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翁同穌自题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这副自题联,表达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并吐露了落职闲居仍不忘国事的一腔热忱。上联认为写诗作文,要有真诚真情,抱真率真切态度,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须写出表现自己个性的作品来,这也是我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传统之一。下联叙写与挚友的交往,畅论世事,说到会心之处,犹如风雨骤至。句中”风雨来“三字,含蕴颇丰。明代吏部郎中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风雨来“三字与此同一机杼,表达了作者落职后仍关心国事、心系天下的深衷隐志。联语情融神会,传神写照而不失其真。 (顾伟列)
宋教仁述志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家。”白眼“,即”冷眼“,指冷静观察。上联意谓世界风云变幻,自己要以冷静的态度审时度势,以寻求拯时救国之路。下联表白志向,自誓报国之心。”丹心“,赤诚之心,作者矢志报国的一片赤胆忠心,直白剖露,跃然纸上。措辞精当,对偶工整妥帖,爱国情、报国志充溢于胸,发而为联语,不期工而自工。 (顾伟列)
马君武述志
种树如培佳弟子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我国第一个工学博士,近代著名学者。他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后从事教育,曾任广西大学校长,晚年卜居杉湖,门前有此亲书对联。联语从自身事业出发,与卜居地相结合,既写出湖山大好风光,又突出学者培育英才之博大胸怀。他要像为湖山亲植嘉树一般,精心培育一代弟子。句中”种树“含”树木树人“之意。”佳弟子“对”好湖山“,相映见义,意趣更觉不凡。 (施绍文)
谭嗣同自题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清道光年间,陈昌齐曾有”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观书“一联,作者读后,加以化用,成为此联,读来颇觉英气逼人。出句说,立身处世应像铁一样坚硬刚强。《景德传灯录》:”德山老人,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断。“脊梁是人体骨骼的主干,能树起铁脊梁就意味着能承担重任。对句说,读书治学要有明亮的眼光,有独立的见解,不能步人后尘,拾人牙慧。联语从做人、读书两方面提出响亮的要求,颇有激励人心的力量。用词也十分准确。铁,比喻坚定、刚强;银,比喻明亮清楚。全联对仗十分工稳。 (施绍文、黄德金)
张恨水自题
文章直至饥臣朔
斧钺终难屈董狐
张恨水,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亦擅写对联。他所写小说的每一个回目,可以说都是很好的对联。在《金粉世家》中,他曾塑造了一个才女冷清秋的形象,开头写”冷清秋燕市书春“时,有人请她切”文丐“之意写一副对联,于是她当众挥毫写下于此联。这副对联,应该看作是作者的自況,只不过借冷清秋的笔写出来而已。上联用的是西汉东方朔的典故,东方朔有文才,滑稽多智,可是他享受的却是俳优弄臣一样的待遇。有一次,他向汉武帝发牢骚说:我身长七尺,侏儒身高不满五尺,可是俸禄却不比他们多,”臣朔饥欲死,侏儒饱欲死“。张恨水是靠笔耕为生的,虽不至于”饥欲死“,但生活不会很富裕则是可以断言的。所以上联是写自己的处境,在那政治腐败的社会里,隐含讽刺不满之意。下联则是作者表明自己的人格和情操,用的是春秋时代晋国史官董狐的典故。董狐为人正直、倔强,忠于职守。当时晋灵公无道,筑台以弹射人为乐,大臣赵盾屡谏,灵公不听,反迫害赵盾,赵盾逃亡。赵氏族人赵穿杀死灵公。史官董狐秉笔直书:”赵盾弒其君“。理由是赵盾”亡不越境,反不讨贼“,有主使、纵容赵穿作乱之嫌。作者心系董孤,于是以此自励,表示任何恶势力一一即使是斧钺加身,也不会使自己屈服,照样对坏人坏事和黑暗现实进行口诛笔伐,公之于众。联文中的”饥“和”屈“,都是使动用法,而且”饥“还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说明作者对此联的炼字炼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张 迈)
杨度自题
但哦松树当今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此为作者晚年转变立场,知错即改后自勉之联。上联”但哦松树当今事“,是说他不愿追忆拥袁称帝的往事,觉今是而昨非,只吟哦今天的事。下联”愿与梅花结后缘“,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与归宿,要加入像梅花那样不怕严寒风雪为人民事业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事业结下终身不解之缘。联语敞开心扉,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一生中由迷而悟的过程。 (施绍文)
林纾自题
扪心只有天堪恃
知足当为世所客
林纾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后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译外国小说170余种,译笔流畅,在文学界有较大影响。此联是作者客居北京永光寺时所作。出句说,我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只有老天同情我。支持我;对句说,我不愿与人争名夺利,想必能为社会所宽容。联语是作者思想的真情流露、十分流畅自然而不见雕琢。 (蒋竹荪)
谭延阊自题
颇有清香凝画戟
翩然彩服放扁舟
联语化用前人成句,自诩文武兼资,而又纵情山水之儒将风流。上联写香气聚凝于画戟之上,构思甚巧。画戟,兵器。因加彩饰,故名。唐韦应物《郡斋燕集》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下联”彩服“、”扁舟“,可使人联想起色彩之华美与作者的雅怀。翩然,轻快的样子。扁舟,小船。 (钱剑夫)
李甲秾自题
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李甲秾,为革命烈士。这副对联语言朴素,不用比喻,讲的是”苦“和”乐“、”闲“和”废“的关系。作者用对比、反复的手法,阐释了先苦后乐、因闲而废的人生哲理。上下联各五句,但重点落在首句和尾句。首句是概说,提出作者观点,尾句则是引申和说明,如上联”苦境终成乐境“就是”良图“的具体化,下联也同样。就语意而言,对联只用首句和尾句也可以,但作者加进中间三句,对”吃苦“和”偷闲“作具体描述,主要是起加强和深化的作用。五个”苦“字和五个”闲“字反复出现,而以”乐“、”废“一收,就使联语对比强烈,更具触目惊心的警戒效果。 (朱惠国)
