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草原3:白登之围-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个有利的条件是:去年七月,燕王臧荼起兵反汉失败后,他的儿子臧衍与燕国的一些将领都投奔了匈奴。这些人熟悉燕国的山山水水,在燕国又有根基,他们急于复国报仇,而新来乍到的卢绾又立足未稳,这些有利之处都可以充分利用。

  有的部落首领则认为突破上郡等关隘,南下咸阳也是一种方案。

  这方案的有利之处是匈奴部落对该地区较熟悉,抵达汉王朝的腹地关中平原距离近。但不利之处是这条路蒙恬修了驰道,汉军调兵增援迅速;二则咸阳已是座人烟稀少的破城、空城,往日的繁华、积累的财宝早被诸侯们劫掠一空,长途奔袭这座破城没有什么吸引力。

  第三种方案就是进攻新建立的韩国,这样经太原郡、上党郡、河内郡,便可直插中原腹地,威胁洛阳、关中。

  听罢各种方案,冒顿单于没有马上下决心。他让玛卡找几个熟悉中原情况的人来,有些问题他要进一步弄清楚。早在六七年前,冒顿单于就让经常跟秦国商人打交道的丘林桑吉注意收容南边逃来的秦人,特别是军官与文人。这几年里还真有一些失意失势的军官与文人投降匈奴,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燕国的太子臧衍。这些人希图通过匈奴人的力量夺回失去的权势与家国,于是死心塌地地帮匈奴人出谋划策,成了匈奴部落南侵的参谋、向导,甚至成了代表匈奴利益与汉室打交道的官员。

  玛卡找来了臧衍等三四个人,让他们认真回答单于陛下的问话。

  冒顿单于让他们分别讲一讲燕王卢绾、代王刘喜、赵王张敖、韩王韩信的详细情况,包括这几个人的经历、秉性、目前的实力,以及刘邦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又让他们讲一讲这几位诸侯王所据地的地域风土、城镇关隘的概况;最后一个问题是这几个诸侯国离开刘邦的政权中心洛阳、长安的距离与交通情况。

  那几个人在匈奴单于面前一个个逞舌邀宠,把肚子里的东西都掏了出来,还添油加醋,竭力证明自己的能耐与价值。那个燕国太子臧衍更是竭力描述着燕国位置的重要,物产的丰富以及自己在燕国的潜在势力等等,并且表示愿意率燕国旧部,替单于陛下开路打先锋云云。

  冒顿单于一面仔细地倾听着那几个人介绍,一面观看着堆放在跟前的一卷卷地形图,并不断询问各种细节。从他的问话中看出,他似乎对攻占东北面的燕国兴趣不大,而更多关注韩王信的情况。

  冒顿详详细细地向那几个人询问了一天,似乎心中有了底。他招待那几个人吃了一顿饭,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便将那几个人打发走了。

  第二天,在部落首领会议上,冒顿单于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略。他认为匈奴下一步的军事部署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把已经占领的燕、代地区牢牢地控制起来,那些地区将作为匈奴的前进基地。第二步是要集结兵力重点进攻韩王信的驻地,争取从那里突破,打开向南进军的通道。

  接着,他讲了选择这个方案的理由。韩王信虽与燕王卢绾、代王刘喜一样,被刘邦挑选来守卫北边,但心气与那两个人不同,刘喜、卢绾是刘邦的至亲密友,又是新封的诸侯王,正值宠信;而韩王信则是从中原腹地的家乡调往北边的,据臧衍他们分析,此举乃刘邦排斥异己的一个权谋,故而韩王信他们的队伍士气不会高。况且这个韩信与那个韩信不同,材质只是中等,兵力至多也只四五万人,很难抵挡匈奴铁骑的攻击。他又刚抵马邑不久,可打它个立足未稳。更要紧的一点是从燕、代发兵,经韩王信的驻地南下,离中原腹地的距离最近,可以直接威胁刘邦的老巢,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对汉作战中,只有与刘邦交手,只有打败了刘邦夺取了洛阳或长安才算制服了汉王朝。这比与代王、燕王、赵王等人交手,夺取他们一部分土地,劫掠些财宝、人口重要得多。他要匈奴的各级将领明白无误地认识到:最终与大汉皇帝刘邦决战并击败他战胜他,这才是匈奴不可动摇的战略目标。

