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出抑郁-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我中心思维
  在自我中心思维方式的控制下,我们很难相信,其他人对我 们与我们对自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自己看事物的方式 就是其他人看事物的方式,即“我认为我失败了,因此他们一定认为我失败了”。
  自我中心思维还有另一种表现,即我们坚持认为其他人应当 遵守与我们相同的价值标准与生活准则。珍尼特非常看重生日, 经常会记得他人的生日,而她丈夫艾迪则并非如此。他喜欢意外 地送些小礼物,制造浪漫。有一年,他忘记给珍尼特送生日礼物,珍尼特想:“他知道生日对我多么重要,我从不忘记他的生日,而他竟然忘了我的生刚如果他爱我,他是不应当忘记的。”事实上,艾迪并不知道珍尼特那么重视生日,因为她从未说过,他简单地认为他与她一样。
  在关系治疗中,艾迪对珍尼特的沮丧非常惊讶,他说他的确给她买了礼物希望给她带来惊喜,这表明他是关心她的。同时他对她说(第一次),她除了生日从不给他送礼物,按他的想法,他认为她一年仅有一次能想到送他点小礼物,以使他惊喜。
  人们常与我们持不同观点。因此,假设他人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是没有好处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人格特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这种差异能够成为我们成长或人际冲突的源泉。正因为我们如此不同,人类才如此丰富多彩。遗憾的是,我们常因他人与我们在思维与行为方式上的不同而轻视他们。从很多书中我们都会看到:男人与女人对于人际关系的需要和看法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正视自己的需要,并公开与伴侣沟通,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并且强迫他人与自己的想法一致,那么问题就会出现。
 
第八章 自我折磨及如何发出挑战
 
  抑郁时,你的思维与情感经常会变得非常消极。我说“经常”是因为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例如,曾有一位病人,自从她对门住进了新的邻居,她就开始变得抑郁。那位邻居习惯于在清晨大声播放音乐。她试图找有关部门禁止他,尽管人家很同情她,但却帮不了她。逐渐地,她陷入了抑郁,感到整个生活都毁了,自己却无能为力。她并不认为抑郁是她自己的过错,也不认为自己无能、无价值或脆弱。她抑郁仅仅是因为,她沉溺在对一个复杂情境失控的状态中。
  有时,抑郁是由于家庭或重要关系的冲突、破裂而造成的。抑郁的人感到白己被这种关系所困,充满失败感,但却没把过错归结于这种关系。有时,抑郁的人为抑郁病症,以及抑郁给自己周围的人造成的影响而感到难过,但他们不认为自己坏或无能,他们将过错归罪于抑郁本身。
  许多抑郁的人对自己很苛刻。抑郁当然不会改善我们的自我 感觉。与自我的不良关系能够成为抑郁的前奏,并且,这种关系 会随抑郁的发展继续恶化。本章中,我们将对抑郁病人典型的“自 我思维”进行讨论,研究如何战胜它。本章讨论的所有的思维模 式,都可以被看作是“自我折磨”。你将看到,我们通过各种方式 来折磨自己。
  自责
  当我们试图寻找事件的根源时,责备就产生了——为什么会如此?抑郁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对消极事件负有极大的责任,因此,我们开始自责。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自我责备是在家庭中习得的,当家里出现问题时,受到责备的常常是我们。因此,即使是受性虐待的儿童都学会了责备自己——这当然是荒唐可笑的。遗憾的是,善于责备他人的成年人,常挑选那些最无反驳能力的人做他们的责备对象。
  塞尔维娅是一个很自责的人,她的妈妈常常责备她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痛苦。久而久之,塞尔维亚就接受了这种责备。每当亲密的人遇到困难时,她就开始责备自己。然而,当塞尔维娅寻找证据时,她发现,造成她妈妈生活不幸的原因很多,包括婚姻问题、经济拮据。但塞尔维娅小时候无法认识得这么深刻,只能相信妈妈告诉她的话。
  抑郁者的自责是彻头彻尾的。当不幸事件发生或冲突产生时,他们认为这全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分自我归因”,是指当我们没有过错,或仅有一点过错时,我们出现承担全部责任的倾向。然而,生活事件是各种情境的组合体。当我们抑郁的时候,跳出圈外,找出造成某一事件的所有可能的原因,会对我们大有帮助。我们应当学会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而不是仅仅责怪自己。
  丈夫有了外遇,舍拉因此而自责。她认为:“如果我对他再多些关心,他就不会有外遇;如果我的性吸引力再大点,他就不会有外遇;如果我是个有趣的人,少关心些孩子,他就不会有外遇。”她所有的想法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然而,她应当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她应当想到“如果他对孩子负起责任,我就不至于如此疲惫不堪;他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呆在家里;如果他做爱时吸引力大些,我就会更喜欢性生活。即使他感到自己被其他女人所吸引,他也不会真的那么做;那个女人知道他已经结婚了,不会鼓动他这样做。”
  你可以将所有可能性逐条列出,并用百分数评出其真实性。或者你可以画一个圈,将每一个原因分配为一个区域,每一区域的大小代表了真实程度。图5画出了舍拉的情况。两个圆分别代表抑郁的观念和更为合理的观念。请注意:任何一种情境都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当舍拉认识到这一点后,她发现,她的“另一种看法圈”似乎更为真实。.
