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联意谓,孙中山立志革命四十年,坚忍一心,为解救人民鞠躬尽瘁,并能宽容和谅解我策划恢复帝制的错误。下联笔锋一转,进行设问,自古成功有几,言外之意天下没有完人,辛亥革命虽已成功,但各地军阀割据,人民陷于涂炭,我为你的去世伤心,但也为革命没有完全成功,人民还在受难而伤心。  (沈树华)

  挽罗佩兰
  于右任

  有灵为我呼杨虎
  多难思君吊木兰

  罗佩兰,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原配夫人,为人豪迈机智,善骑射,认为“不亲鞍马,非虎城偶”,为杨虎城得力内助,1926年病逝。上联由死者而思及杨虎城,希望她的英灵继续辅佐丈夫。杨虎,明代农民起义军将领,这里借指杨虎城。木兰,文学故事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后人视为巾帼英雄。下联是说当此国家多难之时,常常想起你这位女英雄。联语将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毫不勉强,而末尾嵌夫妇之名“虎”“兰”两字,尤为佳妙。  (沈树华)

  挽杨德群

  燕市悲歌,英雄自古忧家国
  汨罗烟雨,江上而今哭女媭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集会天安门,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罪行,会后到执政府请愿,惨遭开枪镇压,死伤约二百人,是为“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杨德群,为湖南湘阴人,年仅二十四岁。全联以烈士牺牲处北京和出生地湖南构成对仗。北京为战国时燕都。韩愈有云:“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而荆轲、高渐离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上联即化用旧典,热情赞颂了烈士奋不顾身、英勇牺牲的崇高品格。汨罗江在湖南境内,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自沉之处。女要为屈原《离骚》中的人物,相传是屈原之姊,这里用以指代烈士。下联活用此典,将烈士的爱国壮举与屈原的爱国精神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的悲痛。全联长歌当哭,深沉悲壮,震撼人心。使事用典更增强了联语的历史感。  (朱迎平)

  挽李大钊(一)
  王麓水

  社会历史原空白,你一笔,我一笔,写到悠长无纪极
  壮士热血皆鲜红,这几点,那几点,造成全球欠光明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8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上联意谓历史是普通人所创造,革命者被军阀杀害。必将载入革命的史册。这样的历史还要继续写下去,革命者绝不会因反动派的屠杀而放弃斗争。下联宣告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它将创造一个光明的世界。全联立意高,目光远,语言通俗直白,很好地表达了对李大钊牺牲的沉痛悼念。  (沈树华)

  挽李大钊(二)
  杨杏佛

  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
  北李犹在,哪用吾辈哭先生

  本联构思奇特,联语赞颂李大钊的伟大功绩和寄托悼念之情,不是平白直道,而是用衬托暗喻的艺术手法。上联意谓与李大钊一起编《新青年》,最了解李大钊的陈独秀已被囚禁,我来颂扬李大钊的功绩岂不让陈独秀笑话?下联意谓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对李大钊的感情比我深厚,哪里轮得到我来悼念哀哭呢?这样一衬一托,使李大钊形象更为高大,联语哀痛之情更深。  (沈树华)

  挽梁启超
  杨度

  事业本寻常,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梁启超与杨度都是近代史上思想演变比较复杂的人物。梁启超曾随其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继而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宣传变法。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宣传君主立宪,受到革命派的抵制。辛亥革命后一度拥护袁世凯,继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称帝。当时杨度是筹安会的组织者,极力拥袁恢复帝制,袁死后杨思想转变,拥护孙中山,到梁启超去世的1929年,杨度已转变为共产党秘密党员。上联论事业。“事业本寻常”,成败均无足轻重,表面上是对梁启超政治活动失败的辩解,实际上也透露了作者本人拥袁失败的无可奈何、自我解嘲的心情。“胜固欣然”两句,见苏轼《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下联评文章。“文章久零落”指明清以来八股文的长期统治,使文坛衰败零落,而梁所创造的新文体《新民体》使散文从僵死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导。“人皆欲杀”指新文体受当时守旧派顽固派的反对,斥为“旁门左道”“野狐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末句“我独怜才”,说偏偏我就欣赏他卓越的文才。“人皆欲杀”两句化用杜甫《不见》诗,“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撰写挽联一般总难免颂扬语,此联则无一谀词,更巧用古人成句,刻划两人心态,抒写自己性情,情真语真,自是佳构。  (沈树华)

  挽曾熙
  朱奇
  大节比薑斋,千古衡阳两遗老
  同归有倦叟,一时海上共招魂

  曾熙,字农髯,湖南衡阳人,现代著名书画家,是张大干老师。1930年病逝于上海,朱撰此联挽之,并涉及与曾熙隔一日在上海去世的同乡老友余倦知。上联将曾与衡阳先贤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相比(薑斋,王夫之的号)。下联意谓曾、余几乎同时去世,上海的文人墨客一时共悼之。招魂,旧时一种丧礼,这里借以表示哀悼。本联写作上工巧贴切,感情表达得也十分真挚。  (沈树华)

  挽朱自清
  许德珩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本联高度颂扬朱自清的精神品德。上联说,他从教三十年,不断从时代和青年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他说:“要勇敢地向前走,这不是容易的简单的事.我们年纪大的人也许走得没有年轻人那么快,但是,就是走得慢,也得走,而且赶着走。”下联说,在他一生五十一年的生命中,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始终不懈,追求光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抗日战争后期,他拒绝政府高宫厚禄的收买,在贫病交迫临终前夕,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结句一声“我哭斯人”,十分沉痛,深切地表达了对朱的去世的哀伤心情。“斯”,此。  (沈树华)

