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欤痪跞矶既旧喜源渲淮蚩爬葱郎陀昃埃惶黄蔚梧甏虬沤逗梢吨K窝钔蚶镉惺骸敖兑栋朦S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联语由听觉转到视觉,又由视觉转到听觉,在感觉的转换中,形象、色彩、音响协调一致,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唐音)
苏州西子池
刘墉
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携砚客
画廊垂月池,幽花曾照浣纱人
西子池在灵岩山,山顶有琴台,传说西施在此弹琴;台下有池,传说西施与宫女常在此浣纱。上联说池水洗涤着灵岩山石,一处处奇石迎来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兴感。香水,指池水。濯,洗。云根,古人认为气触石而生云,石为云根。宋孝武帝诗:“屯烟扰风穴,积水溺云根。”延,迎。携砚客,指文人墨客。下联说月池依傍着画廊,暗香袭人的山花曾与当年美女西施相映生辉。上联是叙述,实写;下联是想像,虚写。虛实结合,意境独特,诗情隽永。 (陈永泉)
苏州横塘驿站亭
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
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橫塘驿站,位于苏州市西南横塘彩石桥东侧。亭面南背北,临水而筑,为古代邮驿仅存的一个。联语即景切情,通俗明了,但不落俗套。上联突出驿站主人的热情好客。东道,代指驿站居停之所。权当两字,写出东道主的谦恭之态,并与首句“客到烹茶”照应。下联写物叙景,但处处有东道主在。“灯悬待月”四字,写尽日暮至翌日黎明的整个时间过程,“远映”二字关照前句的“灯悬”,极富立体感。读此不难窥见如下画面:驿亭门院的灯火,和院落客舍内的灯火,彻夜不熄,连远处的湖水都感受到了它的光亮和温暖。
胥江指太湖及其支流。联语极富人情味,下联以景喻情的手法也运用得很恰当。 (张君宝)
苏州抱绿渔庄(一)
林琛
聆棹歌声,辨云树影,掬月波香,水绿山青,此地有出尘霞想
具著作才,兼书画癖,结泉石缘,酒狂花隐,其人真绝世风流
抱绿渔庄在虎丘东山滨,为私人别墅。渔庄两面临水,有假山、亭阁楼台,游船画舫往来水上,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多会于此。
上联极言渔庄环境如神仙世界。棹歌,渔歌。棹,櫓或桨,代指游船。掬,双手撮合捧水。霞,通遐,远。出尘霞想,超出尘世的遐想。下联写此间游赏者绝非俗客,具有著作才能,兼爱书画成癖,与泉石结缘,如李白飞觞醉月,如陶令采菊东篱,那些古人真是世上的风流人物。本联造语工整,紧扣“抱绿”、“渔庄”特点,巧用动词铺陈直叙,又有飘逸想像。上联给人听觉、视觉、嗅觉之美,下联有泉石之静兼花酒之动,情趣横生。全联生活气息浓郁,意境恬淡闲适,给人以渔庄乃世外桃源之感。 (曹云岐)
苏州抱绿渔庄(二)
韦光黻
如此烟波,只应名士美人消受溪山清福
无边风月,好借琼楼玉宇勾留诗画因缘
写抱绿渔庄,得掌握它的特有情味:既有溪山烟波的乡村隐逸味,又有琼楼玉宇的风月诗画缘。身居繁华苏州,却能享此清福。
这就把名士美人的欢愉心态充分描摹出来了。本联的修辞方法是铺陈,在相同的平面上层开不同角度的描述,有自然景观,有美丽的建筑,琼楼玉宇与烟波风月,错落辉映,诗画因缘隐含摹写溪山清福之意。消受,写出审美心态。勾留,写出迷恋情致。调色在不浓不淡之间,抒情在亦艳亦素之际。多角度的铺陈,交织着道出了渔庄的美的特征,繁华中的清幽,所以能产生诱人的魅力。 (何以聪)
苏州抱绿渔庄(三)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
画船人语,晓市花声
本联的特色在于“空灵”两字。通篇只在似有若无之间,点出渔庄特有的光和声。上联塔影、山光,全在忽隐忽现中,捉摸不定。
而波中的塔影,屋外的山光,更能给人野客抚琴的逍遥联想。下联游人们的笑语声、晓市上的卖花声,全酝酿着青春气息,而人语发自左近,花市闹在远处,轻重起伏,错落传递,在读者的听觉中产生真切的层次感:这光和声的通感修辞效果,点染出渔庄生活的特有情趣:三分春色,一派天机。 (何以聪)
苏州怡园藕香榭(一)
顾文彬
与古为新,杳霭流玉
犹春于绿,荏苒在衣