章炳麟自题
肩头伊尹谁能任
脚底鸱夷未了心
风云际会的时代,铸就了一批洒血为国、昂扬奋进的斗士,他们敢说、敢笑、敢骂、敢为,任何暴虐在所不计。以思想家、革命家著称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章太炎曾撰此联表达了誓死为国的心声。
上联说,助成扬灭夏建商的伊尹已成历史,但今天有谁自觉担当灭清开国的重任呢?下联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来,这是义无反顾毫无妥协余地的事业,即使以革囊裹尸也不变其心。
鸱夷,皮制的口袋。《国语.吴语》说,吴王曾取伍子胥之尸,盛以鸱夷。联语透出一股浩然正气,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作者的一些政论文一样具有强烈的警世骇俗的宣传鼓动性。 (施绍文、黄德金)
李大钊自题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从事大量组织工作,曾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7年4月被军阀张作霖杀害。此联原句据传出自明人杨继盛之手,杨在嘉靖年问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权臣严嵩”十大罪状“,下狱后被处死。杨曾在狱中自书”铁肩担道义,辣手(一作棘手)著文章“的诗句,表达其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大钊把杨诗句中的”辣“字改为”妙“字,作为自己战斗的誓言。全联意为用钢铁般的肩膀承担正义的事业,用巧妙的笔墨写成激励人心的文章。上句讲为人,下句讲作文。语气十分精炼,以”铁肩“对”妙手“,以”道义“对”文章“,以”担“与”著“相对,对仗工稳,平仄协调。 (王国廷)
朱自清自题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据李广田先生回忆,此联见于作者生前书案玻璃板下。原句出自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黃昏。“历来多被解作感伤迟暮,好景无多之意。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以”但得“”何须“两词把转折句改为条件句,只要是夕阳无限美好,那又何必愁着接近黄昏呢!这里蕴含着作者惜光景、爱生活、执著人间,奋进不已的深衷苦志。作者晚年病魔缠身,而创作热情却十分旺盛,短短两三年间,写了《诗言志辨》《经典常谈》《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书,不但是”赶着时代向前走,也是推着时代向前走的“。”何须惆怅近黄昏“,这种乐观进取的精神,颇有感人力量。 (蒋竹荪)
周恩来自题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这是周恩来同志早年所撰的自题联。上联谈交友处世。”有肝胆人“是指为人忠诚、坚定、无私者。和这样的人共事,就能高瞻远瞩,彼此真诚相见,荣辱与共,终生受益不尽。下联谈读书求知。
明人鹿善继说”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四书说约》)。主张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到社会实践中学习,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到从有字句处学不到的东西。全联含义深刻,平中见奇,精炼警策,气势豪迈。 (顾伟列)
夏丐尊自题
看人用白眼
当户有青山
著名作家夏丐尊20年代初任教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时,家住白马湖畔,他自题此联,贴于门前。上联用”青白眼“典故。《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能用青眼和白眼两种眼神看人。青眼,是眼珠在中间,正视对方,表示尊重或喜爱;白眼,即以眼白斜视他人,表示轻蔑或厌恶。作者”用白眼“看待人事,反映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感情。下联写居家环境,对门即是青山。五字脱口而成,极为朴素,细按却颇可玩味。字面上看,青山是一种客观的景物存在,实际上,它作为人事的对立面出现,已溶入作者的主观感情,有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趣。这是一幅反对之联,对比手法运用巧妙。从内容来看,上联写人事,下联写自然,用青山之秀美反照世间之混浊。以形式而言,”看人“与”当户“,”白眼“与”青山“,外表不成反对,然进一步分析,‘当户”实乃在看山,又“当户”无他,唯见青山,则非正视不可,故“青山”亦是“青眼”、“青睐”的借代。如此,则“看人”与“看山”,“白眼”斜视和“青山”正视恰好两两相反,对比鲜明,充分反映出作者的好恶之感和脱俗情怀。 (丁 仪)
佚名述志(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一副直抒情怀的述志联:出自《幽窗小记》。道出了对待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故而能够“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所以能够“无意”。要做到这一点,需有超脱的心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就是这种心境的具体表现。“看庭前”三字,大有“缩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意;“望天上”三字,大有放大眼量,不与小人一般见识的意思;“云卷云舒”又似乎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之意。宠辱不惊,受宠信或受侮辱而不感到惊异。《新唐书.卢承庆传》载,有官考中下,无愠色,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本联述志,先提原则,继以景物为喻,因而生动形象,使人易于接受。 (郑凤森)
佚名述志(二)
窗小亦能观凤舞
檐低更易见鹏飞
联谓人处逆境,要乐于“小”,安于“低”,但在“窗小”“檐低”的陋室矮屋里,却不能没有“凤舞”、“鹏飞”之志。“亦能”“更易”勉励平凡的人,如其志不凡,仍可做出一番不平凡的大事业来,当更能使人刮目相看。联语对仗甚工,托物寓志。“凤舞”、“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