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名词人。吴兴,朱祖谋,号彊村,浙江吴兴人,近代著名词人。夏老早年词作,深受前辈彊村先生的赞赏,因而走上词人的道路。伯仲,不相上下。三国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下联说,在天之涯怀念老友,还记得不少亭楼馆阁、名山佳水,曾留下我们的游踪。
旧雨,典出杜甫《秋述》:“旧,雨来;今,雨不来。”言旧时宾客遇雨亦来,而今遇雨不至。后遂以“旧雨”喻老朋友。此联不用浮词套语,对被贺者的学术成就,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又融入过去交往中珍贵的回忆,写得颇为真挚亲切。 (唐 音)
庆祝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毕云
滇水春深,节集千家艺
云山气爽,魂系百族情
艺术节为全国各民族文化节日,以团结、繁荣、进步为宗旨。
第三届于1992年2月18日至3月3日在云南昆明举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外来宾3万余人参加。上联说,滇池波皱,春色撩人,全国艺术精英在此云集,献技庆贺节日。
下联说,云岭连绵,爽气西来,节日处处洋溢民族友谊情。联语仅18个字,既描绘了当地景物,又概括了节日活动内容及热烈气氛,语言精炼,切景切题,对仗工稳。 (唐 音)
纪念顾随教授忌辰三十周年
启功
文苑仰宗师,众失拱辰三十载
书坛标重望,脉延典午两千秋
顾随,字羡季,河北清河人,现代著名作家,书法家。曾任辅仁、河北等大学教授,1960年9月6日病逝,著有《顾随文集》。
1990年9月河北大学举行顾随教授忌辰30周年纪念会,作者撰了此联。上联说,文坛上所仰慕的师表,世事变迁中,众人失去师长三十年了。宗师,为众所崇仰、堪为师表之人。《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拱辰,拱卫北极星。《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后用以喻众所归附之人。
下联说,你在书法界久享盛名,晋代高峰后,只有你延续了两千年来的传统。脉,血统,指宗派等相承的系统。典午,司马的隐语。
典,掌管,与司字同义;午,在十二生肖中是马,晋帝姓司马,因以“典午”为晋朝的代称。此处借指晋代书法艺术的高峰。联语善用比喻,很好地表达了对逝世者的怀念敬仰之情。 (商启予)
贺粤汉铁路通车
花事年年,为问岭表白云,寒梅开未
车尘历历,指点汉阳红树,流水依然
1898年我国动工兴建京广铁路,至1936年全线建成。其中广州至汉门段,连贯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称粵汉铁路。这段连接长江、珠江地区交通的大动脉筑成首次通车时.有人撰此联悬于火车头以示庆祝。联文巧妙地化用古人“十月先开岭上梅”和“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的意境,将广东、汉阳两地不同景色联系起来,上联写列车南下之景。年年花开花落,南国气温高,梅花十月即开。
如今列车已驶入广东境内,自然产生了一个“问”:白云啊,你可知寒梅开放了没有?暗暗点明通车时间在十月。岭表。即岭南。在赣粵交界处的大庾岭,山高云绕,岭上多梅。寒梅开未,化用王维《杂诗》“寒梅着花未”句意。下联写列车北上之景。车轮滚滚、烟尘阵阵,从广州北上的列车,不觉已抵武昌,旅客们指着依旧滔滔东流的江水、汉阳经霜染红的树林,激动不已。指点,反映了劳动人民30多年来以血汗筑成的铁路终于通车的兴奋和喜悦。历历,分明貌。依然,意为依旧。上联“为问”写虚景,下联“指点”,写实景,“寒梅”、“红树”把粵汉两市联系一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实为佳构。 (沈树华)
贺广东佛山赛会
何淡如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相直。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上下联句句押韵,或可称作自韵联,使人阅读时感受到一种音响和谐的韵律美,带点儿吟诗唱歌的味道,也就增强了本联的感染力。上联刻划新识旧识、月色灯色、春宵里的欢快兴头,逗人寻觅。
直,通值,相遇之意。下联铺叙茶楼酒楼、前头后头、处处逗留的赛会场面,十分红火。“该寻觅”“乐末休”等充满主观愿望倾向的词语,更传出作者给赛会游乐者们鼓劲助兴的欢乐色彩。内容和形式的特色,使本联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何以聪)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
徐秉森
极目景物,一片银装素裹,玉宇琼楼,雕梁画栋,玲珑晶莹,巧夺天工,奇于蓬莱岛,定使徐福求仙,不渡东海去
放眼园林,四处游客喧声,国际友人,港澳同胞,高朋佳宾,尽抒豪情,胜似钱塘潮,管教嫦娥思凡,径向龙江来
哈尔滨每年1月5日开始冰雪节,一般在兆麟公园举行冰灯游园会,那瑶台仙阁,冰洞玉桥,银塔雪峰,都是用冰块与灯具制成的冰雪艺术品,白昼晶莹似玉,夜晚万紫千红,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上联写冰景之美。那一派银装素裹,像用美玉建造的屋宇楼台,雕梁画栋,精致灵巧,胜过天然,比蓬莱仙岛还奇,如果徐福看到,也会放弃到东海求仙的打算。玉宇琼楼,苏轼《水调歌头》词:“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蓬莱岛,传说中仙人所居。《山海经.海內北经》:“蓬莱山在海中。”徐福,秦国方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遣他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下联写游人踊跃。各地游人纷至沓来,其势有如钱塘潮水,如此景观,可教嫦娥钦羡而想下凡,她首先就要到黑龙江来。钱塘潮,浙江下游,古称钱塘江,其入海处潮水称钱塘潮。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联语将现实景物与神话传说结合,时间与空间交织,烘托出冰雕艺术尺幅千里的壮阔气势,感染力很强。 (余心乐)