  冒顿单于的权威在匈奴国如日中天,不少部落长都把他奉若神明。既然单于陛下已经作出了决定,那他们就遵照执行。

  于是,韩王信与马邑城成了匈奴铁骑下一步的攻击目标。

兵临城下

  韩王信这半年多来神情疲惫,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在刀丛箭雨中拼杀了八年,博得了一个面南称孤的王位,本以为该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好日子了,谁知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他又得重新去过那种戎马倥偬、出生入死的军旅生活。

  先是那场大搬迁就让他费尽精神,六七万人的队伍上上下下都充盈着一股怨气,一股愤懑之气,更增加了这场搬迁的难度。士卒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又像是当年戍边的征夫;各级将领官佐也感到前程渺茫,无精打采。

  在这种情况下,韩王信知道,自己切不可流露出一丝的沮丧,他得强打精神,把这次大搬迁顺顺当当地完成,让盯着自己的皇帝放心满意,让他的部众恢复对他的信心。

  到了晋阳以后,粗作安顿,他便带着亲信臣僚去巡视他新的国土。刘邦封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据前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原郡只辖二十一县,还有十个县当属后来的定襄郡、雁门郡,因此韩王信的治界便到了北部边界。

  太原郡原来是魏王的封地,汉高帝二年,左丞相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三郡。因而韩王信的新领地是由一部分魏国故地与一部分赵国故地构成。这片土地也民生凋敝,百废待举,急需休养生息,然而,又面临北部匈奴的威胁。

  韩王信与他的属下匆匆转了一圈,取得了一致的共识:要在这块土地上立足,重新创业,最主要的环节是要搞好西北面的防务,要筑起一道坚实的高墙,抵挡匈奴铁骑的南下。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这块土地将会烽烟四起,让他寝食不安。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也为了跟随他的部众有个安身立命之处,他一定要有所作为,一定要把这个新家园打理好。

  于是,他在与臣僚们商量后,提出要把都城从晋阳移至马邑的建议,这样韩国政治、军事的重心就将北移,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对抗匈奴的侵袭上。应该说这个举措是积极的,也是符合实际的。果然,刘邦很快批准了他这个请求,还对他这么迅速地作出反应表示满意。

  然而,要以马邑为中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又谈何容易。这儿原先的城墙这些年不少处已经坍塌、倾圮,北部边境又地广人稀,从物资到人力都严重匮乏。但韩王信明白,这件事再难也得干,像是一家一户过日子,总得有个院墙、有个门窗,才能安心过日子。尤其是你又有一个凶悍的、时刻惦记你家产的邻居,你除了管好你的门窗,最好还养一条恶犬,除此之外,别无他图。于是他调集军队,征集民伕,动员所有闲杂人员,甚至亲临工地指挥,修城墙、筑工事,干得热火朝天。

  诸事刚有个头绪,担任卫戍任务的大将王喜赶来禀报,据派出城外的斥候侦察,近日匈奴人又开始大规模集结,有向我马邑进攻的迹象。

  听到这消息,韩王信大吃一惊,连连说道:“这下糟了,这下糟了,匈奴人来得太快了、太快了……”

  二

  匈奴人果然大举进攻了,五万匈奴铁骑在左大将青格尔的率领下向马邑扑来,在厚实的黄土地上卷起了一股股浓烈的烟尘。

  韩王信与他的部下从未与匈奴人交过手,传闻中匈奴人是不通礼仪的夷狄之邦,形同鬼魅,凶猛异常,因此韩王信与他的部下都有几分畏敌之心。但簪缨之旅也有屡屡击败它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赵武灵王、赵国末年的大将李牧、十多年前的蒙恬都曾把匈奴人杀得望风而逃。尤其是赵武灵王与李牧,就在这一带打败过匈奴人。

  韩王信毕竟是一员历经战阵的大将,这些年也打过不少硬仗、恶仗,也是在生死线上闯荡过来的一条汉子。经过了最初的慌乱,他很快镇定下来,一面赶紧调动军队布防,一面让将军王黄率三千骑兵出城迎敌,去摸一下匈奴人的底细,以决定下一步的对策。王黄为人机警,因此韩王信将这个火力侦察的任务交给了他。

  王黄出城五十里,即与万骑长格律金率领的匈奴前锋遭遇。机敏的王黄从隐蔽的一道山梁后发起了突然袭击,一下形成了战场的优势。然而,匈奴人在突然遇袭后并没慌乱,很快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相持一段后,他们马上开始了反击,两翼迅速展开,有将王黄包裹吞没之势。