  责备他人的时候,我们也会出现相同的倾向,即我们不考虑事件的复杂性,单纯地苛责他人,认为他们很坏、脆弱等等。
  自责与自我控制
  让人感到矛盾的是:造成自责的原因之一是,自责能够带来希望。例如,如果某件事是由我们的过错造成的,我们将来就有 机会改变它。我们对事件的(潜在)控制感,使我们不必面临实 际上的不可控制感。在抑郁状态下,提高对生活的控制感虽然很 重要,但了解我们的极限,掌握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也同样十 分重要。舍拉最终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她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丈夫的性行为,这是他的责任而不是她的。我们必须注意:在自 责的时候,我们不要给自己施加对事件超乎实际的控制感。
  避免冲突
  自责的另一个原因是,自责比责备他人更舒服些。自责能够 维持和平,防止我们与他人产生冲突。小时候,如果父母告诉我 们,他们之所以打我们,是因为我们在某件事上表现得不好, 那么我们就能学会接受他们的观点,不去争论。这种态度会沿袭 到成年时期。在我们看起来,他人似乎都没有过错,不应受到责 备。
  有时,我们发现自己对某件事并非完全没有责任,但,当讨论 我们的责任时,就夸大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 过错,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然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诸多 因素造成的。在此,我们必须避免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不管怎样, 我们应当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但不要过分。只有原谅自己、宽 恕他人,我们的疾病才能够好转。 期待惩罚
  当不幸发生的时候,抑郁的人感到,自己会因某方面的过错而受到惩罚。我们似乎相信:只有我们好的时候,才能发生好的 事情;当我们坏的时候,只能发生坏的事情。因此,当不好的事 情发生时,我们会认为,这说明我们曾经或一直很坏。当凯特的 孩于患病死亡后,她感到,这一定是上帝因几年前她做人工流产 而惩罚她。抑郁的时候,被惩罚感变得很强烈。经剖析就会发现, 这种被惩罚感,往往与过去对某件事的内疚或羞愧相关联。例如, 理查的父母曾告诫他,手淫是很不好的事。但当他12岁第一次手 淫的时候,他感到很愉快,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此后的 许多年,他坚信自己沉迷于手淫是非常恶劣的,迟早会因此而受 到惩罚。因此,当不幸的事件降临在他头上时,他便将其视为“惩 罚的一部分”。
  要克服这些情绪,通常我们不得不先接受使我们感到内疚的事件,然后学习如何原谅自己。“公正”与“惩罚”的原则是人定的,要接受这一点有点难,但对于非洲难民来说,没有公正可言。无论我们表现如何,好事坏事都可能发生在我们头上。
  自我批评
  与自责相关联的是自我批评。有时,我们因某事而自责的同时,也会认为:这是意外的不幸,我们可以原谅自己。然而抑郁的时候,惯性使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批评、论断我们所做的一切。
  有些人认为,自我批评是促使自己努力的唯一途径。例如,一个人或许说广如果我不批评自己的话,我将无法做任何事情。”他们将自我折磨看作是驱动自己的力量之一一颇具施虐、受虐倾向。这种人认为,威胁与惩罚是促使事件成功的最佳方式。这种观念可追溯到儿童时期。或许父母经常说“如果不是我经常管着你,你什么事也做不了”或“惩罚是对你最有效的方式”。父母对孩子好的行为不太注意,也很少表扬;但对坏的行为却很快做出惩罚性反应。因此,孩子逐渐学会了自我批评与自我惩罚,很少鼓励自己。
  抑郁时,自我批评常是不由自主的。自我虐待/批评的倾向 是如此的顽固,以至于我们感到自己被击垮了。因此,当我们对 某事失望或发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时,我们会感到 挫折和愤怒,进而猛烈地攻击自己。 有它,才能有我
  自我批评会导致“它——我”观念,即“只有将‘它’做好,我才能接受‘我自己”。“它”可以指任何你认为重要的事件。假如你是一个学生,“它”可能代表通过考试。你或许对自己说:“只有我通过考试,我才能接受自己,否则,我会恨我自己。”“它”也可以指应付家务或工:作:“如果我能做好这些事,我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成功能导致自我接受,而失败会导致厌恶自己或自我攻占。
  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我要与上次做得一‘样好。”然而,成功与失败对我们会产生哪些实质性的影响?如果你成功了,你就变好了吗?相反,如果你失败了,你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的脑细胞都未因此而增加或减少。我们不会因此而多长一条胳膊或一条腿,甚至我们对音乐的品味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我们存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如果失败了,我们会失去一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我们或许会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失意。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种失望变成了自我攻击,认为不是我们的行为失败了,而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失败了,那么我们将很难摆脱它。
  因此,有必要认识到,成败得失影响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会因失败而失望,但成败并不能改变我这个人。如果我们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而不对内在自我感到满意的话,我们就会沉溺于对成功的渴求中。只有成功才能使我们感到好过,任何失败都会击伤我们,因为失败会导致我们自视甚低。
  这并非是新概念,佛教徒及其他宗教教徒一直都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过分在意成败得失。他们认为:“应当生活于这个世界,但不要占有这个世界。”这能使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贬低自己,我们就动摇了自己的生存基础。或许你可以这样想:你的自我好比一幢房子,失败造成的失望就像暴风雨。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最好将门窗关严,而不应让所有的门窗都敞着,任凭其遭受侵袭。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应当区分对行为的评判与对自我的评判。你的行为或许未如你所愿,但这并不能改变你作为人的本质。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或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表示失望,但我们不能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将自己评价为好或坏、有价值或无价值。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等于将自己非人化为市场里有价格的商品。我们对自己说:“如果我做得好,就值得人们珍惜;否则,我就是无用的垃圾。”然而,我们并不是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高级复杂的生命实体,像评价物品一样评价我们自己,是很危险的。自我攻击
  最近,有研究表明,认为自己软弱、对自己感到失望,比自 我批评观念更容易引发抑郁。这似乎表明,不是自我批评本身。而 是个体对自我批评的反应引发了抑郁。当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 视,并引发了我们的基本信念和自我标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