哀 挽 类
挽个人
挽郑成功
挽刘统勋
挽张师诚
挽李鼎元
挽朱筠
挽钱大昕
挽何绍基
挽陶澍
挽莫友芝
挽乳母
挽关天培
挽魏源
挽钟文烝
挽翠琴
挽张之洞
挽陈化成
挽金纤纤
挽(沈葆桢)夫人
挽顾受笙
挽曾朴
挽桑调元
挽张德彝
挽邓世昌
挽孙玉声
挽徐建寅
挽谭嗣同
(一)复生不复生矣
(二)谣风遍万国九州
挽秋瑾
挽(彭玉麟)子
挽徐锡麟
挽黄遵宪
挽冯如
挽刀安仁
挽杨守敬
挽葛谦
挽林述庆
挽宋教仁
(一)何人忍贼来君叔
(二)三尺剑
(三)桃源何处寻渔父
挽黄兴
(一)常恨随陆无武
(二)以勇健开国
(三)革满清之命
挽蔡锷
(一)平生慷慨班都护
(二)万里南天鹏翼
(三)魂魄异乡归
(四)不幸周郎竟短命
挽马简香
挽王辏г
挽金玉兰
挽任颐
(一)笔无常法
(二)北苑千秋人
挽白永魁
挽沈寿
挽孙中山
(一)洪以甲子灭
(二)是中国自由神
(三)英雄作事无他
挽罗佩兰
挽杨德群
挽李大钊
(一)社会历史原空白
(二)南陈已囚
挽梁启超
挽曾熙
挽朱自清
挽徐志摩
(一)两卷新诗
(二)多少前尘成噩梦
(三)归神于九霄之间
(四)言语是诗
挽夏义可
挽刘半农
挽聂耳
挽马隅卿
挽鲁迅
(一)著述最谨严
(二)偏偏在战的热望中
挽章炳麟
(一)经学驾唐宋之上
(二)无意求官
挽张曙
挽蔡元培
挽许地山
(一)未许落花生大地
(二)嗟月旦停评
挽续范亭
挽顾鑫山
挽庄蕴宽
挽郁华
挽(谢觉哉)堂弟
挽邹韬奋
挽陶行知
挽卢前
挽吴晗
挽邓拓
挽孟超
挽言慧珠
挽于右任
挽何其芳
挽茅盾
(一)惊座文章传四海
(二)八千里出生入死
挽周恩来
挽王力
挽张大干
挽赵超构
挽刘火子
挽渡河老者
挽孤魂
挽集体
挽黃花岗七十二烈士
挽南京光复诸烈士
挽“五卅”烈士
挽“九一八”事变死难者
挽“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
挽抗日阵亡将士
挽“四八”烈士
自挽
孙髯自挽
左宗棠自挽
俞樾自挽
林氏自挽
杨荣绪自挽
刘师亮自挽
王辏г俗酝
桂念祖自挽
汤祥瑞自挽
钟荣光自挽
杨度自挽
俞作豫自挽
佚名自挽
挽个人
挽郑成功
爱新觉罗.玄烨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抗清名将,1661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病逝于台湾。清圣祖康熙以政治家统一祖国的胸怀谋略,撰写此联赞颂郑的功业。上联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苦心经营东南的历史。清兵入关后,南明福王布防在江北的吴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致使福王的弘光小朝廷顷刻覆亡。郑屯兵于金门、厦门两岛,先后发兵攻泉州,陷漳浦,袭潮州,取澄海,打广州,并于1659年率水师十万北伐,破温州,下镇江进围南京,兵败后,退守厦门、屯师习武,这就是“敢向东南争半壁”的史实。下联对郑收复台湾的功绩作了评价。南明诸王,即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韩王等相继覆灭,郑1661年率部击溃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始终不向清廷称臣,堪称“孤忠”。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慕之情,这是一位有眼光有作为的封建皇帝高人一筹之处. (沈树华)
挽刘统勋
纪昀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刘统勋,雍正进士,山东诸城人。于乾隆时官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甚为朝廷所重。乾隆38年11月,卒于上朝之舆中。帝闻讯,失声痛哭,亲往吊唁.上联赞其高位。刘是群臣之首,故将他比做五岳之首的泰山。岱,泰山的别称。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众山小,亦出《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处比喻包括作者在内的群臣。下联写其哀荣。这样一颗大星陨落了,连上天也为之黯然含悲,天容惨淡,喻指乾隆帝闻耗失色、痛哭流涕的情景。“大星沉”喻刘之死。联语善用比喻,把崇敬之意、缅怀之情表达无遗。 (沈树华、施晴东)
挽张师诚
林则徐
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
尽忠补过久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
张师诚,字心友,号兰渚,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乾隆进士,历任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等省巡抚。为官清正廉明,著有《省缘室合集》、<拜飏存稿》。早年林则徐曾入张师诚闽抚幕,相从数载,深得张师诚的知遇,在幕中接触到历史掌故及兵、刑、礼、乐等方面的广泛知识,为日后担当重任奠定了基础,故林对张一直以师礼相待。道光十年(183O),张师诚去世,当时在河南布政使任上的林则徐撰此联哀挽。上联首句“感恩知己两兼之”,可见林对张非同一般的关系和铭心不忘的知遇之感。重谒门庭,指林前曾进京朝觐,未能便道探访,本拟今春再登门拜候,不料这年张即逝世,悔恨交集,捧读张的绝笔,悲痛不能自巳。“谁知”“竟”等词表达了林对张深沉的怀念之情。下联“尽忠补过”,指张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江苏巡抚时,因父病危擅离职守被革职两月,他尽心尽职,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