  两军一交锋,王黄便发现敌方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骁勇善战,且数量上也超过自己。他决不能恋战,否则将难以脱身。于是,他倚仗着对地形的熟悉,连忙把队伍撤了出来。

  格律金率领的五千精骑,是“鹰之队”的一部,因突然遇敌情况不明,也没穷追,便谨慎地收兵了。

  尽管王黄撤得快,回来一检点人马,已经损失了两三百骑。

  韩王信得知王黄败退,赶快让曼丘臣率三百辆兵车将他接应进城。他下令所有的关卡隘口加紧修建工事、严加防备,又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会议上,王黄详细地把他与匈奴前锋的遭遇经过讲述了一遍,最后他对韩王信说道:“依末将判断眼下的匈奴人决不是一群凶猛的乌合之众,他们的行军布阵、进退行止都极有章法,率军之将也成熟老练,队伍既运动神速又不急追躁进,战术素养很高。至于战力,他们弓马的娴熟显而易见。且十分勇猛,单兵的作战能力强于我军,故而末将以为没有兵力上的优势与一定的机动能力,是无法与匈奴人进行野战的。”

  韩王信仔细听着王黄的叙述,王黄是一员富有经验的战将,虽然只与匈奴人接了一仗,但他的感受应该是准确的。他想了一想,又问了一句:“那依你看,匈奴军有何不足与欠缺呢?”

  王黄沉思了一会儿,答道:“末将没想好,末将以为,匈奴军的所长也许就是他的所短。”

  “此话怎讲?”韩王信觉得王黄的回答有些奇怪。

  “匈驻军全是骑兵,主要以弓箭取胜,兵种单一、武器单一在某时某地便会成为欠缺。例如前辈将领们都曾指出,它长于野战、短于攻坚,这个基本状况至今仍无改变。另外,末将发现匈奴军阵中只有极少数的领军将领身披铠甲,士兵们都以皮革为甲,并手执木盾,这些装备的劣质难以抵挡强弩硬弓,若两军相持,在兵器上他们会吃亏。”

  韩王信听了点点头,王黄的观察很细致,他也听说过匈奴人因为缺乏铜铁等资源,冶炼技术又逊于中原,故兵器装备上处于劣势,当初蒙恬远程强弩与排山倒海似的战车阵就让匈奴人吃了大亏。

  然而,眼下马邑集结的兵力只有三万余人,自己的兵械也不及蒙恬时的齐全精良,这仗是很难打了。他与众将商议的结果是一面派出飞骑向皇帝刘邦告急,请求援兵,并向周围地区求救,一面布置兵力,全力守城,不在野外与匈奴人交锋,固守待援。

  匈奴人很快来到了马邑城下,他们一队队、一列列在城下驱马驰骋,叫骂邀阵,又安营扎寨,将马邑城围了个严严实实。

  三

  半个月过去了,韩王信虽然派出了几批求救使臣,但救兵却杳无音信。

  前两日,派去见刘邦的使臣赶回来了,带来了刘邦的书信。信上说救援的队伍正在调集,让他务必坚守阵地,一定要坚持下去。韩王信读信后不仅没感到丝毫轻松,相反心情更沉重了。援兵正在调集,不知何日能到?要他坚持多久?他还能坚持多久?这些只有老天爷知道。眼下,马邑城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重,出现了种种危机。

  第一个危机是城内的粮秣供应日益紧张。马邑城定都不到半年,正在修盖扩建,城内储粮本不多,现在一下子集中了几万人马,耗费极大,运粮的通道又被堵截,因此粮荒就在眼前。出于无奈,韩王信已经下令,自他以下各级官佐士卒粮草均减半供应。此时正是秋粮大熟的季节,田野的黍、糜、豆、稷都已挂果结实,就是无法收获。军粮不足,军心便不稳,这是带兵的大忌,更是守城的大忌。

  其次,匈奴人的攻城却越来越频繁。这两年匈奴人收罗了不少汉人工匠,投诚匈奴的军旅人员也不少,他们替匈奴人打造了不少登高的楼车与攻城的冲车、云梯等,给韩军造成很大威胁。匈奴人还施放密集的火箭,烧毁了韩军不少前沿营寨与工事,攻陷了多处营寨与隘口,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