怡园在苏州市人民路,原为明代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为顾文彬(字子山,苏州人,曾任浙江宁绍道台)购得,扩建为私人花园。园中联语多为园主集唐宋元诗词而成,此联出唐司空图《诗品》。上联见《纤穠》“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及《委曲》“杏霭流玉,悠悠花香”。意谓将古人不尽之意加以翻新,有如委曲的烟,流动的玉,合乎自然之势。与古为新,园中山石构筑,虽仿效前人,亦有所创新。下联见《缜密》“犹春于绿,明月雪时”及《冲淡》“犹之惠风,荏苒在衣”。意谓春天绿染天地,而人们对柔风吹拂之感受则各有不同。荏苒,轻柔貌。联语用词典雅,描绘了眼前之景,抒发了愉悦之情,反映了士大夫文人的美学观点。 (商启予)
苏州怡园藕香榭(二)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鳌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这是一幅绘景佳构。上联一幅幅的画面把怡园藕香榭傍晚的山光水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精致的曲槛,潺潺的清流,日暮时两岸的烟霭,从半山腰照射出来的夕阳,横枕着的鳌峰,以及倒悬水面的苍石,都历历在目,风韵雅逸。下联写感受。这里景物随着时令季节而变换,舂日的晴空摇曳着翠绿的波浪,花上晶莹的露珠奸像要侵上诗页,槐树的香气随着扇子的摇动向人袭来,蝉翅的震动仿佛给人带来丝丝的凉意,垂柳的浓荫被锁在这深深的庭院里。
金铺,门上兽面形的铜制环纽,用以衔环,此处借指庭院。全联词采秀出,有诗的魅力。 (吴关镛)
苏州唐寅墓
韩菼
在昔唐衢常痛哭
只今宋玉与招魂
墓在苏州城外横塘镇东北的王家村.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为苏州“四大才子”之一。他二十九岁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革黜,后佯狂归乡,以鬻画卖文为生。上联,唐衢,《唐国史补》说:唐衢“有文学,老而无成,惟善哭”。这里借用此典,表示对唐寅遭遇不幸的哀怜之情。下联用宋玉为屈原招魂,暗指清江苏巡抚宋荦为唐寅修墓的故事。宋玉,战国时楚人,辞赋家,相传为屈原弟子,曾作《九辩》。汉代王逸说,宋玉写《招魂》为屈原招魂。这里借用此典表示对唐寅悼念之情。作者借古喻今,借同情唐寅之笔,曲折地发抒自己有志难伸的情怀。 (吴关镛)
苏州狮子林荷花厅
吴焕元
尘世阅沧桑,问昔年翠辇经过,石不能言,叠嶂奇峰还依旧
清淡只风月,于此地碧筒酣饮,花应解语,凌波出水共争妍
上联追叙往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狮子林,并题“真趣”一匾额。人世沧桑多变。问此事,石不能答,叠嶂奇峰依然如旧。
刘沧《经炀帝行宫》诗:“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辇,帝王或后妃所乘之车。下联写花月。清淡的风月之夜,在这里举杯畅饮。荷花似乎也能懂得人意,在水波中亭亭玉立,凌波出水,风姿卓绝,与风月争妍。碧筒,碧筒杯,古人于盛夏时用荷叶所制成的酒器(见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联语即景入墨,于叙事中绘景,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 (吴关镛)
苏州沧浪亭(一)
梁章鉅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原是五代时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私人花园。北宋诗人苏舜钦以四万钱买下,加以改建,有感于渔父歌《沧浪之水》而命名“沧浪”。上联摘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句。下联摘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联语的意思是自然界的清风明月给予人们的恩惠是不能用金钱计价的;同样,透过花窗望去,远山近水对人也是怀着深厚感情的。联语赋风月山水以人的感情,读来十分亲切感人。 (周监)
苏州沧浪亭(二)
何绍基
风篁类长笛
流水当呜琴
本联生动传神地刻划了沧浪亭内清幽的环境。构思奇巧,它把风中摇曳的修竹类比为长笛,又把流水喻作鸣琴。“风篁”、“流水”、“长笛”、“鸣琴”的描写,给读者以雅逸高古的审美情趣。且用词造句十分洗练,富于想像。 (陶继明)
苏州沧浪亭(三)
齐彦槐
短艇得鱼撑月去
小轩临水为花开.
