贫苦家庭,16世纪90年代
到了罗马,接受过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师们的艺术影响,但很快就在作品的内
容上和技巧上形成自己的独创的特色,并引起众多追随者,如拉都 (1593—
1652年)、卡拉乔洛 (1570?—1637年)等。
卡拉瓦乔不同于巴洛克和学院派画家的,主要是他把发生在周围的日常
生活作为创作的基本源泉,让普通人的形象占领画面,从而把宗教题材世俗
化。例如,他在《圣马太的感召》(约1600年)中,描绘了耶稣基督出现在
正在酒馆里与朋友们玩纸牌的圣徒面前;在《拉撒路的复活》(1609年)和
《施洗礼者约翰被杀》(1608年)里表达了人类深沉的哀惋与强烈的同情心;
在《基督的下葬》(1602—1604年)中,基督的形象无异于一个因贫困而死
去的普通人;在《圣母升天》(1605—1606年)里,圣母恰似一个普通的农
妇死在一张破旧的小床上。有艺术史家指出,这是“取罗马地位最低下的男
女老少作为圣徒和英雄的模特儿”。换句话说,他的画面其实全是下层平民。
他的创作实际上是开辟了现实主义绘画的新道路。在技巧方面,他构图简洁
而活泼,光影对比十分强烈,常以倾斜的光线取胜。拉都在卡拉瓦乔派中,
比较注意表现静谧安宁的情趣,著名作品有《圣彼得否认耶稣》等。
卡拉瓦乔的革新曾遭到以正统自居的学院派理论家的责难和攻击。但是
他的成就不仅在意大利境内获得好评,而且在西班牙、法国和荷兰等也很有
影响,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贵支等都先后得益于他。
(5)巴洛克音乐
①歌剧的诞生和初期发展
前面已说过,歌剧是巴洛克音乐非常重要的载体,说到巴洛克音乐就不
能不首先谈歌剧的诞生。
西方歌剧的历史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但其渊源可以迫
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时候已有利用歌唱的戏剧,并以乐声伴随剧情,虽
然在整体上音乐并不起主导作用。文艺复兴以来,从人文主义理想出发,意
大利人一直在寻找真实有力而生动地表达人的丰富感情的音乐手段,感到应
把它与诗歌和戏剧等因素重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本来是
存在过的。问题是怎样使它“再生”或“复兴”。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
域,相似的目标早已实现。但在舞台表演艺术上却遇到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
碍。
把古代戏剧搬上舞台的一个重要困难在于,它们的歌唱和伴奏形式已经
失传。但到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人们终于决定以新创的歌咏配上管弦
乐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新创”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依据。事实上民
间流传的牧歌、复调歌谣和宗教圣咏等都给有心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途径。
首先在这方面作努力的人们当中,包括一些受聘于意大利贵族家庭的文
化人,他们投主人“以重视文学艺术炫耀于世”之所好,在沙龙中高谈阔论,
… Page 12…
然后付诸实验。其中的音乐家和作家们把精力集中在筹划演戏的活动上。他
们所确定的要求是,既要发挥音乐的功能,又不能因此而掩盖歌词。为此要
放弃复调音乐,而采用新的音乐形式,使之起提高歌词的戏剧效果的作用。
“这样,音乐变成了独唱风格:最初的宣叙调,后来的小抒情调,以及咏叹
① ②
调。”1594年 ,由里努奇尼(1562—1621年)改编成的剧本《达芙妮》在
以佩里(1561—1633年)为主创作的乐曲的配合下演出了,它是被后人称作
“歌剧”的艺术获得公认的第一部作品,可惜后来乐谱散失无存,也没有留
下关于当时上演的实际情况的记载。过了不久,佩里和卡奇尼 (1550—1618
年)合作写出《欧丽蒂丝》,剧本根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改编,并于
1600年10月,在美第奇公爵的妹妹马丽雅和法国的亨利四世在佛罗伦萨结
婚时演出,反应十分热烈,其乐谱保留至今,可以看到它的音乐以宣叙调为
主,穿插着合唱和舞蹈。同年在罗马也有类似的演出,是卡瓦莱里(约1550
—1602年)作曲的《灵魂在肉体的表现》。1607年,由著名音乐家蒙特维迪
谱写的《奥菲欧》在曼托瓦首演,被视为更重要的成果,它的主要部分由所
扮演的角色自行咏唱,器乐的配合也很出色。以上几次演出构成了最早的欧
洲歌剧形成史的轨迹。
歌剧很快就在意大利一些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流传开来,有一个时期
最兴盛的演出活动是在水都威尼斯举行的,那里宫殿与教堂林立,富裕而美
丽,最能激发起巴洛克音乐的热情。1637年,该地建立了第一座专门的歌剧
院。其后几十年间相继出现了六十多座,虽然有的规模很小。罗马和那不勒
斯也不甘落后,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甚至与由蒙特维迪创立的威尼斯歌剧乐派
一样闻名遐迩。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初期的歌剧院在一年中只有几个月是上演季节,
剧院设备简陋,舞台用火炬或蜡烛照明,布景极为简单,有时整晚用同一背
景,只以口头交代场景变化,或用文字来说明,观众只能凭主观想象去充实。
但随着歌剧的普及及各方面技术的提高,这种状况有了改善。罗马的歌剧院
规模普遍较大,有的能容纳近千观众。威尼斯后来出现了有多层楼座和包厢
的剧院,成为欧洲现代剧院建筑的蓝本。有的剧院的装饰甚至过于繁复。1619
年巴尔玛的法尔利斯剧院的建成,出现了全新的舞台结构,前台的框子和前
幕等都与现代舞台无甚大异。布景方面,通过运用三棱柱,每面画有不同景
物,转换方便。同时配以天幕,利用透视关系而使舞台上的一切产生较为统
一和谐的效果,更好地为剧情的进展服务。
歌剧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正歌剧、趣歌剧、幕间剧在意大利舞台上
先后出现以后,都以不同的特点赢得观众的欢迎,并在不断改进中越来越完
善,还流传到西欧各国。歌剧的诞生最初是迎合王侯贵族的享乐需要,接着,
又被教堂所利用,然后在民间也逐渐普及。有钱人家往往在演出季节前夕就
把包厢预订下来,标明包租者姓氏,不许他人占用。但在歌剧院较多的地区,
有的设有廉价座位,使一部分普通者百姓也有可能前往欣赏。通过这种方式,
作为歌剧的主导部分的巴洛克音乐也被较广大的社会阶层所接受了。
②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
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作曲家中,蒙特维迪(1567年洗礼—1643年)
① 戈登·伊波森:《西方音乐》,载于《音乐知识手册》(续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年版。
② 另一说是1595 年,还有一说是1597 年。
… Page 13…
是最重要的代表。他博学多才,创作上多产,又善于演奏,还富有组织才干,
对歌剧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在1607年《奥菲欧》首演成功以后,蒙特维迪在曼托瓦公爵的宫廷中继
续服务了许多年。1613年,他被聘为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唱诗班的领班,任职
长达30年,直到去世。在此期间他同时为威尼斯的剧院写作。1637年还在
当地创建了欧洲首家经常公开演出的歌剧院。除歌剧外,他也致力于创作舞
剧、抒情小曲和宗教歌曲。他很早就开始运用颤音和不谐和音,使“歌词成
①
为音乐的主人”。他又擅长运用单音和连续发展的旋律,并创造了和声的表
②
演手段,使“乐曲灵敏地表现了人声的优美和情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