  挽徐志摩(一)
  郁达夫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曾任北京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等校教授,并主编《诗刊》、《新月》,是新月派主要成员之一。郁达夫与徐志摩交谊深厚,1931年11月14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去北平(今北京),在山东济南上空失事遇难,郁达夫撰此联哀挽。
  上联写徐志摩一生主要贡献以及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情谊和志趣。
  两卷新诗,指徐志摩的诗作《志摩的诗》和《猛虎集》。郁与徐为中学同学,是相交廿年的老友,郁留学日本,徐留学欧美,故联中云“相逢同是天涯”。佳人,这里代指徐志摩,犹云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如今再难相逢了。下联写诗人逝世前后的情景。“一声河满”,语出唐代诗人张祜《河满子》诗“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句,指流泪伤心。齐烟,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此处暗指飞机在山东上空失事。今山东一部分地区为战国时齐地。化鹤,典出《搜神后记》: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化鹤归辽,后常以此比喻人死亡.华表,古时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标志或装饰用的大柱。这里借指故里。这句意谓徐志摩仙逝,化鹤回归故里。末句化用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寄托了郁达夫对徐志摩惨死的悲痛和挚友的深情。  (沈树华)

  挽徐志摩(二)
  陆小曼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陆小曼作为诗人的遗孀,自己又是一名才女,以联语诉衷曲以慰亡灵,述心志以殉遗爱,真可催人泪下。上联追念五载夫妇恩爱之情,失声哭出“天道复奚论”,哀怨悱惻,无以复加。再诉之以“欲死未能因母老”,直抒胸臆,毫不矫情,其哀痛之殷,尽在情理之中。下联表述余生报夫之志。“遗文编就答君心”,既符合诗人生前宏愿,也是为人妻者力所能及的选择。“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之际,犹能理智如此,作此决断,更令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惟爱之笃,悲之切,方能为之。  (盛国生)

  挽徐志摩(三)
  梅兰芳

  归神于九霄之间,直看噫籁咸诗,更忆拈花微笑貌
  北来无三日不见,已诺为余编剧,谁怜推枕失声时

  上联“归神”,指去世。徐志摩死于空难,故云“归神于九霄之间”。噫,呼气、嘘气。籁,古代一种似箫的乐器。噫唬С墒创刁锍墒4司浠昧浩舫熘灸α小按艘馄缴啥L挠跋拢档训教烀鳌本湟猓熘灸ψ鍪毕不渡突ǎT诤L幕ㄏ伦鍪镣ㄏ锏!澳榛ㄎ⑿γ病保馐嵌孕熘灸π蜗蟮拿杌妫泶锪俗髡叨酝鲇训幕衬睢O铝拙洌拔奕詹患狈从沉嗣防挤加胄熘灸灰晟詈瘢熘灸υυ饰防挤急嗑纾氲秸庑醪煌普硎⒘钊吮茨兀客普恚糯ダ瘢酝量樽髡恚硎炯浔础1玖檎嬗镏浚涓霰鸫视锒哉糖饭ぃ胁蛔阄 ! 。ㄉ蚴骰

  挽徐志摩(四)
  蔡元培

  言语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均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到处都有乐土
  乘车可死,坐船可死,静卧室中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耳,不必视为畏途

  有人认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先驱者传统文化的根底都很深,而倡导新文化的态度又十分坚决,这是有道理的.试看此联,堪为典型。蔡元培干脆用大白话写挽联,表现出这位新文化运动健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的决心。
  联语的內容积极、健康,折射着这位新文化运动战士的风采。上联既肯定了诗人的气质、风度及其作品的风格,又宣传了“生活是创作之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点。下联则故作达观语,意在冲淡被挽者空中蒙难、英年早逝带来的浓重悲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寄托着作者的哀思。末句又轻轻一转,宣传不必因噎废食、而无所作为,表达厂作者倡导向前看,接受新事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联语节奏感强,富于韵味。  (盛国生)

  挽夏义可
  曾籽香

  此地自难忘,一别千秋,山上桃花江畔石
  君家谁最苦,重洋万里,天涯芳草镜中人

  夏义可,挪威工程师,1912年来我国湖南传教,任长沙青年会干事。他热爱体育,曾在世界运动会上获过游泳亚军。在长沙,他常到各校传授体育技能,对推动当年湖南体育发展有一定影响。
  后受聘为益阳县立龙洲师范体育教员。1934年5月20日.,率学生于资江石可园上游游泳,不幸死亡。同校教师曾籽香代学校撰此联致挽。上联写龙洲师范全校师生对夏义可的怀念。千秋,千年,一别千秋,犹言一朝永别。桃花,指学校所在地桃花崙。江畔石,指石可园游泳处。龙洲师范师生永远不会忘记这两个地方,表达了对夏义可深厚的感情。下联写他妻子的痛苦。当时夏义可的妻子远在美国,隔着万里重洋。芳草,香草,常用作比喻忠贞的美德,这里借指夏义可忠于爱情的妻子。镜中人,化用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句意,比喻夏义可去世,其妻只能望空怀想了,对其妻的痛苦表示了同情。  (沈树华)

  挽刘半农
  赵元任

  十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名复,江苏江阴人,现代诗人、语言学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曾参加编辑《新青年》。1920年赴英法留学,1925年秋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致力于语言研究。著有《半农杂文》《扬鞭集》《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1934年外出记录方音,收集民歌,途中染病,不幸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