上联谓:渔父得鱼之后高兴地撑船而去,被搅碎的池中月也随之移动,写出了渔父的快乐自在。短艇,借指撑船人。下联谓,小轩紧靠流水是因为欣赏纯洁坚韧的梅花,突出了作者与园主的风格。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此处指沧浪亭。联语化静为动,动中含情,写得雅逸潇洒。下联出自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诗。 (陈永泉)
苏州沧浪亭(四)
齐彦槐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沧浪亭,由北宋诗人苏舜钦改建旧园而成。南宋初年,它曾一度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韩园”,其后屡有兴废,清同治十二年(1873),亭在原址上重建,为今亭布局的主要基础。上联赞亭之景美。用“明月清风”以概全貌。四万青钱,指苏舜钦曾以四万钱购得,并整修为此亭。此由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脱化而来。青钱,古代最小的货币单位,以红铜,黑铅,白铅铸制。下联颂亭主之杰出。诗人名将,指苏舜钦与韩世忠。无俦,谓同时代没有可以跟他们相比的人。如何将前人成句加以衍化组成上联,又如何联系亭的历史撰成下联,做到既赞景又颂人,读此可悟联语写作之法。 (张君宝)
苏州沧浪亭(五)
宋荦
共知心是水
安见我非鱼
这是一副写观景赏鱼之乐的对联。《庄子.秋水》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联是代庄子答复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问。庄子善于体会物情,通情以应物,故能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鱼乐我乐的境界。“拟物法”的运用反映了庄子观赏事物的艺术心态。
作者就是沿着庄子的思路而作了回答。“共知心是水”意为用心去体会我和鱼都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认识,“安见我非鱼”意为怎么见得我不是鱼呢?联语从鱼与水的关系,生发感慨,所用老庄哲学之典甚恰切。 (陈永泉)
苏州沧浪亭(六)
薛时雨.
百花潭烟水同清,年来画本重摹,香火因缘,合以少陵配长史
万里风流波太险,此处缁尘可濯,林泉自在,从知招隐胜游仙
此联是薛时雨在同治十二年(1873)沧浪亭重新修葺后所题。
上联独辟蹊径,以杜甫诗意提领,并以唐杜甫的草堂与宋苏舜钦的沧浪亭相提并论,由此显示苏舜钦在宋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百花潭,指杜甫草堂。《太平寰宇记》:“杜甫宅在成都西郭外,地属犀浦,接浣花溪,地名百花潭。”烟水同清,既道出“百花潭水”与“沧浪亭水”一样的清澈,又紧扣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原意。画本重摹,比喻两个古迹修葺一新。以“因缘”一句过渡。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舜钦曾任湖州长史,两人都字子美,相配同论,顺理成章。下联转入所题景点沧浪亭上来,通过“流波太险”与“林泉自在”的强烈对比,得出归隐林园,寄情山水胜过飘忽不定,浪迹四方的结论。开端“万里风”代喻功名官禄。语出杜甫诗“天际秋云薄,从西万里风”(《雨晴》),“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夏夜叹》)。“流波太险”四字谓世道险恶,是感叹人生之语,可谓警策之辞。缁尘,喻尘世污垢。濯,洗涤。林泉自在,呈现出人们在此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