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杭州西湖孤山公园
  陶 镛

  故宫寥落认前朝,天下为公,莫忘怀四部图书,一园草木
  胜迹登临容我辈,人间何世,试极目东西浙海,南北峰云

  孤山在杭州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公园即今之中山公园。
  这里曾是封建帝王的行宮所在。”此联为登高望远、俯仰兴怀之作。
  天下为公,见《礼记﹒礼运》,意指君位不为一系所私有,借以指政权、事物归一般平民所共有。四部图书,指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其中一部就藏于孤山南麓的文澜阁。上联犹说,清朝已经灭亡,文澜阁和帝王行宫等终究归天下民众共有。下联即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关注。首句用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意。结句“南北峰云”,指南高峰、北高峰,语意双关,因为当时南方虽有孙中山的国民政权,但北方仍为军阀所统治,世道并不太平。东西浙海,指浙东浙西,旧时有两浙之置。“人间何世”四字反映了作者忧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张君宝)

  杭州西湖西湖天下景亭
  黄文中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亭在中山公园内。取苏轼“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诗句意。
  联语抒写了对西湖山水的感受。出句化用袁枚《过桐江作》“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诗意。从总的印象来写:西湖处处山容明媚,水色秀丽。对句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意,则从游览角度来写:西湖晴时固然美好,雨时也觉奇妙。联语的写法脱胎于孤山花神庙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副叠字对,也是回文对,读成“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睛晴”,也十分流畅自然。  (蒋竹荪)

  杭州西湖孤山寺

  不雨山常润
  无云水自阴

  此为五言短联,写西湖孤山寺景。西湖素以山光水色名驰天下,孤山在里湖与外湖之间。上联写山光,一个“润”字,写出了山的丰腴多泽;下联写水色,一个“阴”字,写出水之平静深沉。把眼前山容水貌浓缩于联中,短小精悍,精神自出。  (何禹昌)

  杭州西湖孤山梅亭
  林則徐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亭在西湖孤山北麓。元代人为纪念林和靖,修葺其墓,并植梅数百株,又建梅亭。林和靖,名逋,北宋诗人。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的传说。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名句流传至今。林逋也是名副其实的隐士。他在七言绝句《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用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得封禅书的故事,表白自己不曾写过封禅书那一类阿谀文字。上联表现林逋是一位洁身自好的真正隐士。下联是说梅花使孤山“不孤”。联语借景抒怀,旨在赞颂林逋的人品。在艺术上巧而不华,意境高远。  (王明珍)

  杭州西湖苏公祠
  华秋槎

  泥上偶然留指爪
  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公祠在杭州西湖孤山中部。全联均集自苏轼诗词:上句见《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下旬见描写西湖的《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联语用苏氏口气,既感叹在杭时间的短暂,又赞西湖的美景。苏于北宋神宗及哲宗年代,先后两次被贬杭州,一任通判,一任知州。他寄情山水,为民排难解纷,颇有惠政。上联谓前后五年,在一生中,只不过是泥上留爪。下联谓家乡四川眉州虽风景如画,但与杭州比,也显得逊色了。  (周世达)

  杭州西湖六一泉

  湖两山孤,此处有泉可漱也
  天一地六,先生自号无说乎

  六一泉,在西湖孤山西南麓。泉池面积约2平方米,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府时,为怀念他的老师、散文家、诗人欧阳修而命名。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因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酒一壶、棋一局、琴一张及自身一老翁,故名。
  上联览胜。湖两山孤,点出西湖“一山两湖”的独特景致:孤山将美丽的西湖分成里西湖与外西湖,进而引出泉水,清凉的泉水可任游人尽情饮漱。山、湖、泉融和成一幅人间天堂的胜景。下联怀事,追溯欧阳修的自号,点出“六一泉”命名的由来,不由使人缅怀古贤,观物情生。“湖两山孤”与“天一地六”既是句间对,又为句中对。其中数词的选用尤为精巧,“孤”字既替代“一”,与“两”相对,又恰与山名吻合;“天一地六”,既嵌进了泉名,又融入了《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阴阳八卦之说,使联语显出典雅神秘气氛。对联用语看似平常,细细玩味,情韵无穷。  (谢燕华)

  杭州西湖曾子祠

  衍一人忠恕之心传,学惟省贯
  开万世治平之事业,道极明新

  曾子名参,孔子学生。掘宋儒程颐说,《大学》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虽未能证实,但观《论语》全书,其他弟子都称名,只对曾参一人称“子”,可见曾参在孔学承传中的地位。上联说,推演孔子忠恕之道的精义,做学问就要内省和贯通。衍,音yan,展延。
  心传,师徒递相传授,精义相传。省,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贯,贯穿、融会贯通。《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下联说,开辟万代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其途径是努力发扬美德,做崭新的人。治平,《礼记﹒大学》;“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新,《大学》引《康诰》曰:“作新民。”联语赞扬了曾子承传孔子学说的功绩与对后代社会政治的影响。写得庄重肃穆,用词亦极谨严。  (唐 音)

  杭州西湖苏小小墓(一)

  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

  苏小小,南齐著名歌妓,家住钱塘(今杭州),常乘油壁车。《乐府诗集》卷八五收有《苏小小歌》。墓在杭州西湖西泠桥南垛。上句集自唐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下句集自宋晏殊《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油壁车,古代妇女所乘,用油涂饰的轻车。联语慨叹一代美人之逝,用“桃花流水”的一去不回以及“油壁香车”之不再遇为喻,寄托了无限的怀想和追思。  (周世达)

  杭州西湖苏小小墓(二)
  王成瑞

  灯火珠帘,竟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北里,旧时泛指娼妓集中的地方。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联语凭吊苏小小。上联写生前。灯红酒绿、珠帘斜卷的北里,竟有才貌出众的佳人在此栖身。“竟有”二字突出不应有的事却出现了。佳人薄命,不能不表示惋惜。下联写身后。今天笙歌画舫仍似往昔,然而只有苏小小的墓能在西泠占一席之地,为西湖增色。“独”字“占”字意味着她生虽不幸,死后却得到后人的同情与赞美。  (蒋竹荪)

  杭州西湖浮海槛
  黎遂球

  山川朋友文章:三乐
  烟雨风月睛雪:六宜

  这副联语十分协调地把语言态势和景点特色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诗意。浮海槛的景观特点是疏朗开阔,它是明朝黄贞父用巨竹为排﹒浮于湖海的建筑。联语描写人们在这个旷远空明的自然境界中推槛四望,品味着或“烟雨”、或“风月”、或“晴雪”的六宜,享受着既“山川”、又“朋友”、更“文章”的三乐:意味着人们以最简便的设计,获得最广泛的美感享受。这“三乐”“六宜”,道出了真正的美的欣赏者的无往而不至、无往而不宜的聪明气质。  (何以聪)

  杭州北高峰

  江湖俯看杯中泻
  钟磬声从地底闻

  北高峰在灵隐寺后,海拔314米。登岭眺望,群山屏列,西湖如镜,钱塘江如带,历历在目。联语摘自明邓林《北高峰塔》诗颈联。意在突出北高峰之高峻。作者巧妙运用视觉形象,把所见的钱江西湖比为倒下去的一杯水;又运用听觉感受,由高处听起来,灵隐寺钟磬之声,仿佛自地底下传来。可谓构思新奇,不落窠臼。  (王明珍)

  杭州南高峰
  田汝成

  凭栏霄月近
  倚杖海云还

  南高峰在杭州灵隐山西南,与北高峰对峙。此联写登高览景。
  于峰上凭栏,高可攀月。倚杖看海,云去而复还,有飘飘欲仙之感,写出了峰高、山险、景奇之状,读来令人神往。  (吴关镛)

  杭州九溪林海亭
  樊增祥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九溪在杭州龙井南,林海亭在溪畔。上联说,暂时停留一下的好,劝来此的游人都吃了茶再去。小住为佳,据《词苑丛谈》卷三引晋人杂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劝人暂留。赵州茶,唐代名僧从谂,常住赵州观音院。每发言必先云“吃茶去”。《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下联说,不要忙着说归去,还是大家试着唱起《陌上花》的歌来吧!陌上花,民歌名。苏轼《陌上花》引“游九江山,闻里中儿童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新正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此联敦劝游人吃茶、唱歌,驻足欣赏林泉之美,语言直白,轻松活泼,富于人情味。  (商启予)

  杭州五云山云栖寺(一)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云栖寺在五云山半腰云栖坞里。传说古代有五色祥云飞来,时而盘旋山顶,时而飞集坞中,故名。直到现在,一临此境便让人领略到水澈溪澄、幽深寂静,有一种说不尽的天趣。本联就以状物灵巧、体物入微见长,写出了江南山林﹒泉石所独有的天趣。水的“冷”,与“向石边流出”两者有没有必然联系?没有,却又像是有,这就凭读者自己去琢磨了。风的“香”,与“从花里过来”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有,但似乎不只是由于有这个,还有什么?这就又得凭读者自己去品味了。上下联都在用事物所特寓的天趣去逗引读者的联想:除了花香,是不是还有树香、土香、日照香,疑是石冷,更疑草冷、云冷、笛声冷,这种巧思可以延伸到无穷数,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美的思考。  (何以聪)

  杭州五云山云栖寺(二)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这是反映僧人物我相忘的幽寂生活的对联。如果写他如何补缀僧衣,如何辨难问疑,必然平淡乏味,作者却展开出奇的联想,说他剪白云来补衣,留明月来谈经。云是空中悬浮的小水点,不能剪,自不用说用它来补衲;月绕地球运转不停,更不必说要它停下来和它谈经。然而,这种想法虽不合乎生活的逻辑,却合乎感情的逻辑,合乎艺术的真实。反常而合道,就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像“剪云补衲”,“留月谈经”一类的事,生活中绝无此理,诗国中确有此情。  (蒋竹荪)

  杭州五云山亭

  长堤划破全湖水
  之字平分两浙山

  五云山在西湖西南面,濒临钱塘江。传说古时有五色彩云生于山巅,故名。山上有亭,登亭可瞰钱江及西湖。长堤,即西湖苏堤,全长两干八百米。登山俯瞰,微波粼粼的西湖水被长堤划开了。呈“之”形的钱塘江水又似乎把浙东、浙西的山平分成两半。
  联语从小处着眼,小中见大,高处落墨,通过俯瞰所见以写出五云山之高,点景恰到好处。  (王明珍)

  杭州虎跑寺
  彭教仁

  愿借吾师手中半叶蕉,煽灭若辈热中热
  留得此地山上一勺水,渴解众生难上难

  虎跑寺即西湖西南隅的大慈山下的定慧寺,以虎跑泉得名。
  始建于唐代元和十四年(819)。上联借传说人物表达对热中名利之徒的劝谕。吾师,指宋